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印發質量發展綱要 (2011-2020年)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印發質量發展綱要 (2011-2020年)的通知》是國務院2012年2月6日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務院關於印發質量發展綱要 (2011-2020年)的通知
  • 發布機構:國務院
  • 發布時間:2012年2月6日
通知簡介,質量發展的基礎與環境,指導思想、工作方針和發展目標,強化企業質量主體作用,加強質量監督管理,創新質量發展機制,最佳化質量發展環境,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實施質量提升工程,組織實施,

通知簡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二○一二年二月六日
質 量 發 展 綱 要
(2011-2020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質量總體水平,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特制定本綱要。

質量發展的基礎與環境

質量發展是興國之道、強國之策。質量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是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也是國家文明程度的體現;既是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勞動者素質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環境、文化教育、誠信建設等方面的綜合反映。質量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關係可持續發展,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關係國家形象。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質量工作。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質量發展之路。特別是國務院頒布實施《質量振興綱要(1996年-2010年)》以來,全民質量意識不斷提高,質量發展的社會環境逐步改善,我國主要產業整體素質和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有較大提高,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明顯提升,原材料、基礎元器件、重大裝備、消費類及高新技術類產品的質量接近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一批國家重大工程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商貿、旅遊、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服務質量明顯改善,覆蓋第一二三產業及社會事業領域的標準體系初步形成。但是,我國質量發展的基礎還很薄弱,質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和數量,忽視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現象依然存在。產品、工程等質量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仍然比較嚴重,質量安全特別是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一些生產經營者質量誠信缺失,肆意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破壞市場秩序和社會公正,危害人民民眾生命健康安全,損害國家信譽和形象。
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在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產業分工和市場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以質量為核心要素的標準、人才、技術、市場、資源等競爭日趨激烈。同時,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需要堅實的質量基礎,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也對質量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堅持以質取勝,建設質量強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科學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是增強綜合國力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指導思想、工作方針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強化法治、落實責任、加強教育、增強全社會質量意識入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突出重點,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全面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推動建設質量強國,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工作方針。以人為本,安全為先,誠信守法,夯實基礎,創新驅動,以質取勝。
——把以人為本作為質量發展的價值導向。質量發展必須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質量水平,促進質量發展,也必須依靠人民民眾的共同努力。
——把安全為先作為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強化質量安全意識,落實質量安全責任,嚴格質量安全監管,加強質量安全風險管理,提高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科學處置質量安全事件,切實保障廣大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
——把誠信守法作為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倡導誠實守信、合法經營。增強質量誠信意識,完善質量誠信體系,嚴厲打擊質量違法行為,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營造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發展先進的質量文化。
——把夯實基礎作為質量發展的保障條件。深化理論研究,加強質量法治建設,夯實質量管理基礎,加強質量人才培養,推進標準化、計量、認證認可以及檢驗檢測能力建設,不斷完善有利於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把創新驅動作為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技術進步,實現管理創新,提高勞動者素質,最佳化資源配置,增強創新能力,增強發展活力,推動質量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把以質取勝作為質量發展的核心理念。堅持好字優先,好中求快。全面提高各行各業的質量管理水平,發揮質量的戰略性、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依靠質量創造市場競爭優勢,增強我國產品、企業、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發展目標。到2020年,建設質量強國取得明顯成效,質量基礎進一步夯實,質量總體水平顯著提升,質量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形成一批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台完備、質量水平一流的現代企業和產業集群,基本建成食品質量安全和重點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的質量基礎。
1.產品質量:到2020年,產品質量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產品質量安全指標全面達到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質量創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品種、質量、效益顯著改善,節能環保性能大幅提升,基本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農產品和食品實現優質、生態、安全,製造業主要行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質量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到2015年,產品質量發展的具體目標:
——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穩定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超過30%,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重點食品質量安全狀況保持穩定良好。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製造業產品質量水平顯著提升。產品質量合格率穩步提高,其中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0%以上,主要工業產品的質量損失率逐步下降,質量競爭力逐步提高,重大裝備部分關鍵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重點工業產品和重要消費類產品的技術質量指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品牌價值和效益明顯提升。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由我主導的國際標準,主要產品質量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培育一批質量素質高、品牌影響力大和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和一批創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2.工程質量:到2020年,建設工程質量水平全面提升,國家重點工程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人民民眾對工程質量滿意度顯著提高。
到2015年,工程質量發展的具體目標:
——工程質量水平顯著提升。工程質量整體水平保持穩中有升,建築、交通運輸、水利電力等重大建設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強,工程質量通病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大中型工程項目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98%以上。人民民眾對工程質量(尤其住宅質量)滿意度明顯提高,建設工程質量投訴率逐年下降。
——工程質量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在建築、交通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等重要工程領域擁有一批核心技術,節能、環保、安全、信息技術含量顯著增加。建築工程節能效率和工業化建造比重不斷提高。綠色建築發展迅速,住宅性能改善明顯。
3.服務質量:到2020年,全面實現服務質量的標準化、規範化和品牌化,服務業質量水平顯著提升,建成一批國家級綜合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骨幹服務企業和重點服務項目的服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服務業品牌價值和效益大幅提升,推動實現服務業大發展。
到2015年,服務業質量發展的具體目標:
——生產性服務業質量全面提升。在金融服務、現代物流、高技術服務、商務服務、交通運輸和信息服務等重點生產性服務領域,建立健全服務標準體系,全面實施服務質量國家標準。重點提升外包服務、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售後服務、信用評價、品牌價值評價、認證認可等專業服務質量,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響力大、質量競爭力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生產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達到80以上。
——生活性服務業質量顯著改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旅遊、家庭服務、文化體育產業等生活性服務領域質量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標準覆蓋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國家級服務標準化示範區。培育形成一批凝聚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務品牌和精品服務項目,基本形成專業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模式,服務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需求。行業自律能力和質量誠信意識明顯增強,生活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達到75以上。
專欄1 質量發展主要指標
01
產品質量(2015年)
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超過30%
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
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0%以上
02
工程質量(2015年)
大中型工程項目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100%
其他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98%以上
03
服務質量(2015年)
生產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達到80以上
生活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達到75以上

