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新區

2009年10月30日至31日,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在南京召開,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新力、教育部總督學顧問王湛出席會議,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以及計畫單列市的相關負責人、部分師範大學和普通高中校長參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新區
  • 類別:實驗新區
  • 會議內容:國家基礎教育
  • 會議日期:2009年10月30日至31日
首批名單,經驗交流,項目概述,

首批名單

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山東省青島市高密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安徽省蕪湖市、貴州省貴陽市貴定縣、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勃灣區、黑龍江省大慶市、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天津市大港區、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江西省南昌市大余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海南省海口市、遼寧省大連市、福建省廈門市、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重慶市北碚區。

經驗交流

本次會議旨在學習貫徹溫家寶總理在北京35中聽課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重點轉向內涵發展的重要時期、課程改革發展到關鍵階段召開這次重要會議全面總結了我國八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的明顯成效和基本經驗,研究分析了新形勢下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具體部署了下一階段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重點任務。
楊新力在致詞時說,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在全國較早確立科教興省戰略,提出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初步形成了與國家要求相銜接、體現江蘇特色水平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我們要認真學習借鑑各地各部門的好做法好經驗,以更大力度推動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為建設美好江蘇創造更好的人才條件。
陳小婭副部長就下一階段深化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
一是健全組織機構,完善科學決策程式。教育部將成立由部長負責的課程改革領導機構,研究制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規劃和重大政策,加強對課程改革工作的領導。同時,加強對課程教材的審核把關,全面修訂課程標準和教材,進一步健全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二是開展大規模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師的國家級培訓力度,加大教師教育的改革創新,繼續完善以校為本的教研製度,高度重視深化課程改革對教師編制和教師結構的新要求。三是深化考試評價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方法和基本程式,使綜合素質評價成為學校常規管理制度的基本內容和教師的崗位職責。加強對中考改革方案的評估和指導,進一步完善以能力為核心的命題改革,強化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的作用。積極穩妥地推進高考改革,堅持分類考試、自主招生、多元錄取,把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四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深入研究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創新教學方式;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科學套用;做好普通高中選修課程建設規劃,大力推進高中選修課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和優秀學生的脫穎而出。五是重點加強農村課程改革,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加大對農村課程改革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力度,在經費分配、資源建設和專業指導等方面向農村傾斜。運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實現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會議期間,代表們考察了南京市8所中國小,深入課堂進行教學觀摩,與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參觀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果展》和《南京市中國小研究性學習成果展》,並就課改的進一步推進給予了積極建言。江蘇、北京等8個省(市)以及東北師大等共12個單位做了專題發言,交流了經驗。

項目概述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是《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中《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中的重點項目,由國家撥專款設立。項目在教育部的統一組織和領導下進行,是我國基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改革的重大舉措。項目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適應21世紀需求的、充分體現基礎教育性質和素質教育精神,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的基礎教育課程新體系。項目將涉及課程改革總體規劃、課程目標、課程標準、課程結構、教材的編寫與管理、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及課程管理政策等各個方面,共分為以下子項目:
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是總體規劃、設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檔案。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課程計畫、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各個重要環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明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總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任務,以及改革的要求、政策等。指導綱要的制定有賴於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研究工作。
制定基礎教育課程計畫。基礎教育階段課程計畫包括義務教育課程計畫和普通高中階段的課程計畫,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確定基礎教育不同階段學生的培養目標,各科目的設定、課時比例及實施要求,規定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課時比例。
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應在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體現國家對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的基本要求。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應體現基礎性,有助於學生的終生髮展,反映現代化與時代發展的要求,加強課程的綜合化以及課程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課程標準的制定應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有助於發展兒童的理解力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要有助於建立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體系,有利於教師遵循教育的規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基礎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研究。課程評價體系在基礎教育中起著導向和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基礎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是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應構建目標多元化、評價主體和評價手段多樣化、既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的新型評價體系。該體系包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促進課程不斷更新的評價體系。
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系的研究。為保障和促進課程對不同地區和學校的學生髮展的適應性,我國將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這對於實現基礎教育課程培養目標,逐漸下放課程的管理權利,充分發揮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課程資源(含教材)開發與管理系統的研究。教材是落實課程計畫和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工具,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工具。為了保證教材的質量,滿足不同地區和學校對各種風格教材的需求,必須建立和健全教材的開發、審定和評估體系。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是課程目標達成的基本保障,開發和利用社會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社區與自然中的課程資源,大學或科研機構中的課程資源,社會文化設施與機構,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中的課程資源,加強對這些課程資源的管理。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與推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堅持“先立後破”、“先實驗後推廣”、“民主參與和科學決策相結合”的原則;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課程改革實驗區,積極開展新課程的實驗;對廣大課程研究人員、實驗教師及教育行政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建立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關心並廣泛參與課程改革的機制。
調整現行中國小課程計畫與教學大綱。組織力量,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和黨中央、國務院1999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調整現行課程計畫和各科教學大綱,為過渡到新課程做好充分準備。
基礎教育課程理論研究。為了促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對課程基礎理論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科學基礎,保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不斷的改革與完善。
構建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推廣、課程政策等各個方面。要做到江澤民總書記指出的“每一個學校,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就不能僅在課堂教學或教科書編寫等方面做局部改革,缺少上述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使課程改革獲得成功。因此,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鼓勵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在課程改革中建立起科學決策機制和科學管理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和推進策略,最終形成一個開放的、能夠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自我調整與更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新體系,在基礎教育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程第一階段的任務從1999年正式啟動,計畫到2003年完成,大約需用五年的時間。1999年,主要進行項目的總體規劃及組織,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組織制定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計畫,組織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數學、外語課程標準和計算機指導綱要研究制定工作。2000年,主要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各門課程標準的徵求意見稿,開始高中階段課程計畫、課程標準的研究工作,部分省、市、自治區確定首批課程改革實驗區,部分課程標準開始實驗,組織宣傳與培訓。完成對現行教學大綱、教材的修訂。2001年,主要組織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計畫、課程標準及與評價有關的實驗,完成高中階段課程計畫、課程標準的實驗稿,組織新教材的編寫和實驗。2002年,將主要組織實驗區實驗工作,完成並頒布義務教育階段部分主要科目課程標準的試用稿,組織新教材的實驗。2003年,將根據實驗情況對課程計畫、課程標準進行評估與修改,組織新教材的審查,根據實驗情況改進並完善新的課程評價體系、課程管理體系、課程改革支持體系,總結實驗區經驗,啟動大面積推廣新課程的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