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為“中統(局)”)是國民黨CC系領導人陳果夫陳立夫所控制的全國性特務組織。“中統”是國民黨黨務部門控制的特務機構,與“軍統”並稱國民黨兩大特務組織。

“中統”的作戰對象除了中共,還包括汪偽等蔣介石的敵對政治力量。1947年4月,中統改為“黨員通訊社”1949年3月,又改為“內政部調查局”,隸屬於行政院內政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 英文簡稱:C.C
  • 前    身: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
  • 簡    稱:中統局
  • 局長陳立夫張厲生朱家驊
  • 副局長徐恩曾葉秀峰顧建中,鄒學峻
  • 成立時間:1938年
歷史沿革,部門沿革,人員分工,機構辨析,中統與軍統的區別,中統的職能,軍統的職能,變遷歷史,

歷史沿革

徐恩曾、葉秀鋒、季源溥徐恩曾、葉秀鋒、季源溥
中統的前身是1928年由CC系分子所組成的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1937年,黨務調查處併入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一處,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處長。
1938年3月,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經蔣介石提議,以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一處為基礎,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統由此正式形成。中統以各級國民黨黨部為活動基地,在省市黨部設調查統計室,在省以下黨部設專人負責“調查統計”,在文化團體和大專院校、重點中學廣泛建立了“黨員調查網”,進行各種反革命特務破壞活動。中統局局長由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兼任,而由副局長負實際責任。陳立夫張厲生朱家驊先後擔任過局長,徐恩曾葉秀峰顧建中,鄒學峻、季源溥等先後擔任過副局長。
1949年2月改名為內政部調查局,習慣上仍稱為C.C或中統,隸屬於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內政部,事實上仍屬國民黨中央掌控。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後,於1954年10月,改組為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現為“法務部”轄下的“調查局”,職權重點是維護“台灣安全”和打擊社會重大犯罪活動。除接受“國安局”委託的“政治偵防”業務外,還要負責查賄、緝毒、防止重大經濟犯罪等。
1949年後,中統在大陸的潛伏特務全部被嚴厲鎮壓。
1928年初,國民黨在中央組織部中設立專職情報的“黨務調查科”,此時,軍隊系統也有“參謀本部第二廳”,負責軍事諜報與電訊偵測;1931年,“中華民族復興社”(又稱“藍衣社”)的秘密核心組織“力行社”下設“特務處”,從事情報暗殺活動。
1932年,黨務調查科擴充為“特工總部”,1935年改組為“黨務調查處”。
1937年4月,徐恩曾負責的“黨務調查處”與戴笠負責的“力行社”合併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陳立夫任局長;原調查處為一處負責黨務,仍由徐恩曾任處長;原力行社為二處負責特務,仍屬戴笠管理。可以看出,初創階段的國民黨特務機關,組織機構變動相當頻繁。
1937年七七事變全國抗戰,1938年初國共達成合作,隨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和抗日戰爭的不斷深入,共產黨在國統區由完全秘密轉為公開;人民的抗日愛國運動亦日益高漲,勢不可擋。
1938年春,蔣介石藉口抗日戰爭時期國難當頭,為了防止日諜漢奸活動,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抗戰力量,在3月29日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把原有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改組,擴大成為3個公開的特務組織:
一、以第一處為基礎,建立隸屬中央黨部秘書處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或中統局),局長由國民黨中央秘書長朱家驊兼任,徐恩曾任副局長,由徐負責日常實際工作。
二、第二處擴大為隸屬軍事委員會辦公廳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首任局長由陳立夫兼任,戴笠任副局長。這個局簡稱“軍統”。
三、隸屬軍事委員會辦公廳的特檢處(主管郵電檢查)。

部門沿革

1938年8月-1947年,中統局
1947年-1949年,中統局改為黨員通訊局
1949年,黨員通訊局改為國民政府內政部調查局

人員分工

中統局的人員分工大致有四種:一是調查工作人員(簡稱調工);二是特種情報工作人員簡稱特情人員;三是黨員調查網(簡稱cc黨網,又稱黨員通訊網),是在中國國民黨黨內進行防共和監視其內部人員的監察人員;四是通訊員,是中統局在各機關、學校、企業內部發展的工作人員。

