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 檔案號:國發〔2017〕4號
- 發布機構:國務院
- 發布時間:2017年1月10日
規劃通知,規劃全文,內容解讀,規劃解答,解讀1,解讀2,
規劃通知
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7〕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7年1月10日
規劃全文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以新理念引領教育現代化
(一)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落實,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持續向好,教育現代化取得新進展,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進入均衡發展新階段,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提前實現《教育規劃綱要》2020年目標,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確立,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顯著提升,繼續教育持續發展,全民終身學習的態勢初步形成。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我國學生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表現良好,我國成為國際工程聯盟本科教育互認協定成員,一批高校和學科世界排名顯著提升。
教育公平取得重要進展。城鄉和區域教育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大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有所緩解,國家助學制度更加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深入實施,貧困地區學生的體質健康得到改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殘疾學生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明顯增加。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職業學校每年輸送近100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開展培訓上億人次。普通本科高校累計輸送2000多萬名專業人才。高等學校牽頭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科學研究任務和重大工程項目,產出了一大批服務國家戰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研究成果,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成效明顯。
教育發展能力顯著提升。教育投入實現歷史性突破,2012年首次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生均撥款制度逐步建立,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有較大改善,教師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教育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穩步增強。教育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管理體制、評價體制、保障體制改革全面深化,一些重點領域和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現代教育督導體系進一步完善。
總體來看,《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圓滿收官,我國教育進入提高質量、最佳化結構、促進公平的新階段。
專欄1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主要目標實現情況 | |||
指 標 | 單 位 | “十二五” 規劃目標 | 2015年 實現情況 |
學前教育 在園幼兒數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 | 萬人 % | 3700 65.0 | 4265 75.0 |
九年義務教育 在校生 鞏固率 | 萬人 % | 16100 93.0 | 14004 93.0 |
高中階段教育 在校生 其中:中等職業教育 毛入學率 | 萬人 萬人 % | 4500 2250 87.0 | 4038 1657 87.0 |
高等教育 在學總規模 在校生 其中:研究生 毛入學率 | 萬人 萬人 萬人 % | 3350 3080 170 36.0 | 3647 3452 191 40.0 |
人力資源開發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 年 % | 13.3 15.0 | 13.3 16.9 |
註:1.高等教育在校生含普通本專科、成人本專科和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
2.研究生數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數。
3.主要勞動年齡人口指20—59歲人口。
2.研究生數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數。
3.主要勞動年齡人口指20—59歲人口。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對實現教育現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務、新要求。
從國際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智慧型機器人、三維(3D)列印等現代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培養與爭奪成為焦點。優先發展教育,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已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和應對諸多複雜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從國內看,統籌推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中國製造2025”和“一帶一路”建設等戰略,迫切需要教育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加快培養各類緊缺人才。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迫切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人民民眾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生育政策調整,學齡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規模結構改變,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教育需求發生結構性變化,對高質量、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長,教育體系、結構和布局面臨深刻挑戰。無論從當前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還是從長遠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看,都需要抓住教育這一最基礎環節,推進優先發展,提高國家發展水平。
從教育領域看,當今世界教育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確保包容、公平和有質量的教育,促進全民享有終身學習機會,成為世界教育發展新目標。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能力培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個性化學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模式、形態、內容和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教育治理呈現出多方合作、廣泛參與的特點。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科學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模式與環境有待完善,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協同培養機制尚未形成,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有待加強;教育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城鄉、區域之間教育差距仍較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仍是教育體系中的突出短板,人才培養的類型、層次和學科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不夠契合;教師隊伍素質和結構不能適應提升質量與促進公平的新要求;學校辦學活力不強,促進和規範社會力量參與舉辦教育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體系亟待完善,多方參與教育治理和評價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教育對外開放的水平不夠高;教育優先發展地位需進一步鞏固。
人才成就未來,教育成就夢想。人才和人力是國家最大的資源,今天培養的人才將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主力軍,教育必須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賦予的歷史使命,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質量觀、人才觀,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工作作風,勇於實踐,善於創新,不斷實現改革新突破,邁上發展新台階。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領教育改革發展,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著力最佳化教育結構,著力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推動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三)基本原則。
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完成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和戰略任務,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優先發展。人是國家發展的核心要素。要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更加注重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加大投資於人的力度,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超前規劃,優先發展,加速人力資本積累,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奠基。
堅持立德樹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創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堅持服務導向。服務國家發展和人民民眾是對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要求。教育發展要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厚植人才優勢,培育創新動力。要不斷滿足廣大人民民眾對更高質量、更為多樣教育的需求,優先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重點、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
