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現狀
烽火
獵頭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人力資源總量很大,但是人才資源中存在2個“5 ”現象值得警惕。一是人才資源占人力資源總量的5 ;二是高層次人才僅占人才資源總量的5.5%左右,高級人才中的國際化人才則更少。
資源結構
由於我國長期受計畫經濟的影響,所培養的人才,己不能適應· 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存在人才資源結構的失衡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傳統產業人才多。 新技術領域人才少;二是繼承型人才多,
創新型人才少;三是
專業型人才多,綜合型人才少;四是熟悉計畫經濟的人才多,熟悉市場經濟的人才少;五是從事第二產業的人才多,從事知識生產和傳播的人才少;六是管理型、
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實用性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者嚴重缺乏。這將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化進程。
培養人才
早在1966年美國就制定了《國際教育法》,後《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又強調教育國際化,明確提出採用“面貌新,與眾不同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知識的世界級標準”。而日本在1987年就提出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標;德國、英國、法國、韓國等也紛紛開展了各式各樣的國際教育。近年來,我國對人才隊伍建設越來越重視,在《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中特別提到要培養造就一批職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的優秀企業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學科帶頭人。
目標
根據經濟全球化以及加入
WTO的需要,借鑑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國際教育理念,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標應是:在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國際理念、國際競爭與國際合作意識;在繼承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注重多元化的吸收,並具備良好的文化“免疫力”,注重綜合素質、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掌握一種或多種外語,並善於進行國際間的文化合作、溝通及信息處理;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應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
1.以人為本,推行素質教育。高等教育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主渠道。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融知識、素質和能力為一體的素質教育,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改變傳統教育觀念中的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變
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接受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
專才教育為
通才教育。
2.堅持創新,培養具有國際
競爭意識的人才。由於國際環境千變萬化,各國都在融入競爭的同時探索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這就要求樹立創新和創業的教育理念,要對學生進行以精神和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活動圍繞著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展開。使培養的人才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視野開闊,認識新穎,學習積極主動,對新情況、新事物的刺激反映敏感,實踐能力強,敢於面對挑戰,能夠把握時機,打破常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3.更新觀念,培養具有國際理念的複合型人才。隨著教育國際化的深入,高等教育機構應當更新觀念,培養具有國際理念的複合型人才。應樹立以下觀念:人才培養的全球性觀念,即以全球性的眼光審視人才培養的標準、內容、層次和機制,使培養的人才具有國際化的適應能力;人才流動性觀念,人才的國際化使得人才的流動更加頻繁,這就要求對人才的培養應樹立“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加強人才的流動,在流動中防止人才的流失;市場觀念,人才培養應面向市場,培養國際化人才競爭中短期和長期需求的人才;全球性競爭觀念,培養出的人才應該在人才國際化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能適應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4.強化師資培訓,提高教師和學科的國際競爭力。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有賴於師資培訓的國際化。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一流的國際化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在國際上較前沿的理論知識和創新成果,並能緊跟時代和世界發展的趨勢。師資培訓的國際化表現在:首先,師資培養的本土化,即通過對珧有的教師進行出國培訓、進修、學術交流等活動強化其教育教學的國際化理念,使之具備國際化師資水平;其次,利用多種渠道(聘請兼職教授,聘請長、短期外專、
外教,與國外研究機構進行國際項目的合作研究,舉辦短期培訓班,承辦國際學術交流會等)
引進國外智力,提高師資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
