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序列
賀龍部
1926年7月,
賀龍在湘西北率部起義,回響北伐,被編入黔軍彭漢章第9軍第1師。
1927年2月19日,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下令將賀龍所屬第1師改編為獨立第15師,脫離黔軍建制。
同年6月15日,武漢政府決定將賀部獨立第15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隸屬第2
方面軍,賀龍任軍長,
周逸群任政治部主任,
陳圖南任參謀長。下轄:第1師,
賀錦齋任師長;第2師,
秦光遠任師長;第3師,周逸群任師長。
同年7月,該軍利用第2方面軍東征討蔣的機會,由九江開抵南昌,於8月1日參加
南昌起義,後在南下廣州途中潰散。
楊森部
該軍的前身是
川軍楊森部。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擊敗北洋軍閥
吳佩孚、
孫傳芳,相繼占領武漢、南京、上海後,四川軍閥紛紛向蔣介石投誠。同年10月,楊森被
北伐軍總司令部任命為第
20軍軍長兼川鄂邊防司令,
朱德為第20軍黨代表。1928年1月,楊森因包庇吳佩孚被國民政府明令免去20軍軍長,提升所屬師長
郭汝棟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令其討伐楊森,同時,下令免去楊森與第20軍軍長兼川鄂邊防司令。同年6月上旬,郭汝棟被楊森打敗後在川南一隅依附劉湘,楊森回駐萬縣自行宣布恢復第20軍軍長職。10月6日,南京政府發布對楊森“免予查辦”的命令。此時,楊森將所部重新編為3個師:第1師,
楊森兼任師長;第2師,何金鰲任師長,
於淵任副師長;第3師,王仲明任師長,袁葆初任副師長。此外,還編有特種團(將校隊)。同年底,楊森聯合
李家鈺、
羅澤洲、
賴心輝等部掀起倒劉湘之戰。
1931年1月,楊森趁羅澤洲與所屬旅長
陳光藻出現矛盾,聯合李家鈺,打著援羅驅陳的旗號,趁虛占據廣安、
岳池、順慶等縣,囊括了羅澤洲的防地。楊森攻占廣安後,將所有兵力編為6個混成旅和1個直屬隊。其中第1混成旅,楊漢忠任旅長;第2混成旅,李君實任旅長;第3
混成旅,楊漢域任旅長;第4混成旅,
高德周任旅長;第5混成旅,
夏炯任旅長;第6混成旅,
劉治國任旅長。1932年10月,楊森為鞏固地盤,除加強原有部隊訓練外,又把歸來的部屬編成將校隊,在廣安成立精練司令部,由向廷瑞任司令,鄒文龍任副司令。不久,楊將所部編為3個師8個旅,分別由
喻孟群、白駒、喬德壽任師長;由夏炯、
楊漢域、楊漢忠、
李朝信、劉治國、高德周、稅古、楊淑身任旅長。
1933年10月至1934年9月,
劉湘任四川“剿匪”總司令,兵分6路。對紅軍發動圍攻。
楊森率該軍在參加此次圍攻作戰中,第3、第5
混成旅被紅軍全殲。此次圍攻作戰後,楊森率部退至
營山、渠縣。1935年5月,該軍因在追堵長征中的紅軍作戰積極,蔣介石駐重慶參謀團將其下轄各師,統一排序改用國民黨軍第133、第134、第135師番號。其中第133師,楊漢域任師長;第134師,
夏炯任師長;第135師,楊漢忠任師長。
1937年8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該軍隸屬第19集團軍,參加
淞滬會戰。9月,該軍使用第6集團軍番號,楊森任軍團長,下轄第133、第134、第135師番號不變。1938年1月,該軍參加
