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第49軍曾先後出現過3次。分別為廣東地方部隊改編而來的第49軍,於1928年底撤銷番號;東北軍系統發展而來的第49軍,在遼瀋戰役中被全殲;中央軍重建的第49軍,最終在貴州起義。
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第49軍曾先後出現過3次。分別為廣東地方部隊改編而來的第49軍,於1928年底撤銷番號;東北軍系統發展而來的第49軍,在遼瀋戰役中被全殲;中央軍重建的第49軍,最終在貴州起義。
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第49軍曾先後出現過3次。分別為廣東地方部隊改編而來的第49軍,於1928年底撤銷番號;東北軍系統發展而來的第49軍,在遼瀋戰役中被全殲;中央軍重建的第49軍,最終在貴州起義。粵軍系統第49軍粵軍...
羅卓英指揮劉多荃的第四十九軍、李覺的第七十九軍、王耀武的第七十四軍和趕來增援的七十二軍李良基師,共六萬餘人,採取兩翼牽制敵軍,使其不能形成合圍之勢,並大膽集中重兵,轉移外線,誘敵從中路深入,在上高一帶殲滅敵人的戰略。是役,敵三十四師團幾乎被全殲,該師團步兵指揮官宕永少將因重傷至斃。據當時戰報...
他將新三軍、新六軍編為第九兵團,以廖耀湘為兵團司令。又調來新一軍、四十九軍和新編的新五軍等為機動部隊,準備與解放軍進行決戰。10月,解放軍發動秋季攻勢,接著又發動冬季攻勢,前後共殲滅蔣軍六七萬人。1948年1月,蔣軍新五軍在公主屯被殲,接著四十九軍的七十九師和二十六師亦先後被殲。解放區不斷擴大...
1938年夏,第九集團軍番號調歸第九戰區指揮管轄,集團軍總司令為吳奇偉,下轄第六十四軍、第七十軍、第二十五軍、第四軍、第八軍和第六十六軍等部,駐紮江西,曾參加武漢會戰,是萬家嶺大捷的主力參戰部隊,該戰全殲日軍四個聯隊。到1939年春,第九集團軍只轄第四軍、第四十九軍,參加過南昌戰役。1940年,第九...
集團軍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最大的軍事編制單位。第一支集團軍於盧溝橋事變後立即組建,之後於戰時不斷組建。抗戰期間比集團軍更大的軍事編制單位只有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戰區,及兵團。而僅有的四個兵團只存在於武漢會戰期間。因此事實上集團軍是國民革命軍最大的作戰單位,通常下轄兩個以上的軍或軍團和...
劉鵬翔,字雲程,河北永年人。太原北方軍官學校第3期畢業。1940年任國民革命軍騎1軍騎4師第12團團長。1942年任國民革命軍第2戰區挺進第7縱隊司令。1945年3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3軍暫41師師長兼忻、定、崞三縣軍政總指揮。194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43軍暫39師副師長兼第1團團長。194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43軍暫39師...
1940年後,王敬久任第十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王鐵漢的國民革命軍第49軍,何紹周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軍和馮聖法的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九軍。1942年,該集團軍曾參加浙贛會戰。1943年後,第十集團軍番號轉歸抗日戰爭第六戰區,集團軍總司令仍為王敬久,但其下轄部隊改為陳誠“土木系”的3個軍,即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共同抗日。抗日戰爭 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指揮下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至1949年大部被消滅,部分舉行起義、投誠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餘部退至台灣。國民革命軍早期的將領和軍官,是由設立在廣州的“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培養和訓練的,參加過北伐...
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是存在於1927年6月~1929年1月期間的國民革命軍隊。歷史沿革 成立及編制 1927年6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將國民革命軍第1集團軍第4方面軍擴編為第4集團軍,總司令唐生智,政治部主任彭澤湘。其編制為:第1方面軍總指揮唐生智(兼),下轄第8軍、第35軍、第36軍、第12軍、第17軍,各軍軍長依次...
1927年4月,武漢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以蔣介石為總司令,下轄第一、二、三,四方面軍。四一二政變後,武漢國民政府免去蔣介石本兼各職,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及其所屬4個方面軍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轄。1928年2月13日,蔣介石改編何應欽所率之國民革命軍第一路軍為第一集團軍,自兼總司令,下轄三個...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是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一支部隊,因一·二八事變和福建事變而聞名,前身是粵軍第一師第四團。1926年由粵軍第一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1930年第六十一師和第六十師在中原大戰中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閻錫山,同年7月,第六十一和第六十師被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番號改為十九路軍。
此後張學良被蔣軟禁,東北軍被縮編並調往豫、皖、蘇各地,在蔣介石消滅異己政策下,大量消耗損失並被分化瓦解。七七事變爆發後,東北軍與全國軍隊一起迅速開往各抗日戰場,其中49軍、57軍和67軍在淞滬戰役和南京保衛戰中浴血奮戰,犧牲慘重,5名將軍戰死前線;51軍參加保衛淮河及徐州大會戰(包括台兒莊戰役),後與57...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3個第44軍。分別為湘軍葉開鑫部,1927年4月由新編第5軍改稱,1928年7月撤銷番號;一為直魯聯軍舊部改編而來,1928年6月改編,當年9月撤銷番號;一為川軍劉湘部,1935年10月成立,抗戰期間先後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長衡會戰等,解放戰爭期間長期隸屬...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在軍政時期新建立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的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北伐的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的成功,因而贏得“鐵軍”的稱呼。抗戰時期,第四軍還參加了淞滬會戰等一系列戰役。四軍之下共產黨員甚多...
