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宗旨
根據國家需要與國際科學發展前緣,立足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突出極區和亞極區,圍繞學科前沿和我國海洋環境與氣候變化問題的國家需求,充分發揮海洋-大氣學科交叉優勢,通過海洋-大氣系統觀測實驗、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研究手段,開展海洋-大氣中發生的物理化學過程、形成機制、演變規律及其對我國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尤其注重研究氣候敏感要素在全球大氣和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學的循環過程,以及全球變化的區域回響與適應性對策,為國家的海洋發展戰略、海洋經濟建設和環境管理服務,為全球變化預警預報及時提供科學依據。
科研成果
實驗室先後參加和承擔了國家“八五”、“九五”項目、908專項、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國家公益項目、基礎性工作和條件平台、海洋行業專項經費項目等專項和課題以及橫向任務計100多個。先後完成台灣海峽、南海等區塊的大氣化學調查,福建、浙江、山東等近海放射性調查等任務;連續執行中國南極科學考察以及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的現場作業和室內分析等任務。在碳循環、氣溶膠和極地科學等領域具有較高的科研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並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發表在一級刊物上的論文近200篇,國家發明專利2項,出版專著8部。先後派出60多人參加國際學術交流,並與許多國外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廣泛合作與交流,簽署雙方合作協定書,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研究方向
在學術委員會的指導下,經過六年的努力與建設,實驗室開始走上了良好的發展軌道,形成了具有明顯特色的研究方向:(1)海洋-大氣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2)全球變化區域回響與對策研究;(3)極區海洋和大氣化學研究;(4)同位素海洋化學和海洋核放射監測技術研究;(5)應對氣候變化的海藻生物技術研發。
建設目標
緊跟國際前緣、堅持創新、突出特色,嚴格科學管理,最佳化人才結構,採取多方共建、廣開渠道,發揮各自優勢,建成學術領先、裝備一流和運行高效的重點實驗室,力爭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海-氣系統科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科學的國際研究中心之一。
人員結構
實驗室注重人才引進與隊伍建設,積極選派青年科研人員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和學習培訓,尤其重視學科帶頭人的培養與引導,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科學家為主體的高層次研究隊伍。全室幹部職工24人,其中,研究員7人,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6人;具有博士學位研究人員8人,碩士學位研究人員9人。同時,向國內外聘請在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領域有重大研究成果的院士、專家、學者為客座研究人員的有9名。
平台建設
近年來,在國家財政部、科技部、海洋局的支持下,在所領導的指導下,實驗室沿著科技體制改革方向,積極提升創建國家一流重點實驗室的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提高為創新體系服務的支撐能力,促進海洋科學、大氣科學和全球變化科學研究的發展,形成了海-陸-氣相互作用的立體觀測技術集成體系。擁有了船載溫室氣體和環境要素的走航觀測系統、海洋大氣環境觀測站、車載海洋大氣環境觀測移動平台、低本底的多道能譜分析儀、低本底α/β計數器、高純鍺低本底γ能譜儀、氣溶膠質譜儀、X射線螢光光譜儀、大型分析設備和高端儀器(日本島津GC-MS-QP2010PLU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美國安捷倫ICP-MS7500ce電感耦合電漿質譜儀、日本島津2010A氣相色譜儀、日本島津LC-20A液相色譜儀、日本島津TOC-VCPH 總有機碳分析儀、美國戴安ICS-2500離子色譜儀、美國Licor公司LI-7000二氧化碳/水分分析儀、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系統)等國內先進的海洋-大氣觀測系統和設備,擁有100級潔淨處理操作台和1000級實驗室、超淨恆溫恆濕儀器室和恆溫恆濕儀器室;自主開發了用於陽離子分析的離子色譜系統、風控大容量氣溶膠採樣系統、船載海-氣二氧化碳分壓走航觀測系統、風控大容量氣溶膠採樣系統、船載海-氣二氧化碳分壓走航觀測系統、基於Th現場測量的新生產力走航觀測系統;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生物技術研發方面也建立了支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