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核算統計指標解釋

國民經濟核算統計指標解釋

國民經濟核算統計指標解釋,由國家統計局於2019年12月2日在其官網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經濟核算統計指標解釋
  • 發布日期:2019年12月2日
  • 發布機構:中國國家統計局
  • 主題內容:國民經濟核算統計
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總收入,三次產業,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支出,居民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變動,貨物和服務淨出口,機構單位,機構部門,非金融企業與非金融企業部門,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部門,政府機構與政府部門,住戶與住戶部門,非常住單位與國外,初次分配總收入,經常轉移,可支配總收入,總儲蓄,資本轉移,淨金融投資,通貨,存款,貸款,債券,股票,保險準備金,金融機構往來,準備金,中央銀行貸款,國際儲備,經常賬戶,貨物,服務,初次收入,二次收入,資本賬戶,直接投資,證券投資,金融衍生工具,其他投資,淨誤差與遺漏,

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危講良巴GDP) 指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各項收入之和,包括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與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價值之和。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
對於一個地區來說,稱為地區生產總值或地區GDP。

國民總收入

國民總收入(GNI) 原稱國民生產總值(GNP),指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付嬸道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一國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產稅(扣除生產補貼)、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非常住單龍承估位;同時,國外生產所創造的增虹翻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產稅(扣除生產補貼)、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總收入的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初次收入分配淨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不同,國民總收入是個收入概念,而國內生產總值是個生產概念。

三次產業

三次產業 三次產業的劃分是世界上較為常用的產業結構分類,但各國的劃分不盡一致。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和《三次產業劃分規定》,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
第二產業,是指採礦業(不含開採輔蘭市炒霉助活動),製造業(不含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員棕匙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勞動者報酬

勞動者報酬 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應獲得的全部報酬,既包括貨幣形式的報酬,也包括實物形式的報酬。主要包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單位為其員工交納的社會保險費、補充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行政事業單位職工的離退休金、單位為其員工提供的其他各種形式的福利報酬等。

生產稅淨額

生產稅淨額 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差額。其中,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從事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和土地等)所徵收的各種稅收、附加費和其他規費。訂悼拔生產稅分為產品稅和其他生產稅,產品稅主要有:增值稅、消費稅、進口關稅、出口稅等;其他生產稅主要有: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生產補貼則相反,它是政府為影響生產單位的生產、銷售及定價等生產活動而對其提供的無償支付,包括農業生產補貼、政策虧損補貼、進口補貼等。生產補貼作為負生產稅處理。

固定資產折舊

固定資產折舊 指由於自然退化、正常淘汰或損耗而導致的固定資產價值下降,用以代表固定資產通過生產過程被轉移到其產出中的價值。原則上,固定資產折舊應按照固定資產的重置價值計算。

營業盈餘

營業盈餘 指常住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後的餘額。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 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一種方法,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及貨物和服務淨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

最終消費支出

最終消費支出 指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從本國經濟領土和國外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本國經濟領土內的消費支出。最終消費支出分為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

居民消費支出

居民消費支出 指常住住戶在一定時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居民消費支出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後者稱為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主要包括: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用於自身消費的貨物(如自產自用的農產品),以及納入生產核算範圍並用於自身消費的服務(如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銀行和保險機構提供的間接計算的金融服務。

政府消費支出

政府消費支出 指政府部門為全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消費支出和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向居民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的淨支出,前者等於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減去政府單位所獲得的經營收入的價值,後者等於政府部門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減去向住戶收取的價值。

資本形成總額

資本形成總額 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減去處置的固定資產和存貨的淨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變動兩部分。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固定資產減處置的固定資產的價值總額。固定資產是通過生產活動生產出來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的資產,不包括自然資產、耐用消費品、小型工器具。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住宅、其他建築和構築物、機器和設備、培育性生物資源、智慧財產權產品(研發支出、礦藏的勘探、計算機軟體)的價值獲得減處置。

存貨變動

存貨變動 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記憶體貨實物量變動的市場價值,即期末價值減期初價值的差額,再扣除當期由於價格變動而產生的持有收益。存貨變動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正值表示存貨上升,負值表示存貨下降。存貨包括生產單位購進的原材料、燃料和儲備物資等存貨,以及生產單位生產的產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貨。

