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調查

《國內調查》是杜亞泉所著作品,出自於《杜亞泉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國內調查
  • 作者:杜亞泉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杜亞泉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出處,

作者簡介

杜亞泉(1873—1933),浙江紹興人,原名煒孫,字秋帆,號亞泉,筆名傖父、高勞。早年肄業於浙江崇文書院。曾任紹興中西學堂教習,創辦亞泉學館,出版《亞泉雜誌》等。1904年入商務印書館任編譯所理化數學部主任。1909年起任《東方雜誌》編輯,繼而掌其筆政,前後凡十一年。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中西調和,於1920年迫於情勢辭去《東方雜誌》主編職務。1933年病逝。論著多散見於當時報刊,單行本有《人生哲學》、《博史》等。

作品原文

外人之僑寓吾國者,對於吾國之地理、物產、政治、實業以及社會之風俗、人情,無不留心考察,造成圖表,著為論說,以報告其政府,餉遺其國人。吾友某君,曾見一外人測繪其傳教地與圖一幅,道路河渠,山林村市朗若列眉,精確詳明,遠勝於省立與圖局所刊布者,雲系積數載之精力所成,將寄回其本國政府,以供考覽。吾友向其借摹副本,不許也。又吾邑中校,曾延某外人為教習,到校未一月,即央余為其介紹參觀某項物產之製造廠。余辭之,後聞其輾轉設法,卒至廠中考察一過。
甚矣!外人之熱心於偵人家國事也。日本在中國設立調查會,已十餘年,由日人之僑寓各地者,分任考察,刊行雜誌傳布國中。不特吾國現時之行政,現有之商業,以及工礦各業之現狀,隨時記述,細大不捐,即法制之因仍,政治之沿革,與夫社會事業已往之歷史,風俗習尚遞嬗之經途,亦皆博考詳搜,揭之簡冊。以故彼都人士,對於吾國之內容,洞若觀火,國際上之交涉,既緣此而常占優勢。下之如商業之投機,物品之製造,亦以知吾虛實,諳吾嗜好之故,莫不應付鹹宜,於是吾國人亦有唱道國外調查,以蘄知己知彼,隱為抵制者。意謂吾國近年僑寓東鄰者十數萬人,南洋一帶且數百萬,而遊歷歐美之人數,亦次第增多,果能組織一調查機關,各就居留地之見聞,以暨探訪所得,詳晰報告,匯集成書,散布全國,雖不能於政治外交上發生效力,然足以增進吾人世界之智識,國家之觀念。且於技術上之改良,輸出品之仿造,影響亦復不淺。是說也,吾極贊成,惟尚有待商榷者,則吾以為調查之事,當先從國內著手,然後可以推及國外也。吾國幅員遼闊,交通梗阻,故雖同在一國範圍之內,而聲氣閡隔,微獨吳越關隴,漠北滇南,馬牛其風,兩不相及,即距離數百里之地,其民情物產,亦皆茫無所知,又微獨珍奇之品,希見之物,未悉其來源,即日常衣食之所需,亦間有不明其產地者。而典章之損益,政教之遷流,更無論已。緣是他人均有其本國之年鑑,而我獨無。即有類是之撰述,亦不免取材外借,失之疏漏,夫以素無統計智識及調查經驗之國人,對於本國內情,尚多隔膜,驟令研求國外之事物,在考察者既無所據以為取捨之標準,而國人之閱其報告者,亦無可比較,以為觀摩攻錯之資。故必先從國內入手,以養成智識與經驗,庶考察之際,易於提挈綱領,辨別緩急。且既悉內國之實況,則可擇其與吾關係較切者,特別注意。例如實業一項,苟已查知吾國富有某種原料,則遇他國使用此料之工業,探考必求其詳。又如行銷外洋以及外洋輸入之各種物品,苟已灼知銷運盛衰之實數,即可專求其所以衰盛之原因。其無甚關係之事業,則不妨從略。庶調查一事,即得一事之實用,而精力不至虛耗焉。雖然,國內調查,亦非易易。地大物博,難得真相,一也。人才經濟,兩皆缺乏,二也。前清末葉,曾勵行此項政策矣,當時除各省均設統計專局外,並令各機關分任其事,頒發表式,不下數百種,名目繁冗,條款紛歧,即極瑣屑之事物,亦責令填列數目,而且剋期課效,凡他國經百十年而始獲有之成績,吾國乃欲於短時日間蘄得之,於是任事者不得不虛構意造,以圖塞責。故清季之統計,徒糜巨款,絕鮮良效,今欲矯除此弊,不可不改變方法。調查事項,不宜百端並舉,應擇其最關緊要者,先事考察,然後遞及其餘。調查方針,宜注重於實情,有疑寧闕,毋意造以淆觀聽。其機關之組織,可仿日人中國調查會之成例,設一總會於京師或上海,而於各地設立分會,但訂簡易之條例,不設繁重之表格,令各地之任調查者,就所聞見,隨事報告,如有必需之事件,特別之事項,則由總會指令調查,且由總會定期刊布報告書,俾國人隨時可以購閱,不必俟調查完竣,始行公布。如是則手續較為省便,調查員既易於盡職,且任其疏闕,則其所報告,亦較足徵信。況又定期公布,則虛構之弊,自可少免。
即有舛誤,他人亦可據以糾正。十數年之後,國中緊要之事項,必能次第查明。雖非完全之統計書,而其實用,較之但尚形式,多列表格者,當必遠勝,此余個人對於國內調查之私見也。又余曩者鑒於吾國地方情愫之暌隔,雖同在一邑之中,而彼此漠視,幾如秦越。往往有此鄉之物產,彼鄉不明其製造之法;彼鄉之農作,此鄉不詳其培養之方者。嘗私擬一計畫,以謂地方自治普及後,應由各縣之自治機關,調查境內各鄉之情形,徵集各鄉人民之報告,無論天然物產,人造工藝,以及教育衛生諸事,與夫特別之風土人情,苟有足資仿行或研究者,均一一搜羅,刊布報告,通行各鄉,年出一期或數期不等,俾各鄉得以互通聲氣,交換智識。繼則由各縣聯合公設一省立之機關,就各鄉之報告,擇其足資他縣仿行或研究者,選錄刊布,通行一省。再次復由各省公設一全國之機關,就各省之報告,擇其足資他省仿行或研究者,選錄刊布,通行全國。其初不過使一縣之中,溝通聲氣,交換智識,然層遞而上,效用可及於全國,果能推行,亦足為國內調查之臂助也,因並述之。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杜亞泉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