國際戰爭

國際戰爭

國際戰爭是指發生在國際間的大戰,通常參戰國家很多,至今已發生過兩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戰爭
  • 釋義:發生在國際間的大戰
  • 範圍:世界各國
  • 發生次數:兩次
  • 兩大組織:同盟國,軸心國
  • 戰爭策源地:亞洲,歐洲
國際戰爭,二戰,阿富汗戰,後續影響,

國際戰爭

二戰

日期:1937年7月7日或1939年9月1日 - 1945年9月2日
地點:歐非戰場、亞洲戰場
結果:同盟國勝利。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出現,造成了冷戰。
導火線:
歐洲戰區:波蘭戰役、
亞洲戰區:盧溝橋事變、
非洲戰區:衣索比亞抗義戰爭
參戰方
同盟國: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以及其他
軸心國:德國日本義大利以及其他
戰時指揮官:同盟國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蔣中正戴高樂
傷亡數量:
同盟國
士兵死亡:14,000,000
平民死亡:36,000,000
合計死亡:50,000,000
軸心國
士兵死亡:8,000,000
平民死亡:4,000,000
合計死亡:12,0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分為歐洲亞洲兩大戰爭策源地。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與納粹主義在德國的興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由於德國的納粹主義的興起,德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遠東,日本的軍國主義化,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達到擴大和民族生存空間的目的。
國際戰爭
第三帝國的崛起:德國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發起了統一德意志的戰爭,1871年,普魯士統一了整個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的工業化發展速度超過了同期的主要工業化國家,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工業國之一。20世紀初期,德國對以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為主建立的世界秩序感到越來越不滿,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殖民地。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組成了同盟國集團,而英國、法國和東歐的俄國則組成了協約國集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在一戰中,同盟國集團被協約國集團擊敗。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承認戰敗。1919年7月31日,國民議會在德國南部小城魏瑪的德意志民族劇院通過了一部憲法,宣告一個新的共和國——魏瑪共和國成立。
在經歷了短暫的平穩期後,外不能排除外侮,內不能解決內患的魏瑪共和國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這個脆弱的共和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瀕臨破產的邊緣,德國人民生活非常艱難,這為德國極端右翼勢力的興起提供了良機。由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所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魏瑪共和國年邁的總統興登堡元帥(Paul von Hindenburg)正式任命希特勒為共和國總理(Reichskanzler)。與此同時,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希特勒可越過聯邦議會(Reichstag)進行實際獨裁統治。此時,魏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國的束縛,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畫受到限制而於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希特勒並不是只會在街頭叫囂喊空話的政客, 他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 加上他具備遠見, 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 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英法等列強見到已經無法藉由凡爾賽契約壓搾德國,立刻轉變態度與德國合作。此時的德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後,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採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的形勢和德國一樣嚴峻。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地方,全國面臨無政府狀態,共產黨人與社會黨人控制著工會,很多人擔心布爾什維克式的共產革命將席捲
第二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 在幾個自由政府無法解決這些威脅後,國王維克多·愛麥虞埃三世(King Victor Emmanuel III)在1922年10月30日邀請右翼政客本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以及他所領導的法西斯黨組成政府。法西斯黨人上台後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規武裝,用以打擊無政府主義者、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者。在幾年時間內,墨索里尼就鞏固了自己的獨裁地位,義大利也淪為一個警察國家。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嚴重衝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簽署了意法條約。10月3日,義大利軍團入侵獨立的非洲王國阿比西尼亞(現在的衣索比亞),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阿比西尼亞被征服。1936年,義大利加入日本和德國簽署的《反共產國際協定》,由此,德意日三國軸心初步形成。同年,義大利和德國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權發動叛亂,西班牙內戰爆發,1939年西班牙共和國政府被顛覆。在眼見德國把歐洲局勢推向戰爭邊緣的時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於1939年4月7日,占領阿爾巴尼亞。 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侵略阿比西尼亞後,1937年義大利也退出了國際聯盟。義大利與同樣退出國聯的納粹德國在1939年5月締結了《鋼鐵條約》,從而加強了羅馬—柏林軸心。1940年9月27日,德國和義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軸心國,簽署《三國公約》,羅馬—柏林—東京軸心就此正式形成。
戰爭結束
硫磺島沖繩島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戰使雙方都遭受嚴重的人員傷亡,不過這些戰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緩慢撤退。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深飛行員喪身戰場,日本開始實行由神風特攻隊直接衝擊重要軍事目標,試圖減緩美國部隊的進攻速度。但同時,東京和其他城市還是遭到了美軍的轟炸。在中華民國戰區,中華民國國軍在中美空軍支援下牽制日軍並轟炸大陸補給線。日軍意圖反制而發動湘西會戰與鄂西會戰,中華民國國軍皆防衛成功。1945年2月3日,蘇聯同意介入太平洋戰事。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在《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前,宣布《蘇日中立條約》不再有效。投機的史達林選擇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入中國華民國東北地區。中華民國國軍亦對華南地區發動躁進作戰,目標廣東及湖南。而同月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核子彈,震撼日本。
面對核武器的威脅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喪失,日本天皇裕仁與內閣開始重新考慮投降。日本帝國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正式宣布投降。最終的投降書是於1945年9月2日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籤署的,此後麥克阿瑟將軍開始負責日本的重建。這段時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軍的占領期。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美日兩國已經不處於敵對狀態。