貨物和服務淨出口

貨物和服務淨出口 指貨物和服務出口減貨物和服務進口的差額。出口包括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或無償轉讓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進口包括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或無償得到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貨物的出口和進口都按離岸價格計算。

機構單位

機構單位 指能夠以自己的名義擁有資產和承擔負債,能夠獨立地從事經濟活動並與其他主體進行交易的經濟主體。

機構部門

機構部門 將相同性質的機構單位歸併在一起,就形成機構部門。資金流量核算將常住機構單位劃分為以下四個機構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金融機構部門、政府部門、住戶部門。與常住單位發生交易的非常住單位稱為國外,在資金流量核算中也視同機構部門。

非金融企業與非金融企業部門

非金融企業與非金融企業部門 非金融企業指主要從事市場性貨物生產或提供非金融市場性服務的常住企業,它主要包括從事上述活動的各類法人企業。所有非金融企業組成非金融企業部門。

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部門

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部門 金融機構指主要從事金融媒介及與金融媒介密切相關的輔助金融活動的常住機構單位,包括從事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服務、其他金融服務等活動的法人單位。所有金融機構組成金融機構部門。

政府機構與政府部門

政府機構與政府部門 政府機構指在設定區域內對其他機構單位擁有立法、司法或行政權的法律實體及其附屬單位。政府機構的主要職能是利用徵稅和其他方式獲得的資金向社會和公眾提供貨物和服務;通過轉移支付,對社會收入和財產進行再分配;從事非市場性生產。它主要包括各級黨政機關、民眾團體、事業單位、基層民眾的自治組織等。所有政府機構組成政府部門。

住戶與住戶部門

住戶與住戶部門 住戶指共享同一生活設施,共同使用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財產,共同消費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費品與服務的常住個人或個人群體。所有住戶組成住戶部門。

非常住單位與國外

非常住單位與國外 所有不具有常住性的機構單位都是非常住單位。與我國常住單位發生交易的所有非常住單位稱為國外。

初次分配總收入

初次分配總收入 收入初次分配是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在參與生產活動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及政府之間的分配。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增加值。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勞動力所有者因提供勞動而獲得勞動報酬;資本的所有者因提供資本而獲得不同形式的收入,如借貸資本所有者獲得利息收入;股權所有者獲得紅利或參與利潤分配;自然資源所有者因出讓自然資源使用權而獲得地租;政府因國家管理需要對生產活動或生產要素徵收生產稅同時也因扶持有關生產活動而支付生產補貼。初次分配的結果形成各個機構部門的初次分配總收入。各部門的初次分配總收入之和就等於國民總收入,亦即國民生產總值。

經常轉移

經常轉移 轉移是一個機構單位向另一個機構單位提供貨物、服務或資產,但又不從後者獲取任何直接對應回報的一種交易。經常轉移指交易的一方或雙方都不涉及獲得或處置資產(除存貨和現金外)的轉移。其形式有所得稅、財產稅等經常稅、社會保險繳款、社會保險福利、社會補助和其他經常轉移。

可支配總收入

可支配總收入 在初次分配總收入的基礎上,通過經常轉移的形式對初次分配總收入進行再次分配。再分配的結果形成各個機構部門的可支配總收入。各部門的可支配總收入之和稱為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總儲蓄

總儲蓄 指可支配總收入用於最終消費後的餘額。各部門的總儲蓄之和稱為國民總儲蓄。

資本轉移

資本轉移 指交易的一方或雙方涉及獲得或處置資產(除存貨和現金外)的轉移。資本轉移包括資本稅、投資性補助和其他資本轉移。

淨金融投資

淨金融投資 它反映各機構部門或經濟總體非金融投資過程中資金富餘或短缺的狀況。從非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指總儲蓄加資本轉移收入減資本轉移支出減非金融投資後的差額。從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資產的增加額減金融負債的增加額之後的差額。