強化企業質量主體作用

(一)嚴格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建立企業質量安全控制關鍵崗位責任制,明確企業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對質量安全負首要責任、企業質量主管人員對質量安全負直接責任。嚴格實施企業崗位質量規範與質量考核制度,實行質量安全“一票否決”。企業要嚴格執行重大質量事故報告及應急處理制度,健全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切實履行質量擔保責任及缺陷產品召回等法定義務,依法承擔質量損害賠償責任。
(二)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企業要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經營,嚴格質量控制,嚴格質量檢驗和計量檢測。大力推廣先進技術手段和現代質量管理理念方法,廣泛開展質量改進、質量攻關、質量比對、質量風險分析、質量成本控制、質量管理小組等活動。積極套用減量化、資源化、再循環、再利用、再製造等綠色環保技術,大力發展低碳、清潔、高效的生產經營模式。
(三)加快企業質量技術創新。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提高質量的抓手,切實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注重創新成果的標準化和專利化,扭轉重製造輕研發、重引進輕消化、重模仿輕創新的狀況。積極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改善品種質量,提升產品檔次和服務水平,研究開發具有核心競爭力、高附加值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性產品和服務。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產業化基地,努力培育集研發、設計、製造和系統集成於一體的創新型企業。
(四)發揮優勢企業引領作用。努力推動中央企業和行業骨幹企業成為國際標準的主要參與者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實施主體,將質量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方法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推廣,帶動提升整體質量水平。發揮優勢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帶動提升作用,鼓勵制定企業聯盟標準,引領新產品開發和品牌創建,帶動中小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升級和管理創新,提升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和市場服務能力,增強質量競爭力。
(五)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強化以確保質量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建立健全履行社會責任的機制,將履行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推動企業積極承擔對員工、消費者、投資者、合作方、社區和環境等利益相關方的社會責任。鼓勵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強化誠信自律,踐行質量承諾,在經濟、環境和社會方面創造綜合價值,樹立對社會負責的良好形象。