機構辨析

中統與軍統的區別

中統是國民黨中央的情治單位。
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情治單位。
中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國民黨C.C系陳果夫陳立夫所控制的全國性特務組織。中統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組成的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處。
1937年,黨務調查處併入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一處,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處長。
軍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國民黨統治集團為維護其統治而設立的特務組織。
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建)、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建)。主要負責人為戴笠。軍統局內勤組織共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組織在各大城市設“站”,在各省設“區”,在一些重要城市設“特別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特工人員最多時近五萬名,分布到國民黨的軍隊、警察、行政機關、交通運輸機構,乃至駐外使領館,專門以監視、綁架、逮捕和暗殺。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統的勢力非常大,因為實際上國民黨的各級基層黨組織,都是中統的特務網延伸。許多基層黨部的負責人,本身就是中統的基層負責人。
抗戰以後,由於國民黨的情報工作對象有所改變,從以對付中國共產黨向對付日本侵略轉變,因此中統的地位開始下降,而軍統的地位不斷提升。
同時,由於大片國土淪陷,中統的組織系統嚴重破壞,而其又不能及時的聯絡這些基層組織,逐漸為軍統所取代。
加之軍統負責人戴笠對蔣有知遇之恩和師生之情,對蔣言聽計從。而中統主要為國民黨CC系的大佬陳立夫陳果夫哥倆所掌握,在人事上蔣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漸失去了蔣的扶持。
到了國民黨退台後,中統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全部組織系統。而軍統的組織系統倒是得以保存和發展。由於中統與軍統在爭奪秘密工作的主導權上,進行了長期的明爭暗鬥,雙方的合作非常有限。

中統的職能

中統局的全稱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抗日戰爭時期發展起來的國民黨特務機關。它和“軍統”都是蔣介石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的重要工具。
中統局在國民黨各省、市、縣黨部都有有分支機構,以黨政機關、文化團體和大中學校為活動重點,特務活動遍及全國。他們網路黨羽、特務的手段和對中國共產黨的破壞活動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捕風捉影,亂抓亂捕,製造了許多冤獄。
中統局特務組織的原始機構是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內的黨務調查科,它成立於1928年2月。在1928年—1931年這段時間內,陳立夫、張道藩、吳大鈞、葉秀峰、徐恩曾先後擔任調查科主任一職。
1930年徐恩曾繼任後,開始了他對中統特務系統長達15年的直接領導,直到1945年2月,蔣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他“本兼各職,永不錄用”,由葉秀峰繼任。調查科最初分設採訪、整理兩個股,各設總幹事一人,下設幹事、助理幹事若干人。
1930年夏為了加強對付共產黨的力量,調查科內又增設了一個“特務組”,除一般特務活動仍由採訪股負責外,舉凡對共產黨的調查研究、密謀策劃以及被認為屬於最機密的情報蒐集、破壞指導統由該組負責。該組的負責人由調查科採訪股的得力幹事顧建中擔任。
1930年夏,該科也增設了一個“言文組”,其任務是負責蒐集各省市的報章雜誌、各種進步刊物以及國外的華文刊物,分門別類加以剪貼,逐日送科主任轉部長參閱。該組由整理股幹事劉清源負責。
1932年秘密成立“特工總部”,地點設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園路132號瞻園內。該部迄1938年撤銷之時止,前後共七年時間。特工總部是一個完全秘密的組織。它成立後即在各省、市、縣和國民黨特別黨部內陸續建立了下屬機構“特務室”,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地方還設立了秘密“行動區”。
1934年,蔣介石為統一特務組織,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內設立調查統計局(這與後來以戴笠為首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兩碼事),以賀耀祖為局長,陳立夫為副局長,下設3個處:一處為黨務處,徐恩曾任處長;二處為軍警處,戴笠任處長;三處為郵電檢查處,丁默任處長。1935年,國民黨中央機關擴編,黨務調查科改為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處。調查科和黨務調查處均設於南京丁家橋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內,在二樓西南角兩間房子內辦公。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於1938年成立,至1947年前後歷時9年。在這9年中,其組織之龐雜,人員之眾多,罪惡之重大較其他各階段為甚。中統局開始設於湖北漢口的黃陂路,後遷到重慶儲奇門藥材公會大樓樓上。
1939年7月始遷到中山二路川東師範。1946年遷到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園路)。中統局成立後,原特工總部宣告結束。
1947年4月中統局改頭換面,歷稱中央黨員通訊局(簡稱黨通局)。
1949年2月,國民政府黨通局劃歸內政部領導,改稱內政部調查局,簡稱內調局。國民政府敗退寶島台灣後,於1954年10月,又將內調局改組為司法行政部調查局。

