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空間開發規劃

2010年底,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中國第一個國土空間開發規劃,是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的規劃。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是中國國土空間開發思路和開發模式的重大轉變,是國家區域調控理念和調控方式的重大創新,對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土空間開發規劃
  • 發布時間:2010年
  • 發布單位:國務院
  • 類別:國土空間開發規劃
內容,特點,公布,特色,開發區域,主體功能區,功能不同,開發格局,

內容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1年6月8日介紹,即將公開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憲平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全文達7萬多字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一個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的規劃。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是中國國土空間開發思路和開發模式的重大轉變,是國家區域調控理念和調控方式的重大創新,對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改革委還按照開發內容,將國土空間分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類。最佳化開發區域是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從而應該最佳化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重點開發區域是有一定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的條件較好,從而應該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限制開發區域分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是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以及其他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需要特殊保護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針對一些欠發達地區普遍關注的實施主體功能區是否影響發展的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楊偉民強調,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會拉大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的差距。國家要縮小的差距主要是公共服務方面、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以及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
為此,近年來,中央和省級財政增加了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的財政轉移支付,幫助這些地區健全公共服務、建設基礎設施。楊偉民說,財政部撥付的有關轉移支付數額從前年的120億元增加到去年的250億元,相當於每個縣每年6000萬元。
據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司長李守信介紹,《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里的“開發”二字特指在一定區域進行的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活動。限制開發並不意味著限制所有的開發活動,實際上在一些生態功能區內也允許適度的開發能源、礦產資源的活動,但是必須進行生態環境的評估。

特點

2011年6月8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介紹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情況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憲平在介紹《規劃》時作了上述表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國土空間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如耕地減少過多過快、資源開發強度過大、環境問題凸顯、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等。因此,必須統籌謀劃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格局,形成科學的國土空間開發導向。
為編制好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務院下發了指導規劃編制工作的兩個檔案,並專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進行了部署。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規劃編制領導小組14個成員單位,從2006年8月開始,用4年多的時間編制完成了這一規劃。
有利於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編制《規劃》,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將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於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制定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區域政策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和改善區域調控。
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
在介紹《規劃》內容時說,《規劃》闡述了國家層面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開發管制原則。同時《規劃》還明確了能源、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布局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和框架。
《規劃》還按照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提出了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分別闡述了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民族、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政策方向和措施,提出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辦法。
確立了未來國土開發主要目標和戰略格局
《規劃》確立了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主要目標和戰略格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二是構建“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三是構建“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提出了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新理念和新原則
《規劃》提出六個新的開發理念,即根據自然條件適宜性開發的理念、區分主體功能的理念、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的理念、控制開發強度的理念、調整空間結構的理念、提供生態產品的理念。他指出,《規劃》還確定了五個開發原則,就是最佳化結構、保護自然、集約開發、協調開發、陸海統籌。

公布

中國國土空間開發模式發生重大轉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憲平2011年6月8日在北京表示,中國已出台《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了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主要目標和戰略格局。
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徐憲平介紹說,《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中國第一個國土空間開發規劃,以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為主線,提出了未來中國國土空間開發的一些新的理念和原則。
六個新的開發理念,包括根據自然條件適宜性開發、區分主體功能、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及提供生態產品等。五個開發原則為最佳化結構、保護自然、集約開發、協調開發和陸海統籌。
規劃對中國國土空間版圖進行了重新勾勒。徐憲平介紹說,主體功能區戰略提出構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大格局”和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開發模式。
具體而言,規劃構建了“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即在最佳化提升東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礎上,在中西部一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好的區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進經濟成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規劃同時構建了“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和“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規劃強調不同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來確定功能定位和開發模式,據此控制開發強度,完善開發政策,規範開發次序。
據了解,規劃共分為六篇十三章,並附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兩個名錄以及20幅分析評價圖和規劃圖。

特色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即將公布,位於環渤海區域的北京、天津等7大城市為最佳化開發區。這是新中國首部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
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發改委官員表示,2010年底,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土空間開發規劃,是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的規劃。
該《規劃》歷時4年多,共六篇十三章,7萬多字,對主體功能區的內涵和劃分做了闡述。按開發方式,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四類;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類;按層級,分為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
根據介紹,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是我們國家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這三大地區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0%左右。一些所謂限制開發區域,也就是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這些地區的經濟總量是很小的。
“可能就GDP來衡量會拉大這兩個區域之間經濟總量或者GDP總量的差距。”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楊偉民表示,該規劃要縮小的主要是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憲平介紹,對不同的主體功能區要實行不同的績效考核評價辦法,“比如對最佳化開發區域,對它的考核是強化對經濟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科技創新以及對外來人口、公共服務等指標的評價,以最佳化對經濟成長速度的考核。”
位於環渤海區域的北京、天津等7大城市為最佳化開發區,這也就意味著今後北京市黨政領導的考核目標將涉及以上方面。
“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結果要作為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培訓教育、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