通貨

通貨 指以現金形式存在於市場流通領域中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

存款

存款 以各種形式存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財政存款、外匯存款和其他存款等。

貸款

貸款 指金融機構發放的各類貸款,包括短期貸款、票據融資、中長期貸款、外匯貸款、委託貸款和其他貸款等。

債券

債券機構單位為籌措資金而發行,並且承諾按約定條件償還的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中央銀行債券、企業債券等。

股票

股票 股份有限公司依照公司法的規定,為籌集公司資本所發行的、用於證明股東身份和權益並據以獲得股息和紅利的憑證。

保險準備金

保險準備金 指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基金的淨權益、保險費預付款和未結索賠準備金。

金融機構往來

金融機構往來 指金融機構部門子部門之間發生的同業存放、同業拆借和債券回購等。

準備金

準備金 指各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及繳存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金

中央銀行貸款

中央銀行貸款 指中央銀行向各金融機構的貸款。

國際儲備

國際儲備 指我國中央銀行擁有的對外資產,包括外匯、貨幣黃金、特別提款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

經常賬戶

經常賬戶 包括貨物和服務、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

貨物

貨物 指經濟所有權在我國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轉移的貨物交易。

服務

服務 包括加工服務,維護和維修服務,運輸,旅行,建設,保險和養老金服務,金融服務,智慧財產權使用費,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他商業服務,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以及別處未提及的政府服務。

初次收入

初次收入 指由於提供勞務、金融資產和出租自然資源而獲得的回報,包括雇員報酬、投資收益和其他初次收入三部分。

二次收入

二次收入 指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經常轉移,包括現金和實物。

資本賬戶

資本賬戶 指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資本轉移,以及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非生產非金融資產的取得和處置。
金融賬戶 指發生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涉及金融資產與負債的各類交易。金融賬戶細分為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和國際儲備資產

直接投資

直接投資 以投資者尋求在本國以外運行企業獲取有效發言權為目的的投資,包括直接投資資產和直接投資負債兩部分。相關投資工具可劃分為股權和關聯企業債務。股權包括股權和投資基金份額,以及再投資收益。關聯企業債務包括關聯企業間可流通和不可流通的債權和債務。

證券投資

證券投資 包括證券投資資產和證券投資負債,相關投資工具可劃分為股權和債券。股權包括股權和投資基金份額,記錄在證券投資項下的股權和投資基金份額均應可流通(可交易)。股權通常以股份、股票、參股、存托憑證或類似單據作為憑證。投資基金份額指投資者持有的共同基金等集合投資產品的份額。債券指可流通的債務工具,是證明其持有人(債權人)有權在未來某個(些)時點向其發行人(債務人)收回本金或收取利息的憑證,包括可轉讓存單、商業票據、公司債券、有資產擔保的證券、貨幣市場工具以及通常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類似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 又稱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員認股權,用於記錄我國居民與非居民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員認股權交易情況。

其他投資

其他投資 除直接投資、證券投資、金融衍生工具和儲備資產外,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其他金融交易。包括其他股權、貨幣和存款、貸款、保險和養老金、貿易信貸和其他。

淨誤差與遺漏

淨誤差與遺漏 國際收支平衡表採用複式記賬法,由於統計資料來源和時點不同等原因,會形成經常賬戶與資本和金融賬戶不平衡,形成統計殘差項,稱為淨誤差與遺漏。

固定資產折舊

固定資產折舊 指由於自然退化、正常淘汰或損耗而導致的固定資產價值下降,用以代表固定資產通過生產過程被轉移到其產出中的價值。原則上,固定資產折舊應按照固定資產的重置價值計算。

營業盈餘

營業盈餘 指常住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後的餘額。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 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一種方法,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及貨物和服務淨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

最終消費支出

最終消費支出 指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從本國經濟領土和國外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本國經濟領土內的消費支出。最終消費支出分為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

居民消費支出

居民消費支出 指常住住戶在一定時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居民消費支出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後者稱為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主要包括: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用於自身消費的貨物(如自產自用的農產品),以及納入生產核算範圍並用於自身消費的服務(如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銀行和保險機構提供的間接計算的金融服務。

