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綱要

21世紀,國家間科技和經濟的競爭日趨激烈,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將越來越取決於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水平,科技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江澤民總書記指出:“人才問題,關係黨和國家的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綱要
  • 內容一:檔案背景
  • 內容二:指導思想
  • 內容三:目標和任務
檔案背景,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政策措施,

檔案背景

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切實抓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01]14號),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國土資源的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依賴科學理論、高新技術的支撐,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創新隊伍,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關係到國土資源事業的成敗。
國土資源部高度重視科技人才培養工作,“九五”期間通過國家和部門科技計畫、人才培養計畫,使我部專業技術隊伍的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在科技人才的培養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能夠領導多學科研究隊伍、組織和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科技帥才缺乏,科技人員的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二是有利於創新和促進科技人才成長的環境尚需繼續改善。三是支持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的體制、機制和具體政策還需進一步加強建設。四是科技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貫徹中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意見的精神,搞好我部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特制定《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綱要》。

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市場對人才資源的配置作用,加大力度培養一批熱愛祖國、熱愛國土資源事業、具有全局意識和科學獻身精神、德才兼備的優秀科技學術帶頭人,建立起以優秀學術帶頭人和優秀管理人才為代表的科技創新隊伍。調動全社會人才為國土資源事業服務,充分實現人才的社會共享。積極創造優秀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穩定和吸引科技人才,通過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實現人才培養同創新基地建設的統一,提高我部科學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實施中堅持以下原則:
1、統籌安排,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優先支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土資源管理緊密結合的重點領域和方向,提高解決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工作中重大問題的能力。注重對承擔國家和部重點項目科技人才的支持。鼓勵用人單位加大對優秀科技人才的支持,充分調動國土資源系統內各單位的積極性,形成培養造就人才的良好格局和環境。
2、以改革促發展,科技人才的培養與科技項目的制定和創新基地的建設相統一。科技人才培養以重大科技項目和國土資源調查項目為依託,重點支持優先領域和重點學科方面的研究院所、重點(開放)實驗室、地質調查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共建實驗室(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推動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結構最佳化。通過優秀人才的培養,帶動一批重點領域和學科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力支持和扶植一批學術思路新、技術支撐強的科技群體。
3、堅持把吸引和用好全社會優秀人才和培養我部優秀人才相結合,在重點支持和穩定部系統內科技人才的同時,面向全社會吸納高層次人才。把發揮優秀科技人才個體積極性同發揮人才群體優勢相結合,把人才培養同科研環境建設相結合。
4、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和競爭優選的原則,注重工作實績、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

目標和任務

“十五”期間:
1、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結合科技創新基地的建立和地質調查“野戰軍”的組建,逐步建立起有利於科技創新、有利於科技人才輩出的新體制和新機制。
2、加強對優秀科技帥才的培養,培養造就30名能夠領導多學科研究隊伍、具有原始創新能力和全局觀念,能夠組織和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科技帥才,形成若干具有國際國內競爭能力的科研群體。
3、培養100名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專業基礎紮實、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青年學術帶頭人,有目標地占據學科制高點,有計畫培養各學科學術梯隊。
4、面向國土資源系統,培養300名適應國土資源科技發展需要,有紮實工作基礎的青年科技骨幹,建立健全科技骨幹隊伍,形成高水平的科技後備資源隊伍。

