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議員與民國憲政(1916-1923)》是2013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淑娟。
基本介紹
- 書名:國會議員與民國憲政(1916-1923)
- 作者:張淑娟
-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2049579
《國會議員與民國憲政(1916-1923)》是2013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淑娟。
《國會議員與民國憲政(1916-1923)》是2013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淑娟。內容簡介 1915年護國戰爭開始後,由梁啓超、湯化龍領導的研究系創造出來的反“帝制”話語衝擊了第一次恢復的憲政文化,憲政格局的建立發生偏轉,...
1923年10月,曹錕賄買國會議員選舉自己任總統。這期間,北洋政府在體制上無大變化,實際上由軍閥操縱政府。隨著各派軍閥勢力的消長,總統、總理不斷變更。其間,孫中山為了反對北洋軍閥的統治,在廣州曾先後設立過軍政府、中華民國政府、...
兩院議員的產生辦法﹑兩院的任期和許可權第一院議員一般都由民選產生﹐即把全國劃分為若干選區﹐由選民直接選出議員﹐組成議會的第一院。個別國家的國家元首可以任命少數的第一院議員﹐如尚比亞總統可以任命10名國民議會議員。第二院議員的...
2月28日,袁世凱更下令解散各省議會。5月,袁世凱成立參政院,行使立法職能。國會第一次復會: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6...民國第一屆國會終於消失。上海國會非常會議:1923年6月曹錕製造政變,非法驅趕大總統黎元洪,200多名國會議員抗議曹錕...
現行憲法明文規定參議院的321名議員“應代表著共和國的各個組成部分。” 這一規定也曾適用於第三共和國和第四共和國。 參議院並非由直接選舉產生, 而是由每一省選出的代表組成選舉團產生。 選舉團由市長、 國民議會代表、 各省...
六、民初上海的議員選舉 145 第五章 國會與民初憲政選擇 157 一、《臨時約法》與政體選擇的失敗 157 二、《天壇憲法草案》與“超議會制” 164 三、內閣制的初創:1918年民國憲法草案 180 四、聯邦制度的中國特色:1923年民國憲法 ...
中華民國國會是根據1912年3月11日南京臨時政府公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該法實施後10個月內由臨時大總統召集的國會。袁世凱懾於辛亥革命後民主勢力的壓力,一時未敢公開拋棄作為辛亥革命產物的國會,同時又企圖利用國會把自己選為...
擊敗奉系之後的直系先打著“恢復法統”的旗號,恢復國會,逼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復任大總統。繼之又對黎元洪“逼宮奪印”,接著直系便高價收買國會議員,於1923年10月通過賄選,收買“豬仔議員”,讓曹錕當上了大總統,搞得舉國譁然...
民國議會制是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治制度“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的主要創新之一。《民國議會制度研究(1911-1924)》對民國前期(1911―1924年)這一制度創新的淵源、過程、演變,特別是其各項具體重要的制度規定及其運行和實施情況等...
第三章 南北對峙,一國兩會(1916.6—1919.5)梅開二度 對德宣不宣戰 倒退到辛亥年 護法與違法 研究系退場 孤獨的大元帥 國會是一個死結 第四章 流離失所,各自為政(1919.6—1921.5)上海和而不談 南北國會,各忙制憲 民國才...
驅逐總統,恢復國會 民六民八之爭 公民的覺醒 羅文乾案風波 泥菩薩過江 一盤散沙的議員 【第七章】國會時代的終結(1923.7 —1925.6) 南遷上海 賄選與憲法 爾曹身與名俱滅 最後的一幕【尾聲】民國憲政為何失敗(1925.7 —1928.12...
《中華民國憲法史》是2013年7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宗慈。內容簡介 《比較法文叢:中華民國憲法史》全景式地描繪了1923年《中華民國憲法》從起草到制定完成的全過程,著者吳宗慈作為著名歷史學家和法學家,長期擔任先發起草委員...
憲政商榷會又稱商榷系。民國初年的政治團體。又稱商榷系。民國初年的政治團體。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恢復了國會。原國民黨議員張繼、吳景濂、居正、王正廷等將幾個分散的小派系合併組成,在制憲問題上力主以《臨時約法...
作為兩廣政府推薦的代表,張廷輔赴南京參加了協助孫中山臨時大總統主持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工作。其才華得到孫中山器重,被推舉為國會議員。1916年,袁世凱窈國未成即死,由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1917年6月12日,黎元洪為張勛所脅迫,下令...
固然可以找出很多外在理由來為這些腐化的議員們開脫,比如帝制餘孽、軍閥、買辦的威逼利誘等等。但是,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必自輕而後人輕之。對於民國議會之墮落,議員們自身難辭其咎。那么,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清末資政院議員能在...
中國憲政商榷會,民國初期國會內的一個政治派別。簡介 又稱商榷系。民國初年的政治團體。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恢復了國會。原國民黨議員張繼、吳景濂、居正、王政廷等將幾個分散的小派系合併組成,在制憲問題上力主以...
它以確認袁世凱專制獨裁制度為基本特徵,取消了國會制,設參政院作為總統的諮詢機構。這個約法是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反動,為袁世凱推行專制獨裁提供了法律根據。《中華民國憲法》1923年10月10日直系軍閥曹錕賄賂國會議員當選總統後制定...
日本帝國主義與皖系軍閥的關係,已為研究民國史的學者所熟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在其控制北京政府期間(1916.6~1920.8),中國表面上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實際處處依賴於日本,直接或間接受其操縱。日皖勾結,是第一次世界...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宣誓就任大總統之職,以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在經過了一番“法統”問題的爭執後,6月29日,以黎元洪的名義發布申令:“共和政體,首重民意;民意所寄,厥惟憲法;憲法之成,專待國會。我中華民國國會,自三年一月...
作為亞洲一個民主共和國的中華民國,政體的樞紐在於國會。以梁啓超、宋教仁為首的議員,在國會上選總統、制憲法、監督政府、彈劾官員,距離一個憲政民主的中國,仿佛只有一步之遙。歷史的弔詭,恰在瞬息之間。宋教仁被刺、袁世凱稱帝、二次...
民國初年的政黨。1913年10月,袁世凱被選為正式大總統後,蓄意破壞《臨時約法》,粗暴干涉國會制定憲法。部分國民黨和進步黨議員為表示獨立制憲的決心,於10月18日聯合組成這一政黨,共同對抗擁袁的進步黨、公民黨。其宗旨是“保障共和,...
民國九年(1920年)十一月九日頒布《中國國民黨總章》,將革命程式改為兩個時期,即軍政時期與憲政時期。軍政時期包含“政府訓政”;憲政時期則包含“創製五權憲法”。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一月發表的《中國革命史》中,孫重新強調革命...
1913年他支持國會議員聯合彈劾袁世凱,並積極參與天壇憲法草案的起草。9月國民黨“二次革命”失敗。1916年6月黎元洪出任大總統,沈鈞儒被派為浙江代表到北京共商國策。1917年3月任法務部秘書,並參加以張耀曾、李根源為首的政學會。後辭...
民國十二年(1923年),曹錕通過賄選成為中華民國的大總統,通過的“曹錕憲法”,以國民黨為代表的反對派主張根本上否決此部憲法,而以“五權憲法”取而代之。孟森亦在反對之列,在《申報》發表《民主國之憲法》一文,闡發“主權在民”...
中華民國成立後,訥謨圖當選為內蒙古烏蘭察布盟的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1914年國會解散。民國五年(1916年)八月,國會重開,訥謨圖繼續擔任參議院議員。民國六年(1917年),國會議員紛紛赴廣州參加廣州國會非常會議。民國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