加強質量監督管理

(一)加快質量法治建設。牢固樹立質量法治理念,堅持運用法律手段解決質量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健全質量法律法規,研究制定完善質量安全和質量責任追究等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行政,規範執法行為,保證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加強執法隊伍建設,開展對執法人員的培養與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和執法水平。完善質量法制監督機制,落實執法責任,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須賠償、違法要追究。加強質量法制宣傳教育,普及質量法律知識,營造學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制定實施國家重點監管產品目錄,加強對關係國計民生、健康安全、節能環保的重點產品、重大設備、重點工程及重點服務項目的監管。加強對食品、藥品、婦女兒童老人用品以及農業生產資料、建築材料、重要消費品、應急物資的監督檢查,完善生產許可、強制性產品認證、重大設備監理、進出口商品法定檢驗、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登記管理等監管制度。強化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市場等重點區域,以及生產、流通、進出口環節質量安全監管,增強產品質量安全溯源能力,建立質量安全聯繫點制度,健全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三)實施質量安全風險管理。建立企業重大質量事故報告制度和產品傷害監測制度,加強對重點產品、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的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分析評估,對區域性、行業性、系統性質量風險及時預警,對重大質量安全隱患及時提出處置措施。建立和完善動植物外來有害生物防禦體系、進出口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進出口工業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和國境衛生檢疫風險監控體系,有效降低動植物疫情疫病傳入傳出風險,保障進出口農產品、食品和工業品質量安全,防止傳染病跨境傳播。完善質量安全風險管理工作機制,制定質量安全風險應急預案,加強風險信息資源共享,提升風險防範和應急處置能力,切實做到對質量安全風險的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
專欄2 建立健全質量安全風險管理體系
01
強化食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
組織實施集中、高效、針對性強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風險監測、預警通報等功能。重點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路建設,強化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劑監測,及時開展安全評估,切實防範系統性風險。
02
完善產品傷害監測系統
質檢、衛生等部門共同建立產品傷害監測系統,收集、統計、分析與產品相關的傷害信息,評估產品安全的潛在風險,及時發出產品傷害預警,為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及企業等制定防範措施提供依據。
03
加強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
搭建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收集網路,建立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輿情監控系統,完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公共技術服務,加強高危行業、重點產品及進出口商品的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提升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效能。
04
健全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和國境衛生檢疫疫情風險監控
完善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和國境衛生檢疫疫情風險信息收集網路,做好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標準法規、風險監測、風險評估、風險預警、疫情信息、檢疫截獲信息等公共技術和信息服務,增強口岸衛生檢疫和動植物檢疫能力。
(四)加強巨觀質量統計分析。建立健全以產品質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質量合格率、顧客滿意指數以及質量損失率等為主要內容的質量指標體系,推動質量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各地方、各行業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質量狀況分析報告制度,定期評估分析質量狀況及質量競爭力水平,比較研究國內外質量發展趨勢,為巨觀經濟決策提供依據。
(五)推進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收集與發布制度。搭建以組織機構代碼實名制為基礎、以物品編碼管理為溯源手段的質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動行業質量信用建設,實現銀行、商務、海關、稅務、工商、質檢、工業、農業、保險、統計等多部門質量信用信息互通與共享。完善企業質量信用檔案和產品質量信用信息記錄,健全質量信用評價體系,實施質量信用分類監管。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並向社會公開,加大對質量失信懲戒力度。鼓勵發展質量信用服務機構,規範發展質量信用評價機構,促進質量信用產品的推廣使用,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質量信用服務市場。
(六)依法嚴厲打擊質量違法行為。加大生產源頭治理力度,強化市場監督管理,深入開展重點產品、重點工程、重點行業、重點地區和重點市場質量執法,嚴厲查辦制假售假大案要案,嚴厲打擊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質量違法行為,嚴厲查辦利用高科技手段從事質量違法活動。加強執法協作,建立健全處置重大質量違法突發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加強行業性、區域性產品質量問題集中整治,深入開展農業生產資料、建築材料等產品打假,保護廣大人民民眾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質量安全有獎舉報制度,切實落實對舉報人的獎勵,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加大質量違法行為的刑事司法打擊力度。