徐州會戰,軍長楊森被任命為第27集團軍總司令兼軍長隸屬第27集團軍。該軍在會戰中傷亡慘重,兵員補充不足,被迫裁棄第135師,原第134師兼師長夏炯專任副軍長,由原第135師師長楊漢忠改任第134師師長。此時,該軍下轄第133師和第134師。同年6月,該軍參加
武漢會戰。1939年1月,
楊森辭去該軍軍長職,由
楊漢域接任軍長,夏炯任副軍長,下轄第133師,夏炯兼任師長;第134師,
楊幹才任師長。同年,該軍先後參加了
南昌會戰、第1次長沙會戰和1939年
冬季攻勢作戰等。1941年上半年,國民黨軍將贛東北地方保全團隊編成暫編第54師,調歸該軍建制,在該軍的編成內主要擔任湘鄂贛邊區游擊作戰任務。同年9月至12月,該軍參加第2、第3次長沙會戰。1942年下半年,該軍暫編第54師奉命與第9戰區直轄新編第20師對調建制關係,新編第20師(
溫鳴劍任師長)改隸該軍。1943年3月至1944年8月,該軍先後參加了
鄂西會戰、
常德會戰、
長衡會戰和
桂柳會戰。在此期間,軍長
楊漢域調走,副軍長楊幹才繼任軍長,第134師師長劉席涵升任該軍副軍長,軍參謀長伍重嚴繼任第134師師長。新組建暫編第20師歸該軍建制。1945年3月,該軍所轄新編第20師被裁減。同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
湘西會戰和桂境追擊作戰。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20師,隸屬第27集團軍,
楊幹才任師長,原轄第133師改編為整編第133旅,
陳親民任旅長;第134師改編為整編第134旅,伍重嚴任旅長。1947年4月,該師隸屬整編第19軍,參加了對山東解放區
重點進攻的
泰蒙戰役和
孟良崮戰役。同年7月至1948年7月,該師隸屬第14兵團,轉戰於華東戰場和中原戰場,先後參加了對魯中解放區的進攻、回援津浦路戰役、
伏牛山東麓戰役、大別山“清剿”戰役、平漢
隴海路戰役、
宛東戰役、增援豫東戰場的平漢路進攻戰役等作戰。
1948年9月,該師恢復第
20軍番號。
楊幹才任軍長,伍重嚴任副軍長,胡顯榮任參謀長。原整編第133旅恢復第133師番號,
陳親民任師長;原整編第134旅恢復第134師番號,
李介立任師長。此時,該軍駐守襄樊一帶,歸第14兵團
宋希濂指揮。10月,該軍奉命乘船東下,開赴武漢,準備參加增援淮海戰場的作戰,當船運抵南京時,
淮海戰役已接近尾聲,便留守長江防線,1949年4月,該軍隨歸湯恩伯指揮,參加江防戰役(解放軍稱
渡江戰役),在第7綏靖區編成內擔任
蕪湖、魯港、
三山街地段的防禦任務。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該軍迅速南逃,被人民解放軍追殲於皖南芳山鎮地區,軍長楊幹才被擊斃,副軍長
陳親民、參謀長鬍顯榮等被俘。此戰後,該軍又在四川重建,以第133師師長景嘉模代理軍長,轄第134師,
蕭傳倫任師長;第79師,
楊漢烈任師長。1949年12月,該軍在
西南戰役中大部被殲,餘部被迫在成都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郭汝棟部
該軍的前身是
楊森所屬第20軍。1928年1月,楊森所屬第
20軍師長
郭汝棟,因內訌與楊森軍事集團分裂,重新組成了一個新的軍事集團。同年5月,蔣介石為了調起
川軍混戰,任命郭汝棟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吳行天任副軍長,所部改編為兩個師、1個獨立旅。第3師,郭汝棟兼任師長;第5師,