堅持促進公平。教育的公平性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要發展社會主義,逐步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是基礎。注重有教無類,讓全體人民、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有機會接受比較好的教育,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廣大人民民眾。突出精準扶貧,面向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力度。
堅持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要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將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基層特別是廣大學校、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新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要統籌利用國內國際教育資源,廣泛借鑑吸收國際先進經驗,進一步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解決難題、激發活力、推動發展。
堅持依法治教。法治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可靠保障。要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執教,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更加注重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和執法體制機制建設,更加注重保障廣大人民民眾受教育權利和廣大師生權益,更加注重保障人民民眾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依法推進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堅持黨的領導。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關鍵在黨,必須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掌握教育領域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著力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四)主要目標。
“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總目標是: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推動我國邁入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行列,為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全民終身學習機會進一步擴大。形成更加適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學前教育機會顯著增加,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普及化階段,繼續教育參與率明顯提升,學習型社會建設邁上新台階。
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教師素質進一步提高,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信息化實現新突破,形成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新局面,學習的便捷性和靈活性明顯增強。教育教學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學業水平和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全面提升。
教育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完成教育脫貧攻堅任務,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效果充分顯現。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困難群體、婦女兒童平等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95%,城鄉、區域、學校之間差距進一步縮小,建成覆蓋城鄉、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人民民眾高質量、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人才供給和高校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創新型、複合型、套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例顯著提高,人才培養結構更趨合理。各類人才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顯著增強。提高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在高校建成一批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基地和新型智庫,創新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湧現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促進培育新動能,推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教育體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和執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教育標準、監管、評價、督導、投入保障、教師隊伍建設等基礎性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力量舉辦教育、參與教育改革發展的制度更加完備有效。基本實現管辦評分離,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督的格局,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專欄2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十三五”主要目標 | |||
指 標 | 2015年 | 2020年 | 屬 性 |
學前教育 在園幼兒數(萬人)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 | 4265 75.0 | 4500 85.0 | 預期性 預期性 |
九年義務教育 在校生(萬人) 鞏固率(%) | 14004 93.0 | 15000 95.0 | 預期性 約束性 |
高中階段教育 在校生(萬人) 其中:中等職業教育 毛入學率(%) | 4038 1657 87.0 | 4130 1870 90.0 |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
高等教育 在學總規模(萬人) 在校生(萬人) 其中:研究生(萬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 其中:普通本專科(萬人) 毛入學率(%) | 3647 3511 250[191] 2625 40.0 | 3850 3680 290[230] 2655 50.0 |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
繼續教育 從業人員繼續教育(萬人次) | 35000 | 預期性 | |
人力資源開發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3.3 | 13.5 | 預期性 |
註:1.高等教育在校生含普通本專科、成人本專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
2.[ ]內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數。
2.[ ]內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數。
(五)主題主線。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實現“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目標,必須緊緊圍繞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這個主題,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新育人理念,創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態,提高教師素質,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必須把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的需求。統籌利用好、布局好各類教育資源,突出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向薄弱地區、薄弱學校、薄弱環節和困難人群傾斜,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覆蓋面和質量水平;最佳化人才供給結構,加快高中階段教育普及進程,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快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才;創新教育供給方式,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拓展教育新形態,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積極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創新發展,努力構建網路化、數位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改革教育治理體系,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擴大社會參與,提高教育開放水平,整體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著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努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積極開展法治教育。
(二)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
從中國小做起,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科學興趣和創新意識,加強科學方法的訓練,逐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與辯證思維的能力。
(三)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踐行知行合一,將實踐教學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豐富實踐育人有效載體,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認識。
(四)塑造學生強健體魄。
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衛生工作。
(五)提高學生文化修養。
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六)增強學生生態文明素養。
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過程,鼓勵學校開發生態文明相關課程,加強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與世情教育,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廣泛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深化節水、節電、節糧教育,引導學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知識和能力,踐行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領社會綠色風尚。