政府消費支出

政府消費支出 指政府部門為全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消費支出和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向居民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的淨支出,前者等於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減去政府單位所獲得的經營收入的價值,後者等於政府部門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減去向住戶收取的價值。

資本形成總額

資本形成總額 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減去處置的固定資產和存貨的淨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變動兩部分。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固定資產減處置的固定資產的價值總額。固定資產是通過生產活動生產出來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的資產,不包括自然資產、耐用消費品、小型工器具。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住宅、其他建築和構築物、機器和設備、培育性生物資源、智慧財產權產品(研發支出、礦藏的勘探、計算機軟體)的價值獲得減處置。

存貨變動

存貨變動 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記憶體貨實物量變動的市場價值,即期末價值減期初價值的差額,再扣除當期由於價格變動而產生的持有收益。存貨變動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正值表示存貨上升,負值表示存貨下降。存貨包括生產單位購進的原材料、燃料和儲備物資等存貨,以及生產單位生產的產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貨。

貨物和服務淨出口

貨物和服務淨出口 指貨物和服務出口減貨物和服務進口的差額。出口包括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或無償轉讓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進口包括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或無償得到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貨物的出口和進口都按離岸價格計算。

機構單位

機構單位 指能夠以自己的名義擁有資產和承擔負債,能夠獨立地從事經濟活動並與其他主體進行交易的經濟主體。

機構部門

機構部門 將相同性質的機構單位歸併在一起,就形成機構部門。資金流量核算將常住機構單位劃分為以下四個機構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金融機構部門、政府部門、住戶部門。與常住單位發生交易的非常住單位稱為國外,在資金流量核算中也視同機構部門。

非金融企業與非金融企業部門

非金融企業與非金融企業部門 非金融企業指主要從事市場性貨物生產或提供非金融市場性服務的常住企業,它主要包括從事上述活動的各類法人企業。所有非金融企業組成非金融企業部門。

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部門

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部門 金融機構指主要從事金融媒介及與金融媒介密切相關的輔助金融活動的常住機構單位,包括從事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服務、其他金融服務等活動的法人單位。所有金融機構組成金融機構部門。

政府機構與政府部門

政府機構與政府部門 政府機構指在設定區域內對其他機構單位擁有立法、司法或行政權的法律實體及其附屬單位。政府機構的主要職能是利用徵稅和其他方式獲得的資金向社會和公眾提供貨物和服務;通過轉移支付,對社會收入和財產進行再分配;從事非市場性生產。它主要包括各級黨政機關、民眾團體、事業單位、基層民眾的自治組織等。所有政府機構組成政府部門。

住戶與住戶部門

住戶與住戶部門 住戶指共享同一生活設施,共同使用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財產,共同消費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費品與服務的常住個人或個人群體。所有住戶組成住戶部門。

非常住單位與國外

非常住單位與國外 所有不具有常住性的機構單位都是非常住單位。與我國常住單位發生交易的所有非常住單位稱為國外。

初次分配總收入

初次分配總收入 收入初次分配是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在參與生產活動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及政府之間的分配。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增加值。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勞動力所有者因提供勞動而獲得勞動報酬;資本的所有者因提供資本而獲得不同形式的收入,如借貸資本所有者獲得利息收入;股權所有者獲得紅利或參與利潤分配;自然資源所有者因出讓自然資源使用權而獲得地租;政府因國家管理需要對生產活動或生產要素徵收生產稅同時也因扶持有關生產活動而支付生產補貼。初次分配的結果形成各個機構部門的初次分配總收入。各部門的初次分配總收入之和就等於國民總收入,亦即國民生產總值。

經常轉移

經常轉移 轉移是一個機構單位向另一個機構單位提供貨物、服務或資產,但又不從後者獲取任何直接對應回報的一種交易。經常轉移指交易的一方或雙方都不涉及獲得或處置資產(除存貨和現金外)的轉移。其形式有所得稅、財產稅等經常稅、社會保險繳款、社會保險福利、社會補助和其他經常轉移。