廖澤任師長;獨立旅,李逢春任旅長。6月上旬,郭汝棟被楊森打敗後在川南一隅依附
劉湘。10月,郭汝棟在劉湘和楊森混戰期間,率部抄襲楊森老窩萬縣等地,楊森因此大敗,郭趁機占據了酉陽、秀山、黔江等8縣,所屬部隊除原來兩個師、1個獨立旅,又新增編1個師,以
陳蘭亭為師長。此時,該軍下轄3個師和兩個獨立旅。
1930年5月,
中原大戰開始後,蔣介石調
郭汝棟率部出川到鄂西駐防,以穩定後方。郭率部出川時,將部隊改編為3個
混成旅和1個獨立旅。其中第1混成旅,王靖塵任旅長;第2混成旅,劉公篤任旅長;第3混成旅,
蕭毅肅任旅長;獨立旅,花茂如任旅長。留下的陳蘭亭和廖澤兩個師編入劉湘的部隊。1933年7月,該軍番號改為第
43軍。
抗戰功績
賀龍部
楊森部
楊森的獨立團是川軍五強之一,在連年內戰中不斷得到壯大,於1926年11月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楊森成為該軍的第一任軍長。
第20軍成立時,轄五個路七個師又五個混成旅,可謂建制龐大,遠超一個軍該有的規模。然而在經過四川內戰以及軍政部對該軍的不斷改編,至1936年第20軍僅剩下三個師。即便如此,第20軍還是沒有"做實"編制,在抗戰全面爆發後的第二個月,第20軍又奉命縮編為兩師制乙種軍。這對呼聲極高要求開赴抗日前線作戰的第20軍官兵來說,無疑是一個十分沉重的打擊。
第20軍縮編為乙種軍後實力大減,但更致命的是該軍的裝備,根本無法與裝備精良的日軍相比。第20軍所屬每個團只有四門迫擊炮,每個步兵連只有三挺輕機槍,機槍連僅有兩挺重機槍。除此之外,就只有步槍了。然而川軍配備的步槍,主要以川造為主,這種步槍損壞率高,射程又近,以此裝備去和日軍對抗,其結果實在令人擔憂。好在楊森在建設自己的部隊時,比四川其他各路軍閥投入的財力更大一些,這才使所屬部隊更換使用起大約百分之30左右的漢陽造步槍。
1937年9月1日,第20軍在貴陽進行總動員,軍長楊森在訓話時說道"本軍過去歷年在四川打內戰,為了爭權奪地,犧牲了不少人的生命,也給人民帶來了難以估計的損失和苦難,真是可恥的行為。今天為了國家、民族的生存,調赴上海地區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這是無上光榮的任務。望我官兵,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殺敵,保衛國土,竭盡軍人天職,造福後代"。楊森話畢,聽訓官兵群情激奮,一致表示"國難當頭,匹夫有責,誓在前線與日軍死戰!"
10月8日,第20軍經過火車運輸抵達南翔,隨後根據第3戰區司令長官部的命令歸第19集團軍總司令薛岳指揮,開赴上海近郊的老人橋、郁公廟、新涇橋、談家頭、池後宅、戰頭橋一線構築防禦工事。為了作出表率,楊森與副軍長夏炯都親自參與到掩蔽部的挖掘作業中,事畢又帶著軍部人員到前線觀察戰局,了解戰況。兩天后,友軍位於陳家行的陣地被日軍攻占。此時還沒有全部抵達戰場的第20軍奉命參戰,其任務就是奪回陳家行以及附近丟失的陣地。
最先投入作戰的是第134師402旅804團。旅長楊幹才於10日夜率部前往第32師報導,隨後命第804團投入反攻。第804團團長向文彬手頭實際可以使用的只有兩個步兵營(另一個營由軍部直接指揮),他將兩個營一左一右配置,借用夜色盡數投入作戰。經過一夜激戰,第804團成功收復陳家行以及附近的橋亭宅、頓悟寺陣地。但全團此時僅剩下120餘人,向文彬只能將所有戰鬥兵編組為一個臨時營級單位連夜修築防禦工事,以備日軍反撲。這次戰鬥,是川軍對日首戰,雖然傷亡巨大,卻使其他派系的友軍對川軍的看法轉變不少,就連蔣介石也通過電話向楊森表揚了向文彬,並獎給全團官兵6000元法幣。
