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認同:民族發展政治的目標建構》是2011年12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認同:民族發展政治的目標建構
- 作者:黃岩
- ISBN:9787105118786
- 頁數:258頁
- 定價:22元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國家認同:民族發展政治的目標建構》是2011年12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岩。
《國家認同:民族發展政治的目標建構》是2011年12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岩。內容簡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內部的民族問題迅速成為世界各國學者關注的焦點,與此相適應,民族、族群、認同等術語在民族學、人...
發展歷史 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一詞最早出現在1953年列文森論梁啓超的名著《梁啓超與中國近代思想》中。美國政治學家白魯恂對國家認同所做的經典定義是:國家認同是處於國家決策範圍內的人們的態度取向。鄭永年認為national identity這一概念,就是民族國家認同,即人們對建立在自己的民族基礎上的國家的認同。台灣...
《國家認同建構:基於民族視角的考察》是2016年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暨愛民。內容簡介 國家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國家歸屬的認知及情感取向,對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有著重要影響。事實證明,現代國家認同之形成乃民族國家合法性逐步確立之過程,人民的國家認同為國家提供合理性、正當性論證。當下,國家認同危機已...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2016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崔海亮。內容簡介 本書選編的十六篇文章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文化中國與國家認同”,包括五篇文章,主要探討了“中華民族”概念內涵的演變。第二部分“文化建設與文化認同”,包括四篇文章,主要探討在...
最後,著眼於當代中國的問題與實際,提出今後中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關係建構的深化路向。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 論 2 一、研究價值 3 (一)有助於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 3 (二)有助於促進我國民族政治理論發展 4 (三)有助於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有效性 5 (四)有助於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 6 (五)有助...
《國家建構與民族認同》是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淑瑤。內容簡介 《國家建構與民族認同:馬來西亞華文大專院校之探討(1965-2005)》主要內容簡介:近代以建立民族國家為重要目標的民族主義,隨著西方勢力的侵入,逐漸影響亞洲各地。清中國對於西方帝國主義無力抵禦,對於流寓海外的華族無力保護的歷史,激起海外華族...
國家戰略、族群性與公共政策 民族優惠政策 文化與教育政策 民族國家的“外部行動者”[專題]解讀前蘇聯民族理論政策 第五章 多元文化主義 同化路徑的改變 制度的起源與演進 文化多樣性與社會公正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多元共存與人的發展 多元文化與中國未來 [專題]制度性種族主義 第六章 自治 自治為誰而設?自治的...
二、民族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 三、民族文化發展與政治穩定 第三章 民族意識與政治穩定 一、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一對矛盾 二、國家政治對民族意識的包容與民族意識對統一國家的尊重 三、關於民族自決權原則的思考 第四章 民族素質與政治穩定 一、從民族素質到公民素質:政治穩定的內在要求 二、從民族的角度看我國公民...
“民族建構”與民族認同、族際整合問題密切相關,是現代政治的重要概念,是國家建構的中心議題之一,是民族國家一體化、現代化、民主化過程中需要妥善解決的重大課題,其目標是維護國家政權的合法性,實現民族一體化。自冷戰結束以來,雖然和平與發展成了時代的主題,但蘇聯的解體、非洲、中東歐國家內部的族群衝突不斷,...
《國家認同和傳播的關係研究》是2020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雅莉。內容簡介 本書以公元五世紀中葉至唐朝終結這一歷史時期典型的政治傳播和跨文化傳播活動為研究對象,採用歷史研究、比較研究、文本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探討了隋唐歷史上有關傳播與“中國”認同建構的兩方面問題:一是帝國在對內傳播...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閃爍著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並頑強奮鬥精神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動了歷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著時代的面貌,他們高揚著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這就是一個...
這一思想在理論外延上反映了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辨證統一,也體現了國家利益與世界利益、現實利益與根本利益的辯證統一。 目前,我國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成功地崛起為世界強國,我們必須在物質發展基礎上,獲得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念上的世界認同。 “和諧...
折射出個體或個體民族如何看待民族與國家的關係。更深層次的是,筆者試圖從一個特定跨國民族的身份認同探尋多民族國家的個體民族對自我身份的認定,以及如何實現從民族認同向國家認同的轉變,從而構建國家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而實現從“民族國家”向“國家民族”的轉型,則是現代國家建構的方向。
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整合問題,是任何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都必須認真面對和妥善處理的問題,尤其是對中國這樣一個既是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又是處於重要轉型階段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能否得到有效整合,從根本上決定了國家能否實現穩定與繁榮。當前,認同整合已經成為我國政治建設中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多族群視域下加拿大國家認同建構研究》是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賀建濤。內容簡介 作為典型的多族群國家,如何鑄就各族群對國家共同體的認同是加拿大形成與發展歷程中的重大問題。在“二戰”結束以前,加拿大政府奉行種族主義模式,試圖建立一個以英裔為中心、各族群效忠英國的加拿大。“二戰”結束後...