國民革命軍第41軍,下轄三個師:122師、123師、124師。方振武所部 1、前身 國民革命軍第41軍前身為直魯聯軍第24師,序列如下:直魯聯軍第24師,師長方振武,參謀長蘇致臣 第1旅,旅長史晟恩(原為山東陸軍第6旅)第1團,團長史晟恩 第2團,團長顧震,後易阮玄武 第7旅,旅長方振武 第3團,團長鄭植 1926...
國民革命軍第41軍(孫殿英所部)孫殿英所部國民革命軍第41軍,初系豫西匪軍,為直魯聯軍收編,後又投入國民政府,屢經變遷。抗日戰爭中,孫殿英率部投降日軍。抗戰勝利後,又為國民政府收編,旋在湯陰被殲。前身 1922年,孫殿英投入河南陸軍第1混成團丁香玲部擔任下級軍官。不久,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孫殿英利用其...
國民革命軍第1軍,源於黃埔軍校的教導團(1928年整編後有一部分改編為第9師),是國民政府中央軍的嫡系主力部隊。軍隊建設 1925年6月平定楊希閔和劉震寰以後,廣州革命空氣濃厚,軍隊設政治機關和開展政治工作得到了認可。國民黨中央決定在革命軍中“一律設黨代表,以謀軍政的統一。這樣,政治工作又轉入了一新的時期,...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三軍是湘軍部隊的一支,前身一部是湘軍第35軍15師。歷史背景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三軍,1927年,桂系在討伐湘系的戰爭中獲勝,唐生智所屬的湘軍第35軍投靠桂系,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後,第35軍投靠蔣介石,被改編為第15師。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後,第15師被編入武漢行營第4路軍,後隸屬第28...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2個第40軍。一為湘軍賀耀祖部,1927年3月編成,1928年8月縮編;一為西北軍龐炳勛部,1931年編成,抗戰期間曾在台兒莊戰役中重挫日軍,後軍長龐炳勛等人投敵,該軍則在國軍陣營里繼續參加抗戰。解放戰爭時期長期在河南、山東等地作戰,最後主力參加起義及被和平改編。湘軍...
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陳大慶(字養浩)、張雪中(原名達,繼任),副總司令劉昌義(字彥峰)、李銑,參謀長李振剛,隸屬第1戰區,下轄第21、第51、第97軍。組建情況 總司令陳大慶(字養浩)、張雪中(原名達,繼任),副總司令劉昌義(字彥峰)、李銑,參謀長李振剛,隸屬第1戰區,位於山東臨城(今薛城),...
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八軍,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2個第48軍。一為直魯聯軍一部改編而來,1928年2月成立,同年7月撤銷番號。一為新桂系主力,成立於1937年,抗戰期間長期駐防安徽,先後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棗宜會戰等戰役。解放戰爭期間先後主要參加對中原解放區、劉鄧大...
中國國民革命軍第74軍於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由第51師和第58師合編而成。第74軍既是中央軍又屬浙系軍隊,算得上嫡系中的嫡系,是國民黨“王牌”中最耀眼的明星,有著一系列的輝煌:“抗日鐵軍”、“虎賁師”、“御林軍”,並榮獲國民黨最高獎勵“飛虎旗”。八年抗戰中,該軍幾乎參加了所有正面抗戰的重大...
8月,第49旅改隸整編第11師。9月,恢復第10軍番號,下轄第18、第114師(原第3旅)。第75師撥入,該軍改轄第18、第75、第114師。11月上旬,由豫西經確山開赴安徽阜陽、太和集結,隸屬徐州“剿總”第12兵團,參加徐蚌會戰(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11月26日至12月15日,在安徽宿縣西南雙堆集被殲滅...
國民革命軍第十六集團軍是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組建的一支集團軍。歷史背景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場是同盟國在亞洲地面作戰的主要戰場,中國抗日軍隊在八年對日作戰中,殲滅、消耗及牽制了日本法西斯的絕大部分陸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日作戰中,殲滅、消耗及牽制了日本法西斯的絕大部分陸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陸軍先後編成40個番號的集團軍參加對日作戰。年譜 為配合抗日戰爭的作戰形勢,有效地打擊日本侵略者。國民政府依作戰區域,對全國所有軍隊進行統一編制,以明確指揮關係和各自...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上曾先後出現過多個第31軍,分別為:五省聯軍一部,1927年成立,當年9月改編撤銷番號;滇軍朱培德部,1928年1月由第9軍改稱,8月縮編;西北軍一部改編,1930年成立,1936年撤銷番號;新桂系軍,1937年成立,抗戰期間曾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桂柳會戰、桂南會戰等,1945年...
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湘軍譚延闓部(1928.1—1929.1)。1928年1月,國民革命軍第13軍(下轄第5、第38、第39師,師長成光耀、李韞珩、岳森)在湖南改稱國民革命軍第14軍(第38師改稱第45師,第39師改稱第49師)。國民革命軍第8軍所屬第2師撥隸該軍為教導師,師長李雲傑。1929年1月,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集團軍,1938年1月,由國民革命軍第23軍擴編而成,總司令潘文華,隸屬第3戰區。1943年2月重建。抗日戰爭勝利後,該集團軍編入第2綏靖區,參加蔣介石發動的全國內戰。歷史沿革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集團軍,1938年1月,由國民革命軍第23軍擴編而成,總司令潘文華,隸屬第3戰區。7月,第23軍解除...
“國軍五大主力”是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為堅強,裝備最為精良的五支部隊,分別為:國民革命軍新編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上被提出,各軍基本上全為美式裝備部隊。其中:新1軍是裝備出來的,第74軍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