第804團首戰告捷,但以區區120餘人的兵力要守住陣地十分困難。就在日軍重新發起反撲,第804團無力支持的時候,後續部隊第802團及時趕至戰場。該團團長林相侯見戰況危急,親自率領一個連投入反擊,卻不幸被日軍炮彈擊中頭部陣亡。團長初上陣即告陣亡,這對全團來說都是一個沉重打擊,但在此情況下,第802團並沒有動搖,他們在面對占據優勢火力的日軍步兵第7聯隊面前繼續組織反擊,有的官兵甚至大喊著"為團長報仇!向敵人沖啊!"的口號向日軍衝去。
經過近三個小時的激烈廝殺,第802團終於將日軍擊退。原本深約兩米的戰壕,此時已經被許多屍體填高,第802團經此一戰也只能縮編為一個兩百餘人的戰鬥營。第20軍兩個團參戰僅三天,即只剩下兩個營,其慘烈程度不言而喻。
從14日開始,第133師主力(三個團)抵達戰場。在師長楊漢域的率領下,這些部隊未經休息即投入到陳家行,替換了只剩不到兩個營的第802團和第804團陣地。楊漢域命第397旅為正面防禦部隊,第399旅797團為預備隊。
第397旅剛進入陣地,就碰上日軍步兵第7聯隊主力和第35聯隊一個大隊的猛攻。旅長周翰熙親在一線督戰,所屬兩名團長蔡慎猷、李介立甚至親自進入重機槍陣地直接參戰。他們呈扇形散開,用機槍、步槍向進攻的日軍頑強阻擊。受步槍射距的限制,第397旅甚至主動衝出戰壕發起反擊,讓日軍步兵大感驚訝。經過一個小時的激戰,日軍被迫後撤整理。
在接下來的三天裡,日軍不斷對第133師陣地發起猛攻。第133師也繼續不顧傷亡地頑強抵抗,其中第794團1營所屬一個連,最後戰至僅七人,仍然死守在陣地上。日軍占據炮火優勢,但不擅夜戰,守軍就利用夜間趕築被日軍摧毀的防禦工事,並輸送彈藥和一伙食,這使部隊往往只能一天吃一次飯。儘管如此,第133師剩餘官兵的鬥志依然旺盛,師長楊漢域曾打電話問第794團團長李介立:"你部已經傷亡重大,現在敵人又來進攻,你準備怎么辦?"李介立當即堅定地回答:"請師長放心,只要我沒死,陣地就能固守!如果我陣亡,請師長另派部隊來接替。"李介立以此誓言,一直打到全團僅剩40餘人為止。
第20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經歷了七天惡戰,直到將完整的防區交由友軍第48軍接替。
淞滬一役,第20軍陣亡3706人,傷7049,失蹤241人,損失大部分兵力。在撤出陣地後,全軍只能縮編為一個戰鬥團。綜觀整個淞滬會戰的參戰部隊,第20軍的裝備絕對屬於墊底部隊之一,但該軍官兵卻以極其旺盛的戰鬥意志去阻擋日軍,這種精神直讓中央軍都為之欽佩。
據聞,軍委會在戰後對參戰的100多個師進行評比時,第20軍所屬第133師名列第11。
楊森是四川各路實力派中較早向中央靠攏的軍閥,加上第20軍又在淞滬會戰中表現出色,使部隊在安慶整補時得到了其他雜牌軍所沒有的特殊待遇。第20軍的損失,由四川廣合、敘瀘兩個師管區撥補新兵補充,武器裝備則全部改由軍政部負責調撥。這次整補,第20軍的裝備可謂
煥然一新。每個步兵團都增編了一迫炮連,每個步兵營則增編了一個重機槍連,每個連都能擁有六挺輕機槍,就連步槍也大都改換成了漢陽造。此外軍部、師部都配備了通訊部隊。
這些裝備使整補後的第20軍戰鬥力大幅度得到提升,但全軍新兵卻占百分之60以上,許多基層軍官也都是由士官新近提拔,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的整訓。但第20軍孤軍在外省,卻能團結一心,紀律整肅,士氣旺盛,很快就形成一種嶄新的精神面貌。薛岳在第二次見到第20軍時,對這支軍容嚴整、裝備整齊的部隊曾驚呼道"這是川軍?"