(七)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
將國防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國防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豐富學校國家安全教育和國防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探索開展中國小國防教育綜合社會實踐和示範校創建活動試點,繼續推動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建設,充分發揮軍營開放日、軍事夏令營等平台作用,提高國防教育效果。加強高等學校軍事理論教學,加強高等學校和高中階段學校學生軍事技能訓練,拓展學生軍訓綜合育人功能,提升青少年國防意識和軍事素養。
三、改革創新驅動教育發展
(一)著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推進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
推行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模式。
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推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
(二)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加大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力度。
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突出“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
完善中國小入學制度。
(三)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和各類學校管理制度建設。
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
(四)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建設與改革並重,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槓桿,統籌高校整體建設和學科建設,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支持擁有多個國內領先、國際前沿高水平學科的大學,全面建設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或前列;支持擁有若干國內前列、在國際同類院校中居於優勢地位的高水平學科的大學,通過學科建設帶動學校進入世界同類大學前列;支持擁有某一高水平學科的大學,通過建設進入該學科的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支持省級政府根據國家建設布局,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基礎條件,自主推動區域內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大學和優勢學科,積極探索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等學校的一流建設之路。
創新建設機制,鼓勵公平競爭,強化目標管理,增強建設實效。
(五)強化高校創新體系建設。
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
深化高校科研體制改革。
深化全方位協同創新。
完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六)促進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
鼓勵社會力量進入教育領域。
(七)積極發展“網際網路+教育”。
加快完善制度環境。
進一步改善基礎條件。加快推進“寬頻網路校校通”,完善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加強“無線校園”建設,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寬頻網路全覆蓋和網路教學環境的普及,具備條件的城鎮學校實現無線網路全覆蓋,鼓勵具備條件的學校配置師生用教學終端。。
全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四、協調推進教育結構調整
(一)推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
最佳化教育資源區域布局。
支持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
(二)最佳化城鄉基礎教育布局。
統籌規劃城鄉教育發展。
加強農村學校布局規劃。
(三)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完善職業學校布局結構。
提升職業學校基礎能力。
強化大國工匠後備人才培養。
(四)調整高等教育結構。
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合理布局。
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套用型轉變。
提高套用型、技術技能型和複合型人才培養比重。
(五)大力發展繼續教育。
加快構建終身教育制度。
加強繼續教育平台建設。
統籌擴大繼續教育服務。
(六)加快培養現代產業急需人才。
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
大力培養現代農業人才。
加快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人才。
加強現代服務業和社會管理服務人才培養。
五、協同營造良好育人生態
(一)最佳化校園育人環境。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創建平安校園。開展教育系統穩定風險評估和監測。
(二)改善社會育人環境。
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全面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
最佳化語言文字環境。
(三)構建教育誠信環境。
著力加強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引導學生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
(四)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對科學育人的導向作用,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
推進基礎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
構建科學的職業教育評價制度。
改進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
(五)建設綠色校園。
加強節約型校園建設。
建設美麗校園。
六、統籌推動教育開放
(一)最佳化教育對外開放布局。
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分類推進教育國際合作交流。
打造區域教育對外開放特色。
(二)提升教育開放層次和水平。
提高留學教育質量。
深化中外學校間交流與合作。
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
(三)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深化多邊教育合作。
深度參與國際教育規則制定。
開展教育國際援助。
(四)統籌推進中外人文交流。
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機制。
辦好孔子學院。
(五)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台灣地區教育合作交流。
完善內地和港澳教育合作與交流機制。
打造大陸和台灣地區教育合作交流平台。
七、全面提升教育發展共享水平
(一)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全面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加大職業教育脫貧力度。
強化教育對口支援。
(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推動縣域內均衡發展。
縮小區域差距。
鞏固提高普及水平。
(三)加快發展學前教育。
繼續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基本解決“入園難”問題。
提高幼稚園保育教育質量。
(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
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
(五)加快發展民族教育。
加快提高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
科學穩妥推行雙語教育。
辦好內地民族班。
(六)保障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
辦好特殊教育。
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做好隨遷子女教育工作。
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
(七)大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畫。
八、著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落實大中國小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
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
完善師德師風考評監督機制。
(二)提升教師能力素質。
推進教師教育綜合改革。
完善教師校長培訓體系。
培養造就教學名師。
(三)吸引一流人才從教。
吸引優秀畢業生從教。
大力引進行業企業一流人才。
建設高校一流人才隊伍。
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學校領導人員隊伍。
(四)最佳化教師資源配置。
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加快補充緊缺教師。
(五)完善教師管理制度。
嚴格教師職業準入。
完善教師職稱制度。
改進教師考核評價制度。
九、加快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
(一)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最佳化政府服務。
健全民主決策機制。
(二)構建有效監管體系。
加強教育標準工作。
完善教育質量監測制度。
進一步完善教育督導制度。
強化社會監督評價。
健全教育管理監測體系。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大力推進依法治校。
(四)完善教育投入機制。
優先保障教育投入。
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
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成本分擔機制
加強經費使用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
十、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
(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
(二)加強教育系統思想政治建設。
(三)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
(四)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
十一、組織實施
(一)落實責任分工。
建立規劃實施責任制。對改革和發展的重點任務,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強化與年度計畫和各級教育規劃的有效銜接,科學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資源,精心組織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將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政策、舉措落到實處。
