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是國家元首或政府為招待國賓、其它貴賓或在重要節日為招待各界人士而舉行的正式宴會。國宴菜是國家主席或國務院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為招待外賓,以及以政府名義的外國援華人員,以及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人士的菜餚,每年國慶時,國務院總理舉行的招待會,都稱國宴。
國宴菜博採國內各菜系之眾長,按“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的要求,上及宮廷肴饌譜錄,下采民間風味小吃,外涉世界各國名菜,內及國內八大菜系,廣采博取,擷英集精,形成獨具特色的系列菜系,突出體現了現代飲食“三低一高”(低鹽、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要求。口味中西結合,科學合理配膳,注重保健養生之功效。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營養成分,各種吃法,
歷史沿革
油條(英文:deep-fried dough sticks,中文又稱:餜子、油炸鬼、油饃、半焦餜子、炸秦檜等),是一種古老的麵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鬆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麵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唐代以前,但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齊民要術》曰:“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及寒具。《苕溪漁隱叢話》中提到:東坡於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豆粥詩》是也。又《寒具詩》云:‘縴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寒具乃捻頭也,出劉禹錫《佳話》。”然而這種叫“寒具”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並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後對油炸麵食的又一創新。
油條的叫法各地不一,山西稱之為麻葉;東北和華北很多地區稱油條為“餜子”;安徽一些地區稱“油饃”;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乾燥後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
營養成分
每100克油條所含熱量417大卡。具體營養素含量詳見下表:
所含營養素 | 含量(每100克) | 單位 |
---|---|---|
熱量 | 417 | 大卡 |
碳水化合物 | 53.36 | 克 |
脂肪 | 19.84 | 克 |
蛋白質 | 6.59 | 克 |
纖維素 | 1.4 | 克 |
各種吃法
在廣東、香港流行用腸粉卷油條製成炸兩,淋上醬油食用,可隨意再加上辣椒醬和甜醬,也有直接拌粥做早餐的吃法。廣東人亦喜歡把以瓦砵把油條和雞蛋及魚腸焗熟食用,稱砵仔焗魚腸。潮汕地區的人則喜歡把油條放進甜粥、殼桃仔等食物中一同食用。
杭州有一種特色小吃“蔥包檜”,是用薄餅卷油條和蔥段,在平底鍋上壓扁並烤制而成。食用時塗抹上甜麵醬或辣椒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