在1938年6月的巢縣反攻戰,是第20軍重整後的首戰。當時日軍沿津浦線南下直攻合肥,並以一部進占巢縣。第20軍先頭部隊第134師決定乘日軍立足未穩實施反擊。當該師所屬第803團進抵巢縣附近時,得知縣城西南處有一個大孔,可使部隊從此處入城。
第803團團長李麟昭得此情報,決定由第1營和第2營各抽調精兵組成突擊隊,於深夜悄悄從大孔入城,隨後第1營營長唐式臣帶一部前往打開南門,其餘部隊則繼續向城內推進。
時值天氣炎熱,日軍士兵都沿街酣睡正香。突擊隊的奇襲使不少日軍士兵在睡夢中斃命,甦醒過來的日軍則倉皇抵抗到處盲目射擊,一時間陷入混亂。李麟昭見奇襲得手,即率主力從南門沖入,日軍限於兵力分散,又摸不清楚攻城中國軍隊的實力,便紛紛向東北角退去,待天明弄清情況後再組織反撲。李麟昭在天亮後見攻勢受阻,進攻部隊的傷亡也在不斷增加,便下令有序撤離巢縣。此戰第803團第2營營長張運輝在進攻時陣亡,全團傷亡400餘人。
武漢會戰爆發後,正在湖南瀏陽、醴陵整訓的第20軍奉命開赴武寧參戰。當時第20軍人員還沒有整補完整,楊森考慮再三,決定派第133師執行參戰任務。
1938年10月,第133師師長楊漢域率領所部趕到武寧。當時友軍第8軍主力正奉命在武寧東北方的羅盤山、棺材山阻擊日軍第27師團。楊漢域根據第8軍軍長李玉堂的命令,以所屬第397旅對占據棺材山的日軍發起進攻。但日軍占據制高點,又得到強大炮兵火力的增援,致使第397旅屢攻不下。
楊漢域見強攻不行,決定白天採取守勢,夜間集中兵力發起突擊。楊漢域的這種作戰模式,成功收復棺材山。日軍不甘失敗又在天明後發起反擊,第133師則據險阻擊,雙方你來我往,爭奪十分激烈。
與此同時,第133師還奉命抽調一部在羅盤山側翼實施進攻,以保障友軍第3師陣地的穩定。楊漢域決定抽調第797團執行這一命令。第797團奉命後猛攻日軍側背,但中校團附滕軍甫的陣亡一度使該團進攻受挫。在此情況下,師長楊漢域命通信連連長陳德邵帶一個排在後督戰,團長陳親民見狀,親率部隊衝鋒,他們在炮兵的掩護下,終於成功將日軍擊退。此後楊漢域命第399旅接替第397旅陣地,繼續配合第8軍作戰。
在為期25天的戰鬥中,第133師配合友軍各部始終堅守不退,破壞了日軍從鄂南包圍武漢的計畫,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此戰是川軍各部自參加抗戰以來第一次完成堅守的任務,對第20軍以及其他各路川軍來說都是一種鼓舞,川軍"無用"說自此得到終結。
1939年1月,楊森升任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27集團軍總司令,第20軍軍長一職改由曾在武漢會戰表現出色的第133師師長楊漢域接任。
楊漢域(1905-1973),四川廣安人,字繼超。他是楊森的侄子,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第十九期步兵科。楊漢域身材高大魁梧,平時沉默寡言,但做事卻認真負責。在楊森麾下南征北戰,深得楊氏信任,在第20軍內部也很有威望,被譽為"楊家將"中的台柱。楊漢域到職後,銳意整訓所部,並積極開辦參謀補習班,推薦合適人選投考陸軍大學參謀班,以此改變"川軍無謀"的現象(當時川軍許多部隊都不重視培養參謀人員,有的參謀長甚至連作戰地圖都看不懂)。
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爆發。此時第20軍正擔負通城、通山以南的守備任務,其防區正是日軍第33師團的主要進攻目標。
9月22日,日軍第33師團先頭部隊在通城東南地區發起猛攻,第134師在師長楊幹才的指揮下奮起反擊,在南樓嶺至苦竹嶺一線成功擋住日軍。24日,日軍後續部隊抵達,並攻占桃樹港,迫使第134師401團退守金鳳山至福石嶺一線。26日福石嶺又告失守。