可支配總收入

可支配總收入 在初次分配總收入的基礎上,通過經常轉移的形式對初次分配總收入進行再次分配。再分配的結果形成各個機構部門的可支配總收入。各部門的可支配總收入之和稱為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總儲蓄

總儲蓄 指可支配總收入用於最終消費後的餘額。各部門的總儲蓄之和稱為國民總儲蓄。

資本轉移

資本轉移 指交易的一方或雙方涉及獲得或處置資產(除存貨和現金外)的轉移。資本轉移包括資本稅、投資性補助和其他資本轉移。

淨金融投資

淨金融投資 它反映各機構部門或經濟總體非金融投資過程中資金富餘或短缺的狀況。從非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指總儲蓄加資本轉移收入減資本轉移支出減非金融投資後的差額。從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資產的增加額減金融負債的增加額之後的差額。

通貨

通貨 指以現金形式存在於市場流通領域中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

存款

存款 以各種形式存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財政存款、外匯存款和其他存款等。

貸款

貸款 指金融機構發放的各類貸款,包括短期貸款、票據融資、中長期貸款、外匯貸款、委託貸款和其他貸款等。

債券

債券機構單位為籌措資金而發行,並且承諾按約定條件償還的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中央銀行債券、企業債券等。

股票

股票 股份有限公司依照公司法的規定,為籌集公司資本所發行的、用於證明股東身份和權益並據以獲得股息和紅利的憑證。

保險準備金

保險準備金 指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基金的淨權益、保險費預付款和未結索賠準備金。

金融機構往來

金融機構往來 指金融機構部門子部門之間發生的同業存放、同業拆借和債券回購等。

準備金

準備金 指各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及繳存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金

中央銀行貸款

中央銀行貸款 指中央銀行向各金融機構的貸款。

國際儲備

國際儲備 指我國中央銀行擁有的對外資產,包括外匯、貨幣黃金、特別提款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

經常賬戶

經常賬戶 包括貨物和服務、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

貨物

貨物 指經濟所有權在我國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轉移的貨物交易。

服務

服務 包括加工服務,維護和維修服務,運輸,旅行,建設,保險和養老金服務,金融服務,智慧財產權使用費,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他商業服務,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以及別處未提及的政府服務。

初次收入

初次收入 指由於提供勞務、金融資產和出租自然資源而獲得的回報,包括雇員報酬、投資收益和其他初次收入三部分。

二次收入

二次收入 指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經常轉移,包括現金和實物。

資本賬戶

資本賬戶 指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資本轉移,以及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非生產非金融資產的取得和處置。
金融賬戶 指發生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涉及金融資產與負債的各類交易。金融賬戶細分為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和國際儲備資產

直接投資

直接投資 以投資者尋求在本國以外運行企業獲取有效發言權為目的的投資,包括直接投資資產和直接投資負債兩部分。相關投資工具可劃分為股權和關聯企業債務。股權包括股權和投資基金份額,以及再投資收益。關聯企業債務包括關聯企業間可流通和不可流通的債權和債務。

證券投資

證券投資 包括證券投資資產和證券投資負債,相關投資工具可劃分為股權和債券。股權包括股權和投資基金份額,記錄在證券投資項下的股權和投資基金份額均應可流通(可交易)。股權通常以股份、股票、參股、存托憑證或類似單據作為憑證。投資基金份額指投資者持有的共同基金等集合投資產品的份額。債券指可流通的債務工具,是證明其持有人(債權人)有權在未來某個(些)時點向其發行人(債務人)收回本金或收取利息的憑證,包括可轉讓存單、商業票據、公司債券、有資產擔保的證券、貨幣市場工具以及通常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類似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 又稱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員認股權,用於記錄我國居民與非居民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員認股權交易情況。

其他投資

其他投資 除直接投資、證券投資、金融衍生工具和儲備資產外,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其他金融交易。包括其他股權、貨幣和存款、貸款、保險和養老金、貿易信貸和其他。

淨誤差與遺漏

淨誤差與遺漏 國際收支平衡表採用複式記賬法,由於統計資料來源和時點不同等原因,會形成經常賬戶與資本和金融賬戶不平衡,形成統計殘差項,稱為淨誤差與遺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