(二)協同實施規劃。
加強相關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建立各有關部門共同研究解決教育發展問題的機制。
(三)鼓勵探索創新。
推動基層創新實施規劃。
(四)加強督促檢查。
加強督查監測。
加強社會監督。
內容解讀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確定了“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戰略任務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和指導性檔案。
《規劃》強調,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領教育改革發展,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主題,以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全民終身學習機會進一步擴大,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教育體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才供給和高校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教育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民。
《規劃》從提高質量、促進公平、最佳化結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戰略任務。在提高教育質量方面,提出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培養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育人方式,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著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最佳化教師資源配置,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機制,改善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完善教育質量標準、評價體系和質量監測制度,構築質量保障體系。
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規劃提出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計畫,加大職業教育脫貧力度,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機會。以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為重點,補齊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短板,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現象,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95%,繼續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保障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少年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留守兒童等群體平等受教育權利。
在最佳化教育結構方面,規劃提出要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結構,統籌規劃學校布局,推進區域、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發展,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套用型轉變。創新建設機制,鼓勵公平競爭,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學習制度。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加快培養現代產業急需人才。
《規劃》還強調要促進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以多種方式進入教育領域,提供多樣化教育產品和服務。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推動“網際網路+教育”新業態發展。統籌推動教育開放,強化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完善中外人文教育機制,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規劃解答
解讀1
增實力、惠民生,向教育現代化邁進
問:“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發展改革要實現哪些目標?
答: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推動我國邁入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行列,為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明確了全民終身學習機會進一步擴大、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教育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人才供給和高校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教育體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等五個方面的主要目標。
具體來說,規劃提出了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城鄉、區域、學校之間差距進一步縮小,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區、市)比例達到95%,建成覆蓋城鄉、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完成教育脫貧攻堅任務,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普及化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0%等目標。
保基本、補短板,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
問: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十三五”期間將如何促進教育公平?
答:一是保基本。規劃提出要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覆蓋面和質量水平,“十三五”時期將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重點是要推動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擴大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畫,擴大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範圍,實現“兩免一補”城鄉全覆蓋,讓老百姓享受更加均衡和優質的義務教育。
二是補短板。新增教育資源重點向中西部、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和邊疆地區傾斜,加快提高這些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要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素質,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針對高中階段教育尚未普及、學前教育入學率偏低的問題,實施學前三年行動計畫,健全學前教育投入機制,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提高入園機會和保教保育質量;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畫,重點提升中西部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水平。
三是精準幫扶。規劃提出保障經濟困難群體平等受教育權利。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讓貧困家庭子女通過教育擺脫貧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面向殘疾少年兒童,辦好特殊教育,通過隨班就讀、在特教學校就讀、送教上門等方式,為殘疾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做好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教育工作,進一步完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就學和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健全服務體系,實行更加人性化、精細化的服務政策。
提質量、調結構,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問:教育改革如何提升教育質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的需求?
答:規劃提出,把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核心,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關鍵,創新育人方式作為突破口,把構築質量保障體系作為基本保障,把教育信息化作為重要手段,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當前,教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能很好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教育需求,集中反映在教育結構問題上。為此,規劃明確提出了三項任務:
一是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結構。推進區域、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發展水平,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新增高等教育資源向新的城鎮化地區、產業集聚區、邊境城市延伸。統籌城鄉中國小校、幼稚園布局和建設規模,消除城鎮“大班額”。
二是最佳化教育體系結構。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著力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大力培養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加強大國工匠後備人才的培養。針對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的短板,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學習制度,創造終身學習、多渠道成才的環境。
三是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針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新增計畫主要用於創新型、複合型、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擴大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專業設定自主權,最佳化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結構,加快培養現代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急需人才。
解讀2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教育“十三五”規劃編制的背景是什麼?