5.深化改革,進一步加強國際問的交流與合作。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要求高等教育應主動適應新形式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問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綜合型和開放型人才。培養綜合型人才要在人才的知識結構中加強基礎理論學習,強調自然、人文、經濟和社會知識的融通與綜合.要求學生基礎紮實、文理滲透、兼容並蓄、專業面寬、適應性強。即在教學內容改革中要改變那種專業分得過多、過細、過窄而淡化基礎的現象,按照拓寬基礎課,強化實踐,淡化專業的要求,設定寬口徑,厚基礎的學科體系。此外,還應不斷充實國際化的教學內容,強化國際經濟、貿易、法律和國際文化知識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培養學生參與國際交往、國際競爭的能力。
培養開放型人才,首先,高等教育機構內部的開放,即應打破校內專業間的壁壘,組織和協調各學科教師的交流與合作,調整、重組專業和課程,實現資源共享;根據市場需求設定一些跨行業的、適應國際化需求的專業;切實改革
學分制,適當減少必修課學分,設定彈性學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與潛力開發。其次,教育向社會開放,加強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強調學用相結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競爭能力,強化服務意識的培養。再次,教育向世界開放,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實國際化教學內容,以滿足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即通過加強與國際間優秀的大學進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設備,教學管理理念,國際化的師資力量;學習借鑑國外先進的教學管理模式;擴大與國際高校間的學術交流;加大互派留學生及交換培養教師的力度;加強與國外跨國公司的合作,進行學生的海外實地培訓;密切與國外遠程教育網和中國遠程教育網的合作。
總之,人才國際化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量大面廣,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是使我國在人才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從而增強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競爭實力的有效手段。高等教育機構在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日漸突顯,我們應該在強化本民族教育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教育市場,拓展民族教育的生存空間,培養具有民族特色的國際化人才,不斷推動我國經濟文化建設,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關於留學
2006年10月28日,“歐美同學2006
北京論壇暨第三屆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發展與交流大會”在北京
凱賓斯基酒店舉行。本次大會由
歐美同學會主辦,中國
歐美同學會商會2005委員會承辦,旨在聚集英才,激發思想碰撞,探討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發展的成敗得失,針對重點議題達成有深度及影響力的成果;通過論壇,以年會形式促進海歸精英群體與政經各界的坦誠交流,打造中國一流的民間智庫高端品牌。
出國留學市場非常火爆。這種空前的留學熱是否也意味著某種“留學
集體無意識”?更為重要的是,既然很多家庭把留學作為一項教育投資,就應該認真分析其投入產出效益。那么,應該怎樣制定符合孩子實際的留學規劃,合理設計未來的職業、事業和人生目標?與此同時,留學熱對中國現行
教育體制會造成哪些衝擊?
留學市場悄然變化:經過2003年和2004年留學行業的規範化,留學機構數量逐漸減少,中介費用也大幅度下降,使得留學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因此,留學市場逐步從暴利階段,步入了平穩發展的軌跡當中。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丁宏宇表示,對留學行業危機持樂觀態度。他認為留學行業危機感、低潮感是因為行業從業人員對於利潤率的看法或認識產生了偏離。他進一步解釋說,從一個行業說,按獲取利潤的多少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階段:首先是暴利階段;第二,較高利潤階段;第三,
平均利潤階段;第四,低利階段;第五是無利階段。根據判斷,留學市場目前正是從暴利階段走到了高利階段。從企業絕對生存空間說,只要有利潤企業就能夠生存,何況現在處於比較高利潤階段,因此留學市場充滿希望。低利的時候
薄利多銷,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以台灣的同行為例,他們實行是
零中介服務費的服務,仍然發展得很好。
此外,對於留學行業的發展,嘉華世達國際教育交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玉娥補充道,留學市場已經衍生進入細分模式,留學機構以多種模式、多種渠道來滿足客群的不同需求。隨著國外高校留學招生會、教育展會的頻繁舉辦,各類留學信息透明化的程度也日益提高。留學向高端留學、大眾化過渡,留學國家選擇的多元化,導致學生選擇目的地也多元化。傳統概念上高投入的留學,事實上已經遇到多元化留學機制的衝擊。
中國向國際化人才培養進軍:經濟全球化是人才國際化的根本推動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如何參與國際事務,發揮大國作用,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是關鍵。
嘉華世達國際教育交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玉娥表示,處於全球投資熱土的中國,應當意識到本土人才國際化的迫切性。當眾多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在中國拓展業務時,他們對中國名牌大學畢業生的青睞、對有留學背景人員的重視本身就是對國際化人才需求的最好詮釋。對於中國而言,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無論從經濟領域,還是教育領域,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績。從政府管理、科研開發、企業經營、社會服務的國際化、全球意識整體水平都在提高,這種提高是與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不斷派出國留學人員、擴大來華留學生數量有重大關係。截至2005年,中國派出的各類留學人員已達到93萬人,全國已建立21個國家級的留學人才示範基地。馬玉娥認為,國際化人才並不都來自國外或海外,國內也有通過相關的教育和培訓而成長起來的國際化人才。