創新質量發展機制

(一)完善質量工作體制機制。完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巨觀管理體制。健全地方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企業是第一責任人的質量安全責任體系。構建政府監管、市場調節、企業主體、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質量工作格局,充分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維護質量安全,充分發揮市場和企業在促進質量發展中的能動作用。加大政府質量綜合管理和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投入,合理配置行政資源,強化質量工作基礎建設,提升質量監管部門的履職能力,逐步在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功能區以及產業集中的鄉鎮建立質量監管和技術服務機構。廣泛開展質量強省(區、市)活動,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二)健全質量評價考核機制。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質量工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完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行業質量工作的評價指標和考核制度,將質量安全和質量發展納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績效考核評價內容。加強考核結果的反饋,強化考核結果運用,績效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內容,作為領導班子建設和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激勵約束的依據。嚴格質量事故調查和責任追究,加大警示問責和督導整改力度,嚴肅查處質量事故涉及的瀆職腐敗行為。
(三)強化質量準入退出機制。發揮質量監管職能作用,對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及資源浪費的行業和產品,嚴格市場準入,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促進結構最佳化升級。對涉及人身健康、財產安全的產品和重要敏感進出口商品,進一步嚴格質量準入條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建立健全缺陷產品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對不能滿足準入條件、不能保證質量安全和整改後仍然達不到要求的企業,依法強制退出。對存在嚴重違法行為的,堅決依法取締。
(四)創新質量發展激勵機制。建立國家和地方質量獎勵制度,對質量管理先進、成績顯著的組織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樹立先進典型,激勵廣大企業和全社會重質量、講誠信、樹品牌。通過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產品研發、質量攻關。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爭創質量管理先進班組和質量標兵活動,鼓勵質量工作者爭創“五一”勞動獎。
(五)創建品牌培育激勵機制。大力實施名牌發展戰略,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制定並實施培育品牌發展的制度措施,開展知名品牌創建工作。加大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的保護力度,建設有利於品牌發展的長效機制和良好環境。支持企業依託技術標準開拓海外市場,實施品牌經營和市場多元化戰略,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建立品牌建設國家標準體系和品牌價值評價制度,完善與國際接軌的品牌價值評價體系,增強品牌價值評價國際話語權。進一步加強地理標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及地方名牌產品等工作。
專欄3 品牌建設重點措施
01
建立品牌建設標準體系
圍繞質量核心,加強品牌培育、品牌管理和品牌評價方法研究,制定品牌的術語、要素、評價要求和建設指南等國家標準,建立符合中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品牌建設國家標準體系。
02
建立品牌價值評價制度
以消費者認可、市場競爭中產生為原則,參照國際標準和國際慣例,以品牌貨幣價值評價為主要內容,以裝備製造、鋼鐵有色、紡織服裝、輕工家電、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石油化工、現代物流、旅遊等優勢產業為重點,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品牌價值評價體系和制度,提高中國品牌的國際化水平。
03
開展知名品牌創建工作
制定創建條件和配套政策措施,以產業聚集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代服務區、旅遊景區等為重點,推動地方人民政府開展知名品牌創建工作,規範產業發展,擴大品牌影響,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
(六)建立質量安全多元救濟機制。積極探索實施符合市場經濟規則、有利於消費者維權的產品質量安全多元救濟機制。完善產品侵權責任制度,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保險制度,保障質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時的補償。引導企業、行業協會、保險以及評估機構加強合作,降低質量安全風險,切實維護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最佳化質量發展環境