為扭轉局面,第134師師長楊幹才命預備隊第402團投入作戰。該團團長向文彬率部在白沙嶺阻擊日軍兩晝夜,並在擊斃的一名日軍軍官身上繳獲作戰地圖和作戰計畫一份。繳獲檔案隨即被逐級上報,使楊森及時調整部署,並大膽派出小股部隊穿插到日軍防線後方製造中國軍隊主力在反攻的假象,從而迫使日軍第33師團後撤。10月8日,第133師配合友軍光復渣津,兩天后攻克麥市,恢復了原有防線。第一次長沙會戰也在不久之後以日軍的失敗告終。
會戰結束後,第20軍集中在通城整訓。第二次長沙會戰於1941年9月開始後,第20軍奉命由通城向西南急進,連夜趕至步先橋以東地區,配合第58軍及第4軍側擊日軍。當時軍長楊漢域正在重慶的中央軍官訓練團受訓,故部隊由副軍長兼第133師師長夏炯指揮。夏炯決定由第133師副師長周翰熙率領部隊先行出發,自隨第134師跟進。
第133師在前進途中突然遭到日軍猛烈炮擊,師指揮所也被命中,所幸沒有造成傷亡。代師長周翰熙對此從容應對,他在將部隊重新整理完畢後即與友軍取得聯繫,共同對日軍實施側攻。戰至27日,第134師抵達戰場後也投入作戰,使戰況更加激烈。
在各路部隊的齊全協力下,日軍因擔心補給線被切斷,被迫於30日開始後退。此時第134師被緊急調到金井構築陣地堵擊日軍。師長楊幹才接到命令後自率主力前往堵截,另命向文彬的第402團配合第133師發起追擊,於10月5日越過汨羅江,8日越過新牆河,迫使日軍全部退守原陣地。第二次長沙會戰再次以中國軍隊得勝而告終。
第20軍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主要任務是側擊日軍。其任務雖然不是重點,但表現依然在蔣介石召開的南嶽軍事會議上獲得認可,蔣氏為此還特命撥款嘉獎該軍,並為參戰的有功官兵授勳頒獎。第20軍在湖南戰場連戰告捷,再次證明了川軍的戰鬥力。第20軍的勝利還在繼續,該軍即將迎來他們軍史上最輝煌的勝績。
1941年12月,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後,日軍駐武漢部隊決定再次發動對長江以南的攻勢作戰,從而起到牽制中國軍隊轉用於廣東的目的,阻止中國軍隊援助英軍保衛香港。為此,日軍第11軍集中四個師團、兩個旅團、三個支隊以及航空兵一部共約12萬人的兵力第三次向長沙發動進攻,第三次長沙會戰隨即爆發。
第20軍軍部及直屬部隊當時駐防在平江水口嶺,所屬第133師駐關王橋,第134師駐唐家坳。會戰開始後,第20軍接到的命令是在新牆河以南、汨羅江以北阻擊日軍三天,掩護長沙地區的主力部隊完成防禦部署。楊漢域接受任務後即命第133師沿鐵路之黃沙街、龍鳳橋、下高橋等地構築工事據守,第134師在青泉峰、影珠山、古華山等地占領陣地,對日軍進行阻擊。
12月23日,日軍第6、第40師團強渡新牆河,對中國軍隊的防線發起進攻。在第20軍防區內,以第133師398團戰鬥最為激烈,其前沿四個連的據點很快被日軍分割包圍,他們不得不各自為戰。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前沿四個連傷亡殆盡,第398團2營營長王超奎被迫下令突圍。為了能使殘部撤退成功,王超奎自率一隊敢死隊留下繼續堅守,他們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全部在與日軍的肉搏戰中陣亡。
第20軍防線受此影響,不得不於25日夜將主力撤至關王橋、陳家橋、三江口、羊角嶺一線,留第133師一部繼續堅持在新牆河以南。26日天明後,日軍第40師團向第20軍縱身陣地發起強攻,該軍堅持至27日凌晨後根據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的命令向東南山區轉移。此後日軍在汨羅江以南、撈刀河以北地區,遭到第9戰區主力部隊的有力阻擊,雖一度攻進長沙城,但已是傷亡慘重。堅持至1月4日,日軍被迫回撤。
為了截擊日軍,薛岳命令各路部隊執行"超越追擊"的方式沿途設定阻擊陣地。其中第20軍的任務是沿清江口--福臨鋪--石子鋪進行追擊。軍長楊漢域命令第134師占領古華山,第133師趕至影珠山與第58軍協力阻擊。