開發區域

最佳化開發區域:包括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區域。
重點開發區域:冀中南地區、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區、哈長地區、東隴海地區、江淮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原經濟區、長江中游地區、北部灣地區、成渝地區、黔中地區、滇中地區等18個區域。
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主要包括東北平原主產區、黃淮海平原主產區、長江流域主產區等七大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及其二十三個產業帶。
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等2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禁止開發區域:包括國務院和有關部門正式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等。

主體功能區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1年6月8日介紹,即將公開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
發展改革委還按照開發內容,將國土空間分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類。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於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徐憲平表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於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他說,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於制定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區域政策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增強區域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以及其他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需要特殊保護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應該最佳化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
禁止開發區域則包括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等2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限制開發區域
禁止開發
區域
最佳化開發區域
重點開發區域
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都屬於城市化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較高
分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
有一定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的條件較好,從而應該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

功能不同

國家層面最佳化開發的主體功能區,包括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區域。
重點開發區域包括冀中南地區、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區、哈長地區、東隴海地區、江淮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原經濟區、長江中游地區、北部灣地區、成渝地區、黔中地區、滇中地區、藏中南地區、關中-天水地區、蘭州-西寧地區、寧夏沿黃經濟區和天山北坡等十八個區域。
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主要包括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等七大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及其二十三個產業帶;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大小興安嶺、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等2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禁止開發區域包括國務院和有關部門正式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等。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我國第一個國土空間開發規劃,是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的規劃。該規劃以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為主線,共分為六篇十三章,還附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兩個名錄以及20幅分析評價圖和規劃圖,規劃全文有望近期在國家發改委網站上公布。
在中西部形成新城市群
徐憲平指出,目前中國國土空間開發存在一些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如耕地減少過多過快、資源開發強度過大、環境問題凸顯、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等。因此,必須統籌謀劃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格局,形成科學的國土空間開發導向。
規劃確立了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主要目標和戰略格局:一是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構建這一格局,是在最佳化提升東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礎上,在中西部一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好的區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進經濟成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二是構建“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這是結合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狀況的特點和基礎,這幾年主要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新變化提出來的,對於保障全國耕地數量質量和農產品供給安全至關重要。
三是構建“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這一戰略把國家生態安全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戰略任務和發展內涵,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開發理念,對於在現代化建設中保持必要的“淨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開發格局

國土空間開發規劃
2011年6月8日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2011年6月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個規劃是中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的規劃。
在中西部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就是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並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範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
據徐憲平介紹,《規劃》確立了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主要目標和戰略格局。一是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構建這一格局,是在最佳化提升東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礎上,在中西部一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好的區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進經濟成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二是構建“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這是結合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狀況的特點和基礎,這幾年主要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新變化提出來的,對於保障全國耕地數量質量和農產品供給安全至關重要。三是構建“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這一戰略把國家生態安全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戰略任務和發展內涵,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開發理念,對於在現代化建設中保持必要的“淨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不同區域績效考核評價各有側重
《規劃》確定了“9+1”的政策體系。“9”是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民族、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政策;“1”是績效評價考核,即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辦法,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有效引導各地區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據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介紹,目前,已經有一些政策開始實施,比如,提出要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的力度,從前年就開始做,中央財政拿了120個億轉移到重點生態功能區,用於保障這些地區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的支出,去年資金增加到250億。我們將436個縣級行政單位納入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相當於每個縣平均得到了接近6000萬元的均衡性轉移支付。
《規劃》對主體功能區的內涵和劃分做了闡述。按開發方式,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四類;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類;按層級,分為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
最佳化開發區域包括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3個區域。
重點開發區域包括冀中南地區、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區、哈長地區、東隴海地區、江淮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原經濟區、長江中游地區、北部灣地區、成渝地區、黔中地區、滇中地區、藏中南地區、關中—天水地區、蘭州—西寧地區、寧夏沿黃經濟區和天山北坡地區等18個區域。
限制開發區域分為兩類。一類是農產品主產區,這類地區主要包括東北平原主產區、黃淮海平原主產區、長江流域主產區等7大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及其23個產業帶。另一類是重點生態功能區,這類地區包括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等2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禁止開發區域包括國務院和有關部門正式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