“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決勝階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智慧型機器人、三維(3D)列印等現代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人才培養與爭奪成為焦點。優先發展教育,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已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和應對諸多複雜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世界各國都紛紛制定教育發展戰略,通過教育改革發展謀劃未來、搶占先機。
從國內看,黨中央確立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確立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節點,需要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落實“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行動計畫、“大數據”戰略,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推進城鎮化,“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和人口老齡化加快,都對教育供給、布局和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從教育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戰線的努力奮鬥下,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突出表現在: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深化,教育投入實現歷史性突破,基礎能力顯著提升,教育公平取得重要進展,質量穩步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已經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要看到當今世界教育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確保包容、公平和有質量的教育,促進全民享有終身學習機會,成為世界教育發展新目標。教育模式、形態、內容和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而我國教育在質量、公平、結構、體制機制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尚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
面對國際競爭、服務國家發展需求、順應世界教育發展潮流,編制好教育“十三五”規劃,破解教育改革發展的問題,加快推動教育現代化,意義重大。
二、請簡要介紹一下規劃編制的主要特點?
規劃是“十三五”時期指導全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檔案。按照國務院總體工作部署,規劃編制工作於2014年9月正式啟動,歷時兩年多,動員了多方力量,匯集了各方智慧。這個規劃的編制工作有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開門編制規劃。規劃編制注重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規劃編制過程中,在教育部官方網站開設專欄,廣泛徵求社會公眾的意見。通過不同形式聽取了各地、各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行業企業、不同領域專家學者,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意見建議,進行了認真研究和吸收採納。
二是科學編制規劃。規劃編制過程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實地調研。對規劃的主要目標、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項目進行了反覆研究論證。委託高校、科研機構,對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分領域、多維度專題研究,還特別委託有關研究機構編制了規劃學術版。
三是規範編制規劃。規劃編制始終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決策的原則,嚴格遵循規劃編制的程式和要求,履行了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決定等必經程式。
編制過程中,還注意把握了四個原則:
一是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既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和國家重大戰略目標要求,科學設定教育發展目標任務,又牢牢扭住教育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明顯短板,明確破解難題的政策措施。
二是繼承延續和改革創新相協調。既做好與《教育規劃綱要》的銜接,持續推進《教育規劃綱要》既定目標任務的落實,又根據國家發展新形勢、新部署和教育改革發展新情況、新任務,研究提出新的思路、目標和舉措。
三是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既堅持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特色道路和成功經驗,又面向世界,順應世界潮流,廣泛借鑑吸收國際先進經驗,注重統籌利用國際國內教育資源,從提升我國教育與人才全球競爭力的全局規劃教育改革發展。
四是方向性和操作性相結合。既強調規劃的方向性和前瞻性,對於尚在探索中的問題和領域,明確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又突出規劃“實”的內容和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計畫等既可操作又能帶動全局的工作抓手。
三、如何理解“十三五”期間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
規劃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教育改革發展總目標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推動我國邁入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行列,為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的總體目標,明確了全民終身學習機會進一步擴大、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教育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人才供給和高校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教育體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等五個方面的主要目標。規劃目標主要是從三個維度考慮確定的:
一是人民民眾的需求與期待。教育關係千家萬戶、子孫後代,事關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從保障人民民眾平等受教育權利出發,提出了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城鄉、區域、學校之間差距進一步縮小,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區、市)比例達到95%,建成覆蓋城鄉、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完成教育脫貧攻堅任務,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困難群體平等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等具體目標。從人民民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出發,明確了教師素質進一步提高,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教學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學生學業水平和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全面提升,人民民眾高質量、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更好滿足的目標。從滿足人民民眾終身學習的需求出發,提出了學前教育機會顯著增加,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普及化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0%等目標,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教育獲得感。這些目標順應了人民民眾的期待,也符合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二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十三五”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教育為社會培養輸送各類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同時要求教育在創新發展上有更大的作為。針對這些要求,在人才培養方面,規劃提出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創新型、複合型、套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例顯著提高,人才培養結構更趨合理;各類人才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顯著增強的目標。同時,針對我國勞動者素質較低的現狀,還提出了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5年,繼續教育參與率明顯提升,從業人員繼續教育達3.5億人次,學習型社會建設邁上新台階等具體目標。在提升高校創新服務能力方面,提出了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在高校建成一批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基地和新型智庫,湧現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的目標。
三是國家現代化和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長遠需要。規劃既立足“十三五”,又瞄準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需要,提出了體系制度建設和教育信息化的目標,著眼於築牢教育現代化發展基礎,為未來國家的現代化奠基。在教育體系方面,規劃提出了要形成更加適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的目標。在教育制度方面,提出了教育的基礎性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的目標。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明確了形成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新局面,學習的便捷性和靈活性明顯增強的目標。