阿富汗戰

1979年-1989年,蘇聯為了奪得西亞地區的資源以及進一步威脅中國及抗衡美國在該地區的勢力,發動了對阿富汗的入侵,戰爭初期蘇軍迅速解決了阿富汗正規軍,但之後的游擊戰使蘇聯深陷泥潭,阿富汗游擊隊在美國的暗中支持下給予蘇軍沉重的打擊,蘇軍在付出慘重的人員傷亡及物質損失後不得不撤出阿富汗;
1980年-1988年,兩伊戰爭。在美國的挑撥離間下,撒達姆發動了對伊朗的 全面戰爭,雙方互有攻守,戰爭歷時8年, 造成超過100萬人的重大傷亡及巨大的財產損失。伊拉克的國力開始衰退,當年全球 數一數二的富國地位不復存在。
1990年-1991年,海灣戰爭。 剛剛結束了8年殘酷戰爭的伊拉克人民在還沒有弄明白髮生了什麼事的情況下又被推入新的戰爭旋渦…… 90年8月2日,撒達母發動了對主權國家科威特的入侵,在聯合國譴責決議被無視後, 由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對科威特境內的伊拉克部隊及伊拉克本土軍事設施展開打擊,至2月28日,科威特全境光復。此戰伊拉克損失10萬餘人及無數武器裝備,而多國部隊僅僅是傷亡300多人的代價,現代戰爭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伊拉克長達14年的經濟制裁開始,伊拉克人民的苦難也從此開始,直到今天……
1992年-1993年,南斯拉夫內戰,因種族仇恨而導致的戰爭是人類的悲哀,大規模的種族屠殺與滅絕在這裡成了家常便飯。戰爭導致國家的分裂,斯偌文利亞、克羅地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馬奇頓宣告獨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不復存在。
1998年-2000年,非洲國家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的邊境戰爭。
1999年3月24日-6月20日,美國藉口南 科索沃問題,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 糾集北約部隊發動對南聯盟的空襲。結果,南聯盟屈服,撤出科索沃,美國奪得在巴爾幹地區的控制權,俄羅斯進一步被擠壓出該地區。
2001年, 在911恐怖攻擊後美國迅速反應,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的攻擊,在反塔利班武裝的支持下, 美英盟軍推翻塔利班政權,並成功扶植 阿富汗新政府。 至此,美國在西亞的戰略進一步成功, 直接將 武裝力量 插進 中國及俄羅斯的後院……
2003年3月20日, 美英盟軍同樣沒有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發動對 伊拉克的進攻,料想中的伊頑強抵抗沒有出現, 伊拉克軍及撒達母政權迅速瓦解,撒達母時代終結……美國人用最直接的方法奪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後續影響

1945年9月2日的東京受降儀式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美國駐日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發表講話:“今天,槍炮沉沒,一場大悲劇結束了,一個偉大的勝利贏得了。天空不再降臨死亡,海洋只用於貿易,人們在陽光下可以到處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寧和平,神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體驗了失敗的痛苦和勝利的喜悅,從中領悟到決不能走回頭路。我們必須前進,在和平中維護在戰爭中贏得的東西”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戰爭,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參戰國最多、波及範圍最廣的一場戰爭,給人類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遠的影響.
一、世界政治局勢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峙,並開始分化,形成約半個世紀的“冷戰”國際關係
1、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範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展。中蘇關係破裂,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
2、二戰後,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同時,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衝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兩大陣營趨向瓦解。
3、美國和蘇聯為了在全球稱霸,展開全面鬥爭。在政治上雙方各自擁立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上蘇聯實行計畫主義經濟,美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在軍事上美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則成立華約組織。雖然美蘇雙方沒有正面開戰,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對其它國家發動戰爭,如韓戰,越南戰爭,阿富戰爭;文化上蘇聯推行共產主義,美國推行民主主義。最後以蘇聯解體為標誌結束冷戰格局。
4、由於雙方都有足以摧毀地球的核武器,因此雙方都不敢開戰,二戰結束後幾十年沒發生新的世界大戰。
二、客觀上推動了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
1.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美國“馬歇爾計畫”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的情況下,進入了高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黃金時期”。
2. 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3. 日本、聯邦德國迅速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強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4. 這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雖然有所恢復和發展,但是各國照搬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日益顯露,各國紛紛進行改革,未能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嚴重製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潛伏著各種危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三、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四、聯合國誕生
聯合國由中、美、蘇、英等國在戰後創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權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它在實現全球非殖民化、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聯合國公布的材料,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