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中國全國委員會

IGBP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全球變化的研究)是上世紀80年代,由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ICSU)發起並組織的重大國際科學計畫。IGBP是超級國際科學計畫,其科學目標主要集中在研究主導整個地球系統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特別著重研究那些時間尺度約為幾十年到幾百年,對人類活動最為敏感的相互作用過程和重大變化。計畫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人類對重大全球變化的預測能力。

鑒於IGBP這一前沿性國際科學計畫的重大意義,1987年中國科學院資環局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申請成立IGBP中國全國委員會,並加入國際IGBP。根據中國科協[1987]發外字281號檔案"關於同意建立IGBP中國全國委員會並建議該委員會掛靠在中國科學院"的精神,1987年11月12日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孫鴻烈同志的主持下,在中國科學院二樓86號會議室召開了IGBP中國全國委員會籌委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中國科協、國家教委、水電部、國家基金委、農牧漁業部、林業部、國家環保局、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代表共十一人。會議介紹了IGBP的由來和發展,討論了CNC-IGBP籌建工作,根據討論結果,籌委會向中國科協提出了籌建IGBP中國全國委員會的書面報告,得到了中國科協的批覆([1987]科協發外字484號),1988年5月28-29日在北京召開CNC-IGBP成立大會,並以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中國全國委員會[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Geo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CNC-IGBP),又稱全球變化中國全國委員會]名義加入國際IGBP,台灣也是國際IGBP成員。
CNC-IGBP是在中國科協的直接領導下推動和組織我國參加IGBP的學術性機構。它的任務是:1)代表我國參加IGBP的有關活動,促進國際合作交流,2)推動並協調國內各有關單位開展全球變化的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3)為國家全球變化研究部署,為國家的資源、環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提供科學諮詢服務,4)協助有關部門委託的國內重大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論證,5)加強科普宣傳,促進社會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
CNC-IGBP由有關學會、政府管理部門、事業單位的代表組成。CNC-IGBP設立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下設秘書處和工作組。委員會由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副秘書長、常委和委員組成;顧問委員會由主席、副主席和顧問委員組成。CNC-IGBP的組成人員均實行任期制,每屆任期四年,每屆至少替換委員總數的四分之一。
CNC-IGBP下設的10個工作組及1個信息中心分別為:全球變化綜合分析和模擬項目(GAIM)工作組,過去全球變化研究(PAGES)工作組,聯合大洋通量與海岸帶陸海相互作用計畫(JGOFS/LOICZ)工作組,遙感與數據信息系統(RS/DIS)工作組,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計畫(GCTE),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與國際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及生態系統整合研究(GLOBEC/IMBER)工作組,水循環生物學計畫(BAHC)工作組,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TPGC)工作組,全球變化研究(IC/GCS)信息中心,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計畫(LUCC)工作組及上層海洋-低層大氣研究(SOLAS)工作組。上述工作組除JGOFS/LOICZ工作組與GLOBEC/IMBER工作組設在青島及IC/GCS信息中心設在蘭州外,其餘工作組均在北京。
10多年來,我國作為全球變化研究發起國之一,在全球變化領域作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性貢獻。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科學家早就參加了全球變化科學重大國際計畫的可行性研究,國家投入數億元科研經費,其研究範圍涉及大氣、陸地、海洋各個領域,陸續建成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或部門開放研究實驗室,可供全球變化研究的國家和部門重點開放實驗室有40多個,造就了一大批全球變化研究科學家。據不完全統計,“九五”、“十五”以來,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與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國家有關部委支持了240多項全球變化項目,來自50多所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的150多位科學家、教授出任項目負責人。到2003年年底,已完成44項,為國際全球變化研究和國家需求作出了巨大貢獻。
全球變化是21世紀最為急迫和最為深刻的環境與社會問題,面對全球環境變化的挑戰、面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需求,全球變化科學的研究方向已從認識地球系統基本規律的純基礎研究為主,轉向套用研究為主,並特別關注全球變化的區域回響,提出了人類社會對全球變化的適應問題,同時倡導集成研究的方法與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