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教育
現行義務教育地理課程遵循了“教育要面向
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通過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綜合觀點分析、觀察、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認識世界和祖國,進行愛國主義、國情國策教育;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和人生觀。新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實事求是,更加注重“行為”教育,更加注重“中國特色”的展示,更加注重“
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更加富有時代特徵。針對新教材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落到實處。
一、要讓學生知國
知國是愛國的基礎和前提。學生對自己的祖國了解越全面,認識越深刻,所產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越深厚,所謂知之深,愛之切。因此,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不但要向學生講解中國的自然國情,還要向學生講解中國的人文國情。
在自然國情方面,教師通過講述祖國的壯麗河山激發愛國之情:結合教學繪聲繪色、豪情滿懷地給學生介紹泰山、廬山、峨眉山、珠穆朗瑪峰等名山奇峰,講述長江、黃河等大河;暢談雲南石林、川西黃龍的“石灰華”、九寨溝等名勝景觀;描繪桂林山水、三峽壯麗景色。祖國的壯麗河山令學生神采奕奕,“祖國真美麗,我們愛祖國!”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圖片、錄像、電視、電影等直觀教具,播放風景名勝片,讓學生直觀地領略我們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抒發熱愛祖國的感情。地理旅行及實地參觀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更有顯著的作用。當學生看到祖國的壯麗山河(茂密的森林、廣袤的草原和沃野,現代化的工廠和美麗的城市、鄉村)時,都能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通過地理考察、參觀,使學生對各種地理現象的存在、發展變化和相互聯繫,都能有一個直觀認識,由此振奮精神,建立起旺盛的樂觀情緒。
在人文國情方面,通過教師對我國的政治、經濟、人口、文化、教育等現狀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人口眾多(已達13億,不包括港、澳、台地區人口);經濟建設成就巨大(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億美元,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6位);文化、教育發展迅速,但現在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有許多問題要我們去解決。
通過上述兩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祖國、較深刻地認識祖國,實現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一部曲的目標。
二、要讓學生愛國
1.用實事比較激發愛國之情。中國物產豐富,許多自然資源總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教師要收集這些資料,並向學生介紹,以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比如,講到中國地大物博時,可以自豪地告訴學生:我國國土面積在世界排第三位,等於歐洲的英、法、德、意、葡、西等所有40多個國家的面積總和。我國的鎢、錫、銻、鉑、鋅、鋇、鈦、稀土、硫化鐵、菱鎂礦等儲量居世界首位或前列,我國是世界上已知礦種比較齊全、資源配套較好的少數國家之一;我國還有被稱為活化石的大熊貓、水杉、銀杏等生物…。以此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之情。
2.巧妙地選用內容和方法,用新中國的巨大成就激發愛國之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教師要理直氣壯地講成就,壯國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在講中國農業成就時,可以自豪地告訴學生:“我國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此被公認為是一大世界奇蹟!”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及時介紹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新成就,以彌補教材滯後性的不足,讓祖國的新成就在激發學生愛國之情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例如,講行政區劃時,應講解香港(1997年)、澳門(1999年)順利回歸的歷史意義(全國人民和所有華僑華人無不為之感到揚眉吐氣);講全國鐵路交通時,應及時介紹已全線通車的京九線、南昆線和在建的青藏鐵路,並講清開發西部地區的意義;介紹長江時,應向學生講述三峽水利工程(世界最大水電站)的建設進度……這不僅使學生獲得最新的地理知識,更能受到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受到巨大鼓舞。
三、要讓學生報國
報國之志是學生愛國情感的升華,是學生愛國之情的鞏固和發展,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激勵學生報國之志是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使命。
1.“暴露問題”激勵報國之志
在地理教學中,只講我國國情的優勢,不講國情的劣勢,即只講好的,不講壞的,只講成績,不講缺點,是不妥當的,是帶有片面性的教學。所以,必須實事求是地講國情的劣勢,講由於失誤所受到的挫折。例如,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也存在“人多地少物缺”的不利國情;我國現在的人口太多,正是由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長期的人口政策失誤造成的。大膽地“暴露”我國許多的“現實問題”,有利於激勵學生的報國之志。
2.以“衛國志士”事跡激勵學生報國之志
教師結合地理教材內容,補充介紹那些為維護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英雄志士們,讓他們為國捐軀、血染疆場的事跡激勵學生立下報國之志。例如,2001年4月1日發生“美國軍事偵察機在南海上空撞落我戰鬥機事件”後,筆者及時插講,大力謳歌革命烈士王偉的光榮事跡,鞭撻了美國的霸權主義,激勵學生學習王偉,化悲憤為報國的力量。
3.以“建國功臣”事跡激勵學生報國之志
教學中,可有機地結合教學內容介紹一些地理學家立志取得的科學成就及我國的建設成就離不開各條戰線建功立業的勞模、科技工作者,這些“功臣”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創造了一系列光輝業績。例如,講我國石油資源時,介紹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為批駁西方國家關於中國“貧油論”的謬論,怎樣跋山涉水,踏遍祖國各地尋找地下石油寶庫的事跡;兩彈一星的專家(鄧稼先等),中國“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鐵人王進喜等一大批建國功勳者都值得我們敬慕和學習,這對激勵學生報國之志大有裨益。
國情教育側重的基本內容
1、進行中國近代、現代史教育了解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爭取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鬥爭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熱愛黨和人民,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維護祖國尊嚴,樹立國防意識。教育師範生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從現實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力量,從而了解中國現在所走的道路。
2、滲透基本國情教育對學生進行維護政治環境穩定,熱愛人民、國土、資源、文化、語言和優秀傳統教育,使學生珍視本民族光榮歷史和對人類所做的貢獻,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鄙視和摒棄崇洋媚外的心理。
深入了解家鄉實際,辯證分析本地優勢和制約城鄉經濟發展的諸多因素,對自己的家鄉充滿情感,進而產生學習的動力。
3、對當代中國的了解和展望未來的發展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尖銳複雜,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保證。展望未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時代賦予我們中國人民的崇高使命,我們要進一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毫不動搖地沿著已經開闢出來的道路繼續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