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

“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問卷由《小康》雜誌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設計,調查由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執行。本次調查顯示:軍人、農民、教師、學生和記者是本年度公眾心中最誠信的五個群體。北京人、山東人和香港人是中國誠信形象最好的地方人。而德國人是中國人心中誠信形象最好的外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
  • 屬性:商業調查
  • 意義:對誠信形象的調查
  • 結果:學生是誠信群體之一
中國誠信指數全民調查,因為唐駿,誠信成了7月的關鍵字。,受環境逼迫去“破窗”,中國人心中的誠信形象,誠信印象·地域榜,誠信印象·行業榜,誠信印象·職業榜,

中國誠信指數全民調查

小康誠信指數調查,北京人排名第一。

因為唐駿,誠信成了7月的關鍵字。

2010年7月14日,唐駿在一封公司內部郵件中稱,一個小小的學歷問題居然成了大新聞,要么是我太出名,要么就是中國實在沒新聞。
很顯然,唐駿沒有領會國人對他不依不饒的真正原因——一個青年偶像的倒掉事小,潛移默化地降低社會的誠信底線事大。
有理由相信,“學歷門”加劇了國人的誠信恐慌。截止到7月20日,《小康》雜誌在“新浪調查”上的數據顯示,超過五成半的受訪者表示“經常會陷入到對周圍不信任的誠信恐慌中”。馬未都在部落格中寫下:今天,我們幾乎生活在一個被瞎話包圍的社會。有人用趙本山的語氣調侃道:全力打造忽悠型社會。
在“學歷門”中,唐駿成了一個符號,隱喻著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盛行——除了成功,別無信仰。而那些不斷追問、討論和反思這件事的人,大抵是出於這樣一種考慮——這個已然脆弱的社會誠信環境已不能再去污染了。
2010年7月,《小康》雜誌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展開了覆蓋中國東、中、西部的社會誠信評價調查。本次調查涵蓋的東部地區為北京、上海、廣東;中部地區為河南、湖北、安徽;西部地區為四川、甘肅、貴州。東、中、西部的樣本分布為:36%、32%、32%。
《小康》主要是從人際信用、企業信用和政府公信力等三個方面來測評中國信用小康狀況。綜合調查結果,以及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調查數據,得出2009~2010年度中國信用小康指數為61.7分,比上年度提高0.6分。從發展趨勢上看,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近年不會有多大改觀。
調查顯示,總體來看,對當前中國社會整體的誠信環境感到“不滿意”的人居多,比例近四成,比感到“滿意”的多8個百分點。
就人際信用而言,近半數受訪者都感到“迫於種種原因,在一些事上做不到誠實守信”。而“利益驅動”和“整體環境就這那么差,誠實守信會吃虧,不講誠信反倒占便宜”,被認為是個人缺乏誠信的兩大主因。
對人際信任範圍的調查發現,身邊有4~6位可信任的人在受訪者中占多數。那些被受訪者信任的人,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同學,以及親戚。很遺憾,戀人沒有躋身此列,同事也距離較遠。
在企業信用方面,本次調查評選出了中國公眾心中誠信形象最差的五大行業,中介服務業高居榜首,其次是電視購物、保健品、廣告和房地產業。
對於政府公信力而言,調查發現,“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及“一些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責任意識淡漠,失職瀆職,導致一些地方食品、藥品和環保等安全事故發生”,被認為是銷蝕政府公信力的三大主因。
此外,本次調查還評選出了誠信印象·職業榜,軍人、農民、教師、學生和記者,成為本年度公眾心中最誠信的五個群體。在誠信印象·地域榜中,北京人、山東人和香港人,被選為中國誠信形象最好的地方人。在誠信印象·國際榜上,德國人成為在中國人心中誠信形象最好的外國人。

受環境逼迫去“破窗”