(一)加強質量文化建設。牢固樹立質量是企業生命的理念,實施以質取勝的經營戰略。將誠實守信、持續改進、創新發展、追求卓越的質量精神轉化為社會、廣大企業及企業員工的行為準則,自覺抵制違法生產經營行為。推進社會主義先進質量文化建設,提升全民質量意識,倡導科學理性、優質安全、節能環保的消費理念,努力形成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氛圍,提升質量文化軟實力。
(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建立各類企業依法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受到法律保護的環境。把優質安全作為擴大市場需求的積極要素,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促進社會資源向優質產品、優秀品牌和優勢企業聚集。打擊壟斷經營和不正當競爭,堅決破除地方保護,維護市場秩序,形成公平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引導企業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樹立我國企業、產品良好國際形象,提升國際競爭力。
(三)完善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機制。健全質量投訴處理機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質量投訴信息平台,充分發揮12365、12315等投訴熱線的作用,暢通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渠道。積極推進質量仲裁檢驗和質量鑑定,有效調解和處理質量糾紛,化解社會矛盾。增強公眾的質量維權意識,建立社會質量監督員制度。支持和鼓勵消費者依法開展質量維權活動,更好地維護用戶和消費者權益。
(四)發揮社會中介服務作用。加強質量管理、檢驗檢測、計量校準、合格評定、信用評價等社會中介組織建設,推動質量服務的市場化進程。加強對質量服務市場的監管與指導,鼓勵整合重組,推進質量服務機構規模化、網路化和品牌化建設,培育我國質量服務品牌。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等社會團體要積極提供技術、標準、質量管理、品牌建設等方面的諮詢服務,及時反映企業及消費者的質量需求,依據市場規則建立自律性運行機制,進一步促進行業規範發展,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質量發展中的橋樑紐帶作用。
(五)加強質量輿論宣傳。深入開展全國“質量月”、“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眾性質量活動,深入企業、機關、社區、鄉村普及質量基礎知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質量工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質量管理先進典型。加強質量輿論監督,加大對質量違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懾質量違法行為。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質量輿論宣傳的主渠道作用,引導各類媒體客觀發布質量問題信息。
(六)深化質量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加和主辦國際質量大會,交流質量管理和技術成果,開展務實合作。圍繞國家重大產業、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及檢驗檢測技術、標準一致性,建立雙邊、多邊質量合作磋商機制,參與質量相關國際和區域性標準、規則制定,促進我國標準、計量、認證認可體系與國際接軌。積極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完善我國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鼓勵國內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社會團體開展國際質量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技術和高端人才。