四、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全社會高度關注,“十三五”期間都有哪些促進教育公平的措施?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育公平。規劃以問題為導向,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的理念,堅持促進教育公平的原則,從三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
一是保基本。規劃提出要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覆蓋面和質量水平,“十三五”時期將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重點是要推動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擴大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畫,擴大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範圍,實現“兩免一補”城鄉全覆蓋,讓老百姓享受更加均衡和優質的義務教育。
二是補短板。首先,要補齊區域不平衡的短板。新增教育資源重點向中西部、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和邊疆地區傾斜,加快提高這些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其次,要補齊農村地區教育短板。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素質,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第三,要補齊教育體系的短板。針對高中階段教育尚未普及、學前教育入學率偏低的問題,實施學前三年行動計畫,健全學前教育投入機制,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提高入園機會和保教保育質量;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畫,重點提升中西部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水平。
三是精準幫扶。規劃提出保障經濟困難群體平等受教育權利。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讓貧困家庭子女通過教育擺脫貧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面向殘疾少年兒童,辦好特殊教育,通過隨班就讀、在特教學校就讀、送教上門等方式,為殘疾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做好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教育工作,進一步完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就學和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健全服務體系,實行更加人性化、精細化的服務政策。
同時,規劃還提出繼續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保障招生考試公平公正。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畫、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畫,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
五、規劃將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作為“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主題,在提高質量方面都有哪些具體舉措?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規劃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將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作為主題,引領“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主要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具體舉措:
一是把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核心。規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著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塑造學生強健體魄,提高文化修養、生態文明素養和綜合國防素質,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關鍵。提出注重師德師風建設,嚴把教師入口關,吸引優秀人才從教,改進教師教育和培訓,提高教師能力素質,完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激勵教師潛心教學、終身從教。
三是把創新育人方式作為突破口。提出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最佳化育人環境,推進產教融合、科教結合、協同育人等一系列重要任務。
四是把構築質量保障體系作為基本保障。完善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標準,健全國家教育標準體系。改進和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和質量監測制度,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對科學育人的導向作用。
五是把教育信息化作為重要手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讓優質資源惠及更多學習者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學生。
同時,規劃還著眼於青少年健康成長,提出了建設綠色校園、平安校園,最佳化校園育人環境,以及改善社會育人環境等任務,努力營造良好育人生態。
六、規劃將推進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十三五”期間如何推進教育的結構性改革?
當前,教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能很好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教育需求,集中反應在教育結構問題上。規劃秉持協調發展的理念,堅持服務導向,將推進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從服務國家城鎮化發展和戰略產業發展的需求出發,明確提出了三項重要任務:
一是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結構。推進區域、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發展水平,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新增高等教育資源向新的城鎮化地區、產業集聚區、邊境城市延伸。統籌城鄉中國小校、幼稚園布局和建設規模,消除城鎮“大班額”。
二是最佳化教育體系結構。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著力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大力培養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加強大國工匠後備人才的培養。針對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的短板,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學習制度,創造終身學習、多渠道成才的環境。
三是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針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新增計畫主要用於創新型、複合型、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擴大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專業設定自主權,最佳化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結構,加快培養現代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急需人才。
七、如何確保“十三五”教育改革發展目標任務的完成?
一是靠堅持黨的領導。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關鍵在黨。規劃設專章,提出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掌握教育領域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要求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加強教育系統思想政治建設、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為規劃實施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二是靠堅持改革創新。規劃要求不斷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和各類學校管理制度建設,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充分調動基層師生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統籌利用國內國際教育資源,借鑑吸收先進經驗,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促進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推動“網際網路+教育”新業態發展,鼓勵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提供更加優質、泛在、個性化的教育服務,不斷拓展教育發展新空間。
三是靠改進教育治理。規劃堅持依法治教,推進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佳化政府服務,健全民主決策機制;構建有效監管體系,加強教育督導,強化社會監督評價;全面推進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為教育發展創造良好法治環境。
四是靠狠抓落實。中央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規劃明確提出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為規劃目標實現奠定堅實基礎。規劃要求各地各部門做好銜接落實,制定好規劃實施的路線圖、時間表,組織實施好規劃提出的重大工程項目,並將加強督促檢查,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定期開展跟蹤監測和評估,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教育是全民族的事業,必須依靠全社會共同努力。希望社會各界多關注教育、多支持教育,也希望社會各界特別是新聞媒體界加強對教育改革發展的宣傳、引導和監督,共同努力,把教育改革好、發展好,服務國家,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