軍統的職能

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國民黨政府為維護其獨裁統治而設立的特務組織。1938年8月成立。軍統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
主要負責人為戴笠。軍統局內勤組織有軍事情報、黨政情報、電訊、警務、懲戒、訓練和策反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組織在各在城市設“區”,在各省設“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別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
當年“軍統局”特務,專門以監視、逮捕、綁架和暗殺等手段,進行反共活動。另一方面,軍統特務在抗日戰爭時期深入淪陷區,製造針對日軍的恐怖活動,對打擊日本侵略和漢奸,起了一定作用。
1946年戴笠乘坐飛機失事死後,軍統局進行改組,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併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軍統局的正式名稱亦改為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專責保密防諜工作,確保國家安全。
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台灣。1950年,保密局恢復正式編組,於台北士林芝山岩設立局本部,以持續執行國內保防工作及情報蒐集之重責大任,並主導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案及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案等白色恐怖。
1955年,情治單位改制。保密局改組為國防部情報局,專責執行戰略預警情報蒐集、研整之任務。保防偵查等業務撥歸“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接管。
1984年發生江南案,當時之情報局長汪希苓亦被捕入獄,情報局再次大改組。1985年7月1日,情報局與國防部特種情報室並編成立軍事情報局,隸屬國防部參謀本部,受參謀總長直接指揮。其總部在台北陽明山下的芝山,設有情報學校訓練間諜,軍方內部稱該處為山竹營區。

變遷歷史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
陳立夫陳立夫
1928年,以CC派分子為骨幹,在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下成立了一個調查科,這是“中統局”的最前身。先後由陳立夫張道藩吳大鈞葉秀峰徐恩曾任科長。在各省、市中國國民黨黨部內設“調查股”。
1932年,中央組織部調查科被擴編為特工總部。主任徐恩曾,對外仍稱調查科,在各省、市黨部內設特務室和羈押中共叛變人員的反省院。
1935年,黨務調查科升格為黨務調查處,直屬於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處長徐恩曾。
1937年,黨務調查處併入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軍統)第一處(黨政處),仍由徐恩曾任處長,但一處實際上獨立於軍統(老軍統,前身為復興社)。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為緩和國民政府情報組織內部矛盾,提出“合力對外”的口號,於1937年底,將特工總部與力行社特務處合併。
1938年3月29日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介石提議設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陳立夫、陳焯任正、副局長。特工總部編為該局第一處,處長徐恩曾。但合併後矛盾劇並未平息,8月,蔣介石對軍事委員會調查局進行改組,將第一處改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簡稱中統局)。調查局第一處擴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統),第二處擴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新軍統)。
中統由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兼任局長,但實際由副局長主持工作。
1947年,中統改名為黨員通訊局(黨通局),由葉秀峰任局長,郭紫俊、季源溥任副局長。各大行政區辦事處改稱直屬通訊處,各省、市黨部調統室改稱黨員通訊組,為公開的情治單位。同時,在各省、市設立了秘密的情報組織,以區為單位,如瀋陽區、旅大區等。區下設分區、工作站(交通、聯絡站)、工作組(通訊組)。1949年改名為內政部調查局,劃歸內政部領導,簡稱內調局,但習慣上仍被稱為CC或中統。內調局隸屬國民政府行政院內政部,實際由國民黨中央控制。
在1949年敗逃台灣前擔任過局長的有陳立夫、朱家驊;擔任過副局長的有徐恩曾、葉秀峰。隨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全面失敗,中統迅速在大陸覆滅。
中統內設人事科、專員室、經濟調查處、交通處、統計處,以及一、二、三組(分別負責訓練、黨派、情報工作)。中統的設立依附於各級黨部機關,在各省、市黨部設調查統計室,市以下設專員負責的“調查統計股”,縣黨部內設調查幹事。中統負責除軍、憲、警等軍事部門之外的情報安全工作。
中統的工作重心一是在黨政機關內部,二是打擊一切反對派政黨,尤其是共產黨。此外,對於社會輿論、思想言論也負有監控責任。(類似現代美國的FBI)中統先後由朱家驊、葉秀峰任局長,徐恩曾、郭紫俊、顧建中任副局長。在各大行政區設有辦事處或特派員辦事處,在直轄市或重要城市設立區室,在各省黨部及鐵路、公路等特別黨部內設立調查統計室(簡稱省室,路室)。
在省室或路室下設若干分區、工作站、工作團等。在分區、工作站、工作團下面還設有許多據點及調查員。國民黨敗退台灣後,於1954年10月將內調局改組為“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即為現台灣當局“法務部調查局”之前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