當第133師抵達福臨鋪時,得知日軍獨立第9旅團已經越過汨羅江南下,當晚準備宿營在福臨鋪。副軍長兼第133師師長夏炯經過和幕僚研究,認為必須先對付日軍增援部隊,方能使影珠山免於腹背受敵。當晚就派出第397團夜襲福臨鋪,派第399團襲擊駐場外村莊之敵。日軍經此夜襲陣腳大亂,直到次日拂曉才重新整理完部隊,隨即對第133師的阻擊陣地發起猛攻。雙方激戰竟日,傷亡慘重。
日軍見進攻沒能得逞,於第二天組織一個集成大隊改道攻擊影珠山,並成功攻至影珠山北面山腹地帶,隨後繼續向山頂進攻。這股日軍的冒死猛攻,使第20軍和第58軍的側背受到嚴重威脅,尤其是兩個軍軍部,更有被日軍偷襲的危險。
在此情況下,楊漢域急命所屬騎兵連(無馬步兵)以及從第134師抽調出來的第400團第3營在日軍與軍部之間構築起一道臨時防線,並嚴令第3營營長李懷英必須在入暮前將日軍殲滅。
李懷英命第8連派一排人由左翼下山繞到敵後,向敵射擊,第7連與騎兵連由上而下向敵猛衝。第8連側襲開始後,騎兵連連長楊漢烈帶著部隊猛打猛衝,直接突入日軍陣中展開肉搏。由於楊漢烈是楊森的兒子,包括楊漢域在內的大部分高級軍官都擔心楊的安危,而不讓他直接參與一線作戰。但楊漢烈在此情況下,卻堅決出戰,幸好戰事發展順利。阻擊部隊在第58軍兩個團的配合下,在兩個小時裡就將日軍派出的這個集成大隊予以殲滅,並擊斃日軍大隊長山崎茂。
對於這次戰鬥,日軍戰史曾有專文描寫:"天明後,在山上雙方的混戰,極為激烈,官兵們不斷的負傷倒下,10時左右,我彈藥用盡,在到處的草叢中,可以聽到傷員的呻吟聲和自絕的手槍聲,山崎大隊長負傷,滿身是血,但仍繼續指揮戰鬥。最後山崎大隊長終於決心殉國,於是命本部附齋藤軍曹突圍向上級報告關於夜襲及其後戰況與決心殉國等情況。……齋藤軍曹走後,山崎大隊長再度遭到迫擊炮彈的轟擊而死亡。接著士兵們就用刺刀互相刺殺或者用手榴彈自爆而死"。
影珠山戰鬥結束後,只見楊漢烈身披一件日本軍大衣回營,他腰胯一支日本手槍,肩扛兩把日軍戰刀,騎兵連士兵整整齊齊,精神煥發。楊漢烈在向李懷英簡單匯報戰鬥經過後,就去打電話給軍長楊漢域報平安:"軍長嗎?我是漢烈。老兄,老弟今天打了個大勝仗,對得起你,也對得起老頭子,你對老頭子說,要給我請個勳章……"直到這裡,才算是讓楊漢域鬆了一口氣。
此後第20軍與第58軍互相配合,並於1月9日成功將日軍步兵第13聯隊和輜重兵第6聯隊各一部在馮家瑕分割包圍。日軍第13聯隊在遭到前後夾擊後,損失慘重,聯隊長友成敏惟恐部隊被殲滅後軍事檔案陷入中國軍隊手中,於是下令將所有檔案全部焚毀。該聯隊在戰鬥入夜後,得到了竹原支隊的增援才勉強突圍而出。
影珠山一戰,雖然只殲滅日軍一個集成大隊,但影響卻十分重大,其結果是迫使增援前線掩護日軍撤退的日軍混成第9旅團始終沒能越過影珠山與日軍第3、第6師團會合,將日軍的撤退計畫和撤退方向完全打亂,使日軍遭到了慘重的損失。第20軍經此一役,在第9戰區各部隊中的地位也不斷得到提升,終在1945年初獲得了裝備部分美械的待遇。
1944年5月,第20軍參加長衡會戰。在這次會戰中,第20軍曾一度將部分日軍包圍在南江橋山區,但遺憾的是長沙過早淪陷,導致該軍圍殲計畫失敗,只得根據戰區司令長官部的命令退守茶陵,並在茶陵成功擋住了日軍的進攻。會戰結束後,第20軍奉命馳援貴州,所幸日軍兵至獨山即行撤退,桂柳會戰隨即結束。
1944年12月,第20軍開赴貴陽整補。在此期間,部隊進行了改編,並得到了換裝部分美械的待遇。此後該軍奉命在現駐地日夜加緊訓練,準備投入到反攻廣西的作戰中。
1945年4月,第20軍迎來了第三任軍長——楊幹才。楊幹才(1901.10.1-1949.4.25),四川廣安人,原名楊棟臣,以字行,他也是楊森的侄子,畢業於四川陸軍講武堂第一期。楊幹才在軍中素有"猛張飛"的稱謂,這與他戰時必奮勇爭先,且在四川內戰和抗戰中履立戰功有著很大關係。在"楊家將"的第二代將領中,楊幹才的地位僅次於楊漢域和楊漢忠,這也是他能成為第20軍繼任軍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楊幹才接任軍長後,繼續貫徹楊森的"楊家軍"治軍傳統,為楊氏"基業"繼續添磚加瓦。這使第20軍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處於一個十分微妙的位置,它既與中央靠攏,成為一支中央軍旁系部隊,但內部卻依然人事獨立化,維持川軍風格。