培養國際化人才是全球化的基礎: 中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影響力還遠遠不夠,必須通過素質良好的各類專業化、國際化人才來提高競爭力。
北京澳際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總裁
李平表示,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近年來一直著重培養具有國際交往能力、具有寬廣視野的人才,不斷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的環境,這已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事務,與各國經濟利益相互發展的使命。嘉華世達國際教育交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玉娥也認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是全球化經濟體系建立的基礎。國際化實質是全球互通的一種體系,一致共存的事物。隨著世界貿易的變化和經濟交流的不斷擴大,科技的迅猛發展,培養具有國際廣泛認可度的中國人才、誠信公民,可以說是中國加速國際化人才的具體體現。它與百姓生活也息息相關。
留學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捷徑 從2001年到2006年每年的
出國留學人數都在10萬人左右,其中2003年出國人數達到12萬人,成為一個高峰。然而,中國每年高等院校畢業生將近一千萬,留學生僅占總人數的1%。因此,中國要走向國際化,還需要大量留學生的培養。對於如何能迅速培養更多的國際化人才,
北京澳際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總裁
李平解釋說,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主要靠留學,留學是最佳的捷徑。因為,每個有留學經歷的學生,都經歷了語言的困難、思鄉的痛苦、文化的衝突,甚至飲食習慣的改變。在某種意義上,當這些學生經歷了不同文化的洗禮、不同教育方式的啟迪、不同價值觀念的衝擊後,他們的視野會變得更加開闊,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程度的認識更全面,對已開發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會掌握得更加到位。
另外,李平表示,有海外經歷的學生,他們融合了東西方文化,這正是國際化人才素質的重要所在。中國現在面臨著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形勢,對人才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尤其對海歸人員,在這樣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大舞台上可以大展宏圖。
李平先生表示,中國的教育資源還是非常緊缺的,並且中國教育跟國際接軌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國際上優質的教育資源如果能為我所用,學生通過留學能夠迅速地吸取國際化的知識,這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有重要作用。李平多次強調:“留學是終身受益的,留學是改變人一生的轉折點,這是所有‘
海歸’的共識。”
民辦教育也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基地:怎樣構建其所需的知識結構,如何完善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成為複合型、國際化人才,都是教育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北京假日學校校長路璐表示,中國的民辦教育從產生到現在,通過全體民辦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教育事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路璐校長說,在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民辦教育在引進國外課程,實施課程計畫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優勢並以其特有的靈活性,不斷引進融合國內外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管理機制,使其得以迅速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一定要將國家的需求、社會的需求作為學校辦學方向的定位。路璐說,民辦教育機構一定要更加注重培養中小學生掌握英語交際能力,樹立國際意識,在拓寬國際視野等領域進行著堅持不懈地探索與實踐。把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基礎工作作為民辦教育學校的主要工作。
國際化人才需從小培養:青苗國際學校總校長施華強調,讓孩子有海外經歷雖然是一種冒險,但卻可以提高孩子從小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了解他國文化,轉換自己的思維模式,提高變通與溝通水平。讓孩子到海外留學重要的不在於學什麼,而是學會與他人溝通、交流,這將對孩子的人生觀念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施華認為,
人才國際化這股大潮,正衝擊著走向現代化的中國。國內各行各業人員通過學習充電,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使自己成為國際化人才的追求者。培養孩子從小就學習和適應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已是當務之急。施華呼籲,要為孩子提供一個非常好的語言和文化環境,讓他們真正做到中英文同時能成為他們的母語。培養他們中英母語化。
與國際化接軌提早考入國際名校:處於全球投資熱土的中國,應當意識到本土人才國際化的迫切性。
北京王府學校校長
劉煜炎表示,當眾多
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在中國拓展業務時,他們對有留學背景人員的重視本身就是對國際化人才使用的最好詮釋。此外,劉煜炎校長感言,要想與國際接軌,就要不斷培養國際化高端人才。讓更多優秀的中國學生考取世界名校至關重要。劉煜炎說,要到國際名校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和理念。首先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提前做好發展規劃,而申請世界級名校就意味著去往國際化人才的橋樑。通過培訓孩子的價值觀念,通過培養孩子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語言和文化、能力和國際氛圍的接受,就能夠使他們上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