本書集中討論20世紀上半期中國民族主義的表現形態、具體構成及政治訴求等問題,使關於近代中國民族問題、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建構等問題的研究更為完整和系統。同時亦說明,只有建立在近代中國之救國建國的歷史經驗基礎上,尊重各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既維護國家統一、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又充滿理性和開放意識的民族主義...
八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處理黨群關係的主要經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黨群關係的主要思想執政與認同:西方國家主要政黨處理黨群關係的做法和特點戰後以來外國共產黨發展變化的經驗教訓與啟示國家發展研究【兩篇】大國的責任與大國的心態強國之道有賴于思想的健全當代中國政治學發展展望用歷史唯物主義評價中國改革2006年社會...
產權改變所涉及的 ,其實就是財產權利的政治安排。產權改革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人民主人翁權利的清晰準確規定 ,政黨、政府、社會團體、公民個人的權利分界 ,政治體制的理性設計 ,政治倫理的現代建構 ,都一股腦地擺到了桌面上來。這些“發展”的政治課題 ,不惟已引起國內政治力量的再組合 ,而且 ,改變著國際政治的版圖...
全書從全球和中國國家治理演進的規律出發,結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七十多年的歷史底蘊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和模範區的現實發展,進一步彰顯新時代中國國家治理的顯著效能和國家制度的顯著優勢。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推進中國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總體思考 一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何以必要 ...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批判吸收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合理成分,為人類民主政治的發展開闢新的前景。公共權力 政治,是人類共同體藉助公共權力(或特權),管理衝突並實現特定價值目標的方式和過程。首先,政治與衝突有關。人類共同體有很多人,人之間意見不一致,由此發生分歧和衝突;人類共同體要維持下去,就必須建構規則和秩序。...
第二節 新加坡的特色:塑造國家“共同價值觀”104 第三節 國外以價值觀建設促進認同整合的經驗做法112 第四章 以價值觀建設推進中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深層次整合122 第一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了中國各民族的價值共識123 第二節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各民族文化協同發展129 第三節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第二節 地區民族主義問題 第三節 族群主義的興起 第四節 移民浪潮和多元社會的政治認同 第五節 被邊緣化的土著民族的問題 第六節 分離主義與泛民族主義問題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理論與概念的再審視 第一節 民族和民族國家:觀念曲解和矯枉過正 第二節 民族自決權:概念、發展和運用範圍 第三節 民族自治:理論與...
最後,要完善國家認同教育的實現機制。國家認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實效性,而實現教育的實效性,既要注重結果的有效性,又要注重過程的有效性。因此,構建立體多維、暢通有效的國家認同教育實現機制尤為重要。作者提出,民族院校國家認同教育實現機制應著重圍繞受教育者的主體需求和成長發展來展開,通過建立立體化思想引導...
第三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確立 一、在政策演繹中重塑理論內涵 二、在憲制建設中確立戰略目標 本章小結 第三章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設的價值彰顯 第一節公民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全面發展的價值 二、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條件 第二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 一、引導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形式 二...
因而它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社會和政治心理基礎,也是國家這一政治共同體政治合法性的主要來源之一。具有高度而廣泛的國家認同是一個國家崛起*堅實的基礎。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生活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占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新疆地處中亞腹地,擁有13個世居民族,現有居住民族達到...
建構地區認同:國家民族主義的理性實踐 社會進步難以完全擺脫衝突與戰爭,但是更離不開社會單元的互助合作。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迅猛發展, 各種區域合作組織紛紛問世,地區合作成為各國謀求進一步發展的主要手段和行動取向。地區合作的實質既是相關的地區國家之間建立地區認同的過程,也是國家民族主義的理性實踐...
“台聯黨”進一步在四月的“新黨綱、新黨章”宣示大會上,提出五項基本主張,包括:“堅持主權在民,確立台灣是主權國家的定位,維護台海現狀,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發展戰略;以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的“新時代台灣人”團結台灣;在確保社會正義下,促進公平競爭;根除金權勾結、建立廉能政府。”2007年10月29日...
漢王朝大氣磅礴,實現了疆土、經濟、政治乃至思想的大一統,顯示了朝氣蓬勃的氣象。從此,大一統意識在中華民族心中根深蒂固,華夏文明的興衰也就隨著統一與分裂的交替而不斷交替。華夏文明一經形成,就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在開放中吸收異質文明、在包容中消化異質文明、在多元融會中更新自身。縱觀華夏文明發展歷程,...
“試析民族地區學校教育與國家認同意識建構”,《南開學報》,2023年第1期(2023(1):40-48,第二作者)“馬克思主義審美人類學:緣起、內涵及趨勢”,《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23年第1期(2023(1):159-165,第一作者)“文化選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傳統民間舞蹈發展的動力探析”,《民族學刊》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