夯實質量發展基礎

(一)推進質量創新能力建設。加大質量科技投入,加強質量研究機構和質量教育學科建設,形成分層級的質量人才培養格局,培育一批質量科技領軍人才,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加大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力度。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質量技術創新體系,發揮優勢企業、重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要素集聚的優勢,建立一批重點突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質量創新基地。推動實施重大質量改進和技術改造項目,培育形成以技術、標準、品牌、服務為核心的質量新優勢。
(二)加強標準化工作。加快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節能減排、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領域國家標準體系建設。實施標準分類管理,加強強制性標準管理。縮短標準制修訂周期,提升標準的先進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增強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能力,推動我國優勢技術與標準成為國際標準,積極參與制修訂影響我國相關產業發展的國際標準,提高應對全球技術標準競爭的能力。完善標準化管理體制,創新標準化工作機制,加強標準化與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的有效銜接,促進軍民標準化工作的有效融合。構建標準化科技支撐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國家技術標準資源服務平台。
專欄4 標準化工作重點
01
現代農業
完善農業物資條件、基礎設施、生產技術、產品質量、運輸存儲、市場貿易以及農產品質量檢測、動植物疫病防控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等農業標準體系,研究制定支撐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產品生產的技術標準。
02
戰略性新興產業
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標準化建設規劃,加快建立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制定的示範試點工作。
03
現代服務業
積極拓展服務業標準化工作領域,建立完善細化、深化生產性服務業分工的質量標準與行業規範,進一步制定完善生活性服務業標準,建立健全重點突出、結構合理、科學適用的服務質量國家標準體系,重要服務行業和關鍵服務領域實現標準全覆蓋,擴大服務標準覆蓋範圍。
04
節能減排領域
建立和完善資源、能源與環境標準體系,重點研製推動資源節約的先進技術標準、領跑者能效標準、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標準、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標準、交通工具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取水定額標準、廢舊產品回收利用與再生資源標準,完善資源節約標準體系。
05
社會管理領域
建立健全教育、衛生、人口、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勞動關係、社會保險、社會管理等社會事業領域的標準化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06
標準化示範、試點項目
在農業、服務業、循環經濟、高新技術、國家重大工程等領域培育一批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區和示範試點項目。
(三)強化計量基礎支撐作用。緊密結合新型工業化進程,建立並完善以量子物理為基礎,具有高精確度、高穩定性和與國際一致性的計量基標準以及量值傳遞和測量溯源體系。緊跟國際前沿計量科技發展趨勢,針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節能減排、循環經濟、貿易公平、改善民生等計量新需求,加強計量標準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法制計量,全面加強工業計量,積極拓展工程計量,強化能源計量監管,培育和規範計量校準市場,加強計量檢測技術的研究套用。提升計量服務能力,建設一批重大精密測量基礎設施,建立完善國家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和共享服務平台。儘快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計量體系。
(四)推動完善認證認可體系。參照國際通行規則,建立健全法律規範、行政監管、認可約束、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認證認可管理模式,完善認證認可體系,提升認證認可服務能力,提高強制性產品認證的有效性,推動自願性產品認證健康有序發展,完善管理體系和服務認證制度。進一步培育和規範認證、檢測市場,加強對認證機構、實驗室和檢查機構的監督管理。穩步推進國際互認,提高認證認可國際規則制定的參與度和話語權,提升中國認證認可國際影響力。
專欄5 認證認可工作重點
01
提升認可能力
研究開發新型認可制度,推進食品安全領域良好農業規範(GA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節能減排等認可工作。保持實驗室認可數量和能力穩步增長。
02
完善強制性產品認證
開展強制性產品認證質量狀況分析、安全風險評估和公共質量安全評價,加強對從業機構和人員、獲證企業及產品的監督檢查,健全強制性產品認證質量可追溯體系,促進認證產品質量水平全面提高。
03
推動自願性產品認證
完善國家自願性認證制度。強化節能、節水、節電、節油、可再生資源和環境標誌產品認證,推動環保裝備和綜合利用裝備產品認證。加強對有機產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等認證有效性的監管。
04
提升管理體系認證水平
深化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努力提高認證有效性,積極拓展認證領域,推動管理體系標準在社會管理、文化教育醫療及新興產業的廣泛套用。加強信息技術服務、供應鏈安全體系認證的技術研發。
05
完善信息安全認證認可體系
加強信息安全認證認可制度和能力建設,健全信息安全認證認可工作體系,促進信息安全認證認可結果的社會採信。
06
加快實施服務認證
加快新型服務認證制度研發及實施進度,推進交通運輸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旅遊業、體育產業等重點領域認證認可制度的建立和實施。
(五)加快檢驗檢測技術保障體系建設。推進技術機構資源整合,最佳化檢驗檢測資源配置,建設檢測資源共享平台,完善食品、農產品質量快速檢驗檢測手段,提高檢驗檢測能力。加強政府實驗室和檢測機構建設,對涉及國計民生的產品質量安全實施有效監督。建立健全科學、公正、權威的第三方檢驗檢測體系,鼓勵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技術機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對技術機構進行分類指導和監管,規範檢驗檢測行為,促進技術機構完善內部管理和激勵機制,提高檢驗檢測質量和服務水平,提升社會公信力。支持技術機構實施“走出去”戰略,創建國際一流技術機構。
專欄6 提升檢驗檢測能力
01
檢測儀器裝備研發
加大檢驗檢測技術和檢測裝備的研發力度,推進重點儀器、關鍵檢測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加快快速檢測儀器設備、方法的篩選、推廣和套用。
02
檢測機構建設
推進實驗室國際互認,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型式評價實驗室,形成專業齊全、布局合理的地方和區域中心實驗室格局。
03
檢測資源共享平台建設
加強產業聚集地區公共檢驗檢測技術服務平台建設,提高對中小企業檢測的便利化服務能力。
04
檢驗檢疫能力建設
增強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和實施能力,加強出入境疫病疫情監控和進出口商品檢驗技術能力建設。在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出口加工區,建設一批面向設計開發、生產製造、售後服務全過程的公共檢測技術服務平台。構建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專業實驗室檢測聯盟。
05
重點專項
開展提升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和風險監測能力專項建設、重點產業產品和工程質量檢測體系專項建設。
(六)推進質量信息化建設。加快質量信息網路工程建設,運用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依託物品編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等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加強產品質量和工程質量信息的採集、追蹤、分析和處理,提高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質量安全動態監管、質量風險預警、突發事件應對、質量信用管理的效能。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提高產品質量和工程質量信息化水平。

