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是在國務院批准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框架下,為加強高原濕地科學研究,依託西南林業大學,於2007年設立的專門針對我國高原濕地保護的國家級研究機構。
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位於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雲南省,四季如春的昆明市,下設濕地生物多樣研究所、濕地環境與健康研究所、濕地環境監測與信息化研究所、濕地環境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所、濕地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1個公眾教育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
- 屬性:研究機構
- 研究內容:高原濕地
- 依託:西南林業大學
研究平台,宗旨目標,研究領域,管理體制,工作進展,人才隊伍,對外交流,科研成果,研究條件,
研究平台
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是從事高原濕地研究的平台,面向國內外,依託西南林業大學,以理事會進行管理,主要圍繞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特徵,以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雲貴高原濕地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為重點進行學科布局,開展高原濕地演替過程與退化機理、高原濕地與氣候變化等的基礎研究,以及高原濕地保護與恢復等適用技術的研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採取聯合開放的科研機制,實現研究的開放性,是國內外廣大科技工作者從事高原濕地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技術研究的科研平台,是各級政府實施高原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治理、恢復與利用的科技支撐機構。
宗旨目標
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旨在聯合國內外研究力量,以聯合開放的科研機制,構建高原濕地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技術研究的科研平台,為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治理、恢復與利用提供技術支撐體系,著力把高原濕地研究中心打造成國內一流水平、國際上有重要影響,集科研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高原濕地研究機構,促進我國高原濕地基礎理論和技術進步;並積極開展濕地保護科普教育,全面提升高原濕地區域的公眾保護意識。促進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為我國高原濕地區域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研究領域
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圍繞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特徵,以高原濕地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研究為重點進行學科布局,設定5個研究領域(包括公眾教育),開展高原濕地演替過程與退化機理、高原濕地與氣候變化、水資源安全、生物安全等關係的基礎研究,以及高原濕地保護與恢復等套用技術的研究,同時,開展濕地物種和濕地環境變化、動物疫病等的監測,以及濕地環境的宣傳教育,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高原濕地資源。
管理體制
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是在國務院批准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框架下,為加強高原濕地科學研究,設立的專門針對我國高原濕地保護的國家級研究機構,歸口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管理。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以理事會形式運作,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
工作進展
自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成立以來,承擔了973計畫前期研究專項--雲南高原濕地湖濱利用的基礎研究;雲南省科技計畫項目--“閉合半閉合高原退化濕地生態恢復技術試驗示範”;國家發改委和金沙江中游水電公司套用基礎研究項目:虎跳峽~旭龍河段龍頭水庫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國家林業局-雲南林業廳“高原濕地生態結構與功能分區研究”等項目,在研經費總計500餘萬元。完成了“碧塔海、納帕海、拉市海、北海、劍湖等近15個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科學考察”,以及“雲南省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及數十個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等涉及政策、經濟、社區、自然、文化、科學方面的社會服務項目。在高原濕地水陸互動作用、濕地功能區劃、高原濕地湖濱結構與功能、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恢復等領域取得了許多重要研究成果,出版了有關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專著10餘部,發表了近100篇SCI、EI刊源,以及國核心心刊物的相關研究論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從理論上為雲南省濕地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持,並在國家層面支持了濕地履約工作,成功主持申報了我國第三批(雲南4個、西藏1個、青海2個)國際重要濕地,並三次代表國家赴印度、尼泊爾向《濕地公約》秘書局、《濕地公約》成員國做中國政府高原濕地保護履約報告。
人才隊伍
“中心”批准成立後,依託單位西南林業大學撥出66人編制,用於中心隊伍建設,其中第一期專職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22人。已任命中心主任1名、專職副主任2名、兼職副主任3名以及綜合辦公室主任1名。“中心”採取管理人員在學校內部招聘,專職研究人員(包括外籍專家一名)公開向國內外招聘的政策,現已到位10人,另外,本著聯合開放的原則,中心根據工作需要,以項目研究為基礎,聯合兼職研究人員開展工作。目前,參與項目研究的兼職研究人員40餘名,包括西南林業大學、雲南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科院長春地理所、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林科院西南生態中心等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學科綜合研究的鬆散團隊。
對外交流
“中心”注重國內外交流與合作,與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以及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雲南大學等保持長期的科研合作關係。“中心”加入了“中美綠色合作夥伴(濕地研究)”、“湄公河流域濕地研究及培訓大學網路(WUN)”,並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瑞爾保護協會(Rare)”、“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濕地國際(WI)”等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
科研成果
“中心”的科研成果取得顯著成效。5年間承擔了國家、省部級項目20餘項,其中,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973)前期研究專項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包括重點基金)4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子專題1項,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1項(入庫),雲南省科技計畫2項,雲南省套用基礎研究項目2項,國家林業局、雲南省林業廳濕地專項研究10項。此外,承擔其他地方委託項目30餘項。先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10餘部,獲省部級獎2項。
雲南高原湖濱常見濕地植物圖鑑 2010-04-30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natural populations of Ottelia acuminata 2010-04-29
雲南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研究 2010-04-28
高原濕地保護區生態結構特徵及功能分區研究與實踐 2010-04-28
滇西北高原納帕海濕地植物多樣性與土壤肥力的關係 2008-12-31
研究條件
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利用2010年雲南省財政廳科技創新條件平台建設專項經費80萬元,
2011年雲南省財政廳科研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專項經費150萬元和“中心”平台建設專項經費573萬元購置了多套現代化儀器設備。其中包括測量植物光合作用的Li-6400攜帶型光合作用測量系統;測量土壤呼吸的Li-8100攜帶型土壤碳通量自動測量系統;探測魚類、沉水植被分布的水下聲納探測器;TOC總有機碳分析儀和連續流動分析儀等室內測試分析儀器等。
此外,在雲南省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針對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點以及國家對濕地保護和濕地履約的重大需求,基於溫度升高、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這一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構建了9套“氣候變化模擬系統”。該系統由結構系統、綜合空氣調節系統和自動控制系統組成,根據研究的目標對系統內的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進行實時控制,研究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回響。
“中心”主要儀器設備
儀器名稱 | 型號 | 規格 |
CI-202 | 381×254×25mm | |
分子成像系統 | Alpha:ImagerHP | 分子紫外光成像 |
台式高速冷凍離心機 | 3-15K | 雙轉子 |
portlog | 常規環境標準 | |
超低溫冰櫃 | RECV9-ULT1386-3-V41 | 零下50--零下86攝氏度 |
攜帶型光合作用測量系統 | Li-6400XT | Li-6400XT |
土壤通量長期自動測量系統 | Li-8100A | Li-8100A |
攜帶型土壤碳通量自動測量系統 | Li-8100A | Li-8100A |
S1000 | ||
TOC總有機碳分析儀 | Vario | 0-60000mg/l |
紫外分光光度計 | Cary60 | 190-1100nm |
植物環境生長室系統(採集型) | LT/ACR-2002 | * |
植物環境生長室系統(控制型) | LT/ACR-2003 | * |
水下聲納探測器(含筆記本電腦) | DT-X | 0-500m |
高速冷凍離心機 | R134a | 0.4kg |
攝影望遠鏡 | PhotoScope 85 T* FL | 放大倍率10-45 |
超微量核酸蛋白濃度分析儀 | Q5000 | 0.1-100A |
純水系統 | MICRA+classic | 75L |
樣品分樣、粉碎、篩分系統 | MM400+AS200 | * |
連續流動分析儀 | AA3 | 120位*5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