政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積極營造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
科技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組織結構、人事制度和運行機制上深化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人才培養方式。要認真貫徹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的思想和人才培養的指示精神,把科技人才培養作為各級組織的重要工作任務,制定科技人才培養計畫和規劃,落實人才政策,把科技人才培養工作切實抓好。
要結合國家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和地質調查“野戰軍”的組建,有計畫、有重點啟動建設一批公益性科研機構、地質調查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形成良好的科學技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硬體環境。按照開放、流動、競爭、聯合的原則,創造一個公平競爭和團結協作的科研工作氛圍。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現行的工資分配製度,實行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績效定酬。對有重大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鼓勵。重視和加強對科技人才培養工作的領導,營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建立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體制和機制,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科技人才,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
(二)加強培養科技帥才的力度,努力形成高水平的科研群體
擁有創新思想和管理能力的科技帥才是科研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重點抓好高層次複合人才的培養,培養一批站在國家科技前沿、勇於創新和創業的科學技術帶頭人,具有巨觀戰略思維、能夠組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科技管理專家,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級專業人才。
“十五”期間,根據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需要,以研究院所、地質調查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基地為依託,以重大科技項目為配套,培養和造就30名能夠領導跨學科、跨領域研究隊伍,能夠組織和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學術帶頭人。重點是對已取得較大成績,有望在國際國內領導重大科學研究工作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給予支持,通過組織和承擔大型科研項目,參與國際高水平學術合作或共同研究,促進他們在實際工作中成長。積極創造條件,以較優厚的待遇從國內外引進愛祖國、愛國土資源事業、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學風正派,能夠領導該領域或學科的研究工作,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用人單位要為引進的人才解決實際困難,配備得力的助手,形成高水平的有國際競爭力的學術群體。引進國外人才,在時間和形式上可以採取多種靈活的方式。
(三)實施《百人計畫》,加強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培養
設立《國土資源部百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計畫》(百人計畫),以競爭擇優方式遴選100名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奉獻精神,品德優秀,學風正派,在科技工作中已經取得較為突出成績和有創新思想的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部以優先安排科研項目的形式給予支持。建立嚴格的科學的考核制度,對最終考核通過者授予“國土資源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稱號,並通過科技發展計畫給予繼續支持。通過《百人計畫》的實施,在國土資源工作的重點領域和專業形成一批以青年學術帶頭人為主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群體。
在部科技發展計畫中,通過設立科學家自由探索項目,重點資助一批有一定創新思想的青年人才,鼓勵原始性創新,在執行中寬容失敗,努力促進形成一批新的學科生長點。
(四)結合科技發展計畫的實施,實現科學技術研究的對外開放,建立人才共享的機制
要在全系統內建立立足國內和國際的大人才觀,通過部非營利科研機構、地質調查“野戰軍”和各省(區、市)國土資源科技隊伍的組建,科技項目的實施,建立優秀人才共享的機制。在國土資源系統內實行客座研究員制度,廣泛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擔任客座研究人員參與研究,提高科技隊伍的整體水平。積極鼓勵在讀博士、碩士參與我部科學技術研究,完成論文。鼓勵國內外的科技人才參與科技項目負責人的競爭,鼓勵項目承擔單位吸納國內外優秀力量參與項目實施。
(五)加強繼續教育和科技骨幹隊伍的建設和培養
面向國土資源系統,大力培養青年科技骨幹,建立健全科技隊伍。部在國土資源系統中有計畫、有重點、分步驟的對300名科技骨幹,開展進修、培訓及參加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制定本單位科技人才培養計畫,加強繼續教育,可通過在職博士、碩士的培養,更新知識,提高科技骨幹的業務水平,要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計算機、外語和專業培訓班等不斷提高科技隊伍的整體素質。
(六)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科技人才的住房問題在很大程度已成為高水平科技人才穩定和引進的重要制約因素,部將通過集資等辦法加快“科技人才樓”的建設。加大基本建設投資力度,加快科技機構的儀器設備的更新改造,改善科技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七)重視和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領導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地質調查機構要真正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和“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意識,要把人才培養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放到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建立領導幹部科技進步與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各單位要結合實際,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實制定好本單位人才培養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措施,抓緊實施,儘快落實到位。每年要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情況進行檢查、總結。
要在新的條件下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政治理論的培訓,加強學風建設,提高道德修養,要把青年實現他們的個人抱負同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開拓者和先進文化的重要創造者、傳播者。領導幹部要關心青年的成長,切實解決他們工作生活中的問題。
部設立《科技創新人才工程》辦公室和專家組,負責《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的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