實施質量提升工程

(一)質量素質提升工程。通過質量知識普及教育、職業教育和專業人才培養等措施,提升全民質量素養。建立中國小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普及質量知識。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設立質量管理相關專業,培養質量專業人才。建立和規範各類質量教育培訓機構,廣泛開展面向企業的質量教育培訓,重點加強對企業經營者的質量管理培訓,加強對一線工人的工藝規程和操作技術培訓,提高企業全員質量意識和質量技能。到2015年,基本完善國家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以及註冊設備監理師、註冊計量師等制度。
(二)可靠性提升工程。在汽車、工具機、航空航天、船舶、軌道交通、發電設備、工程機械、特種設備、家用電器、元器件和基礎件等重點行業實施可靠性提升工程。加強產品可靠性設計、試驗及生產過程質量控制,依靠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標準完善,提升可靠性水平,促進我國產品質量由符合性向適用性、高可靠性轉型。到2020年,我國基礎件、通用件及關鍵自動化測控部件等可靠性水平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重點產品的可靠性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新能源發電設備、高速動車組、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等一批重大裝備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服務質量滿意度提升工程。根據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的不同特點,建立健全服務標準體系和服務質量測評體系,在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銀行保險、商貿流通、旅遊住宿、醫療衛生、郵政通訊、社區服務等重點領域,建立顧客滿意度評價制度,推進服務業滿意度評價試點。引導企業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市場需求,促進服務市場標準化、規範化、國際化發展。
(四)質量對比提升工程。在農業、工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行業,分類分層次廣泛開展質量對比提升活動。比照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在重點行業和支柱產業,開展競爭性績效對比;在產業鏈和區域範圍內,開展重點企業和產品的過程質量和管理績效對比。制定質量對比提升工作制度,建立科學評價方法,完善質量對標分析資料庫,為制定發展戰略、明確發展目標提供質量改進的參考和依據。制定質量改進和趕超措施,最佳化生產工藝、更新生產設備、創新管理模式,改進市場銷售戰略。建立質量提升服務平台,完善對中小企業信息諮詢、技術支持等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體系,實現質量提升和趕超。到2015年,在重要產業領域的5萬家企業開展質量對比提升活動,使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得到廣泛傳播,科學的質量管理方法和技術得到普遍採用,骨幹和支柱行業內領先企業的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五)清潔生產促進工程。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模式。加快制修訂與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有關的標準,建立健全低碳產品標識、能效標識、再生產品標識與低碳認證、節能產品認證等制度。落實和完善有利於清潔生產的財稅政策。構建清潔生產技術服務平台,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攻克一批關鍵性技術難關。建立能源計量監測體系,加強對重點能耗企業能源計量監督管理。建立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嚴格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生產許可管理,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到2015年,清潔生產新技術產業化和標準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一批清潔生產示範項目和公共服務平台,生產過程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資源消耗大幅降低。

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國務院質量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工作需要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加強對質量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組織領導,制訂落實本綱要的年度行動計畫,研究解決和協調處理重大質量問題,督促檢查本綱要貫徹實施情況。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要按照綱要的部署和要求,把質量發展目標納入本地區、本行業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質量政策引導,將質量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實施方案,明確目標責任,認真組織實施,切實提高質量發展的組織保障水平。
(二)完善配套政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圍繞建設質量強國,制定本地區、本行業促進質量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對質量工作的投入,完善相關產業、環境、科技、金融、財稅、人才培養等政策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強本綱要與“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其他有關規劃的政策銜接,確保本綱要提出的各項目標得以實現。
(三)狠抓工作落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將落實質量發展的遠期規劃同解決當前突出的質量問題結合起來,使近期要求、實施步驟更有針對性,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重點產品和重點人群,有效解決事關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的重點質量問題。各地方、各部門要聯繫本地區、本部門質量安全中的實際問題,落實本綱要及年度行動計畫確定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夯實質量基礎,保障質量安全,促進質量發展。
(四)強化檢查考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建立落實本綱要的工作責任制,對綱要的實施情況進行嚴格檢查考核,務求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確保質量發展取得實效。對綱要實施過程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國務院將適時檢查考核本綱要的貫徹實施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