1945年7月,已經編入第3方面軍戰鬥序列的第20軍奉命正式投入廣西攻勢,其任務是以主力向靈川、全州進攻,抽調一部向百壽、桂林挺進。此時的日軍已臨近投降之期,士氣低迷,且戰鬥力也遠非侵華之初所能相比。
7月13日,參戰的六個軍各向自己的攻擊目標推進。其中第133師直攻桂林,第134師隨後跟進,向靈川進發。戰至7月27日,第133師在友軍第169師的配合下,從西門攻入桂林,日軍第13師團一部被迫突圍。緊接著,靈川和興安也被第134師收復。
8月11日凌晨,第133師以"超越攻擊"的速度尾追日軍第13師團至全州,隨即做好攻城準備。此時正值天降大雨,但城內卻是火光沖天。第133師師長陳親民判斷日軍必是焚燒軍需物資準備棄城而逃,不等部隊休息就下令進攻。
陳親民沒想到日軍焚燒軍需是真,但並沒打算立即撤退。當部隊發起進攻並一鼓作氣進至五脊嶺時,卻進入了日軍守軍獨立混成第22旅團、獨立混成第88旅團預設好的伏擊圈,先頭連因此遭到慘重損失。陳親民見狀,急命後續部隊退出城外,重新整理部隊。一天后,日軍出城發起反撲,但都被第20軍和第26軍擊退。此後第20軍主力抵達全州城外,並與友軍第26軍分頭將全州日軍團團包圍。
就在楊幹才著手制訂新的攻城計畫時,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兩天后,全州城門大開,日軍派出代表與第133師取得聯繫並表示投降之意。也就是在這一天,即1945年8月17日,第133師進駐全州。
全州,這座被日軍第11軍司令部長期駐防的軍事重鎮,在淪陷一年後被川軍收復,第20軍的抗戰使命也於此時正式宣告結束。
從1946年起,第20軍先後在華中、華東、西南戰場與解放軍作戰。1949年12月在四川金堂起義。(文/胡博)
附錄
第20軍歷任軍長抗戰履歷
楊森(1882-1977)
四川廣安人,字子惠。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
1931年9月時任第20軍上將軍長。
1938年1月27日升任第27集團軍上將總司令兼第20軍軍長。
1939年1月23日辭去軍長兼職。10月5日升任第6戰區上將副司令長官兼第27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4月29日調任第9戰區上將副司令長官兼第27集團軍總司令。
1945年1月18日調任貴州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全司令部上將司令(至抗戰勝利)。
楊漢域(1905-1973)
四川廣安人,字繼超。雲南講武堂第十九期步兵科、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三期畢業。
1931年9月時任第20軍第3混成旅中將旅長。
1935年10月升任第133師中將師長。
1939年1月23日升任第20軍中將軍長。
1944年9月17日升任第27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兼第20軍軍長。
1945年4月1日辭去軍長兼職(至抗戰勝利)。
楊幹才(1901-1949)
四川廣安人,原名楊棟臣,以字行。四川陸軍講武堂第一期畢業。
1931年9月時任第20軍第1混成旅少將副旅長兼第3團團長。
1935年10月升任第134師第5旅少將旅長。
1937年8月所部改編為第134師第402旅,仍任少將旅長。
1939年1月23日升任第134師少將師長。
1942年7月1日升任第20軍少將副軍長。
1945年4月1日升任第20軍少將軍長(至抗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