就在唐駿的“底細”被仔細盤查之際,汪暉和朱學勤這兩位重量級學者也陷入“抄襲門”的漩渦沒有太平日子。兩人被指“抄襲”的都是早年的博士論文,前者完成於1988年,後者寫於1992年。
“不管他們到底抄沒抄,我覺得這種‘盤查’對於學術界來講,是一件好事。”大學教師張健(化名)說,“凡是抄的人,得掂量掂量。”
“可現在的學術環境,我感覺是逼良為娼。”張健說。
2007年,張健博士畢業後進入某省重點大學教書。他的職業規劃的第一步是三年評副高。按照學校的要求,至少要有4篇CSSCI核心期刊的文章、一個省級課題、一本書。
第一年,不了解學術環境的他完全在黑暗中摸索,到處碰壁。他給某核心期刊投稿,不敢一稿多投,只投一家。反覆催促之下,該刊回覆說,我們一年收到6000多篇稿,退稿率97%。
“絕望了。”他說。
後來他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碰到了一個核心期刊的主編,問起如何採納稿件,主編無奈地說,關係稿都發不過來。
“欲哭無淚了。”他說。
“現在高校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是全面的。”張健總結道,“既要求你有科研能力,能出成果,還要求你能找到門路發表。”
汲取教訓後,張健一方面找關係,一方面開始一稿多投。“一篇論文複製20多份。這樣反倒試出來有幾家刊物還是比較正規的,不認識也能發稿。”
找關係這條路,張健卻走得不順。他有一篇得意之作,想發在一本重量級刊物上,“在我們學校,只要能發一篇文章在這本刊物上,副高就沒有問題了。”他從兩年前開始籌劃此事,一開始找到一個交際甚廣的師兄,該兄據稱認識該刊編委的學生,請客吃飯車馬費累計要去了一萬多,一年多也沒訊息。後來張健又通過該兄聯繫上了一個某地宣傳部部長,據說與該刊編委有過交往,可以接洽此事,打點又花了近一萬。“這回應該可以了,不過我想讓他9月份以後發,評正高的時候用,評副高的文章現在已經夠了。”
在張健看來,在學術界,沒有關係,舉步維艱,“申請課題更亂”。他的一位同事申請下來一個5萬塊的課題,經過層層截流,到手裡只剩3萬塊,而他在申請課題的過程中,走關係就花掉了2萬塊。“最後其實只有1萬。你說,他能拿出什麼質量的成果來?”
大課題申請不下來,張健就申請了一個2000塊錢的省級課題。“這點錢能幹什麼?就是糊弄,上邊也糊弄,我也糊弄。”
三年歷練,張健感覺眼前出現了曙光,“功力也達到了,也知道門路了。”9月份評副高已沒有懸念。但是對於自己的學生,他還是感到稍有愧意,“大多數精力都花在搞學術、發論文上了,講課效果不好。”
在西方政治學中,有一個理論叫“破窗理論”:當一個人打壞一扇窗戶以後,如果窗戶得不到及時的修理,打壞窗戶的人也得不到及時的懲罰,那么就會有更多的人去打壞更多的窗戶。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
誠信問題也一樣。表面上是個人誠信問題,實質上是社會環境、制度環境出現了“破窗”。正如本次調查所反映的,七成以上受訪者都將個人缺乏誠信歸咎於“整體環境就那么差,誠實守信會吃虧,不講誠信反倒占便宜”。
因此有人提出,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一連串學歷與學術的事件,也可以變成一次確立更嚴格的學術規範制度、完善學術不端行為懲戒體系的契機。對於影響深遠的“小過錯”,“小題大做”去處理,正是及時修好“第一扇破窗”的明智之舉。
寧願相信感覺也不信任統計部門的數據
2010年2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9年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1.5%。有網友弱弱地問:是不是把“每日”給忘掉了?
近年來,關於房價的漲幅、GDP、平均工資、失業率和就業率,屢屢被質疑。本次調查顯示,對於各種反映社會生活相關情況的訊息來源,信任率排在第一位的是“學術研究機構公布的數據”,比例達30.1%,其次竟然是“自己的感覺”,達27.5%;然後是“國外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公布的數據”,占22.9%;最後才是“中國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比例為17.1%。
公眾寧願相信自己的感覺也不願相信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這表明中國統計部門已經深陷在一個統計數字的信任危機之中。在一個“被××”的語境下,損失最大的其實是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獲取社會公眾信任、擁護和支持的能力,它在實質上體現了政府的治理能力。2009~2010年度中國政府公信力指數為63.0分,比上年度上升0.8分。
本次調查顯示,“不同部門公布的同一指標數據打架”、“數據本身就是假的”和“統計方法不科學”,被認為是統計數據不可信的三大理由。
“真實性”是對統計數據的基本要求。在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的辦公室,“真實可信”四個字被高高掛起。這是溫家寶總理對統計系統的題詞。此前,朱鎔基也曾題過四個字“不出假數”。然而數據的真實性還是難以保證。2009年8月,馬建堂在接受鳳凰衛視吳小莉專訪時,針對地方虛報GDP的問題,無奈地表示,“GDP被附加了太多的東西。”
統計方法的缺陷,一度讓國家統計局陷入“工資被增長”的尷尬。不過在2010年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9年職業工資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2009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統計口徑發生了人們所期望的變化,私營企業被納入了統計範圍,平均工資被細化為“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和“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

中國人心中的誠信形象

在對29類不同群體的誠信形象調查中,軍人、農民、教師、學生和記者,被選為本年度公眾心中最誠信的五個群體。
軍人和農民,在歷屆(2006~2009年)《小康》誠信人群調查中,始終占據著榜單靠前的位置。可見這兩個群體在中國公眾心中的誠信形象是十分牢固的。
記者首次躋身前五。
值得注意的還有中、西醫的差距,中醫排在第十位,西醫列第十九。
房地產中介服務人員、推銷員、房地產老闆、廣告人和足球運動員,被選為誠信最差的五個群體。其中兩個與房地產有關,很顯然,公眾是在表達對高房價的不滿。
在誠信印象·地域榜的評選中,北京人、山東人、香港人、上海人和黑龍江人,成為公眾心中誠信形象最好的地方人前五名。澳門人居第八,台灣人和廣東人並列第十六。
在G20中,德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法國人和美國人,被選為中國人心中誠信形象最好的外國人前五位。
其中德國人獲得了47.7%的支持率,超過位列第二的英國人17.8個百分點,可謂遙遙領先。
姚力在德國留學三年,對德國的印象很好,尤其是學風,“務實、沉靜,沒有急功近利之氣。”
2007年,姚力從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畢業後,到德國做博士後研究。2008年,他經歷了一件令他感到佩服的事。
當時他在卡爾斯魯厄(Karlsruhe)大學做研究,寫了一篇文章,原本想發在一本影響力較大的刊物上——該刊要求文章篇幅不能過長,可是姚力的導師、一個德國老太太,卻一再要求他加數據,結果文章太長就只好投到一本影響力降一個檔次的刊物上。
“如果在國內,我感覺沒有一個老闆會這么做。”姚力說。
“她說,不加數據可以投,也能發,但她認為一篇文章應該給讀者帶來更多的信息,不是只看影響因子。”姚力說,“她的這句話,是我那一年做科研最大的收穫。”
G20除中國外有五個亞洲國家,在誠信印象·國際榜中,進入前十的只有日本人,位列第八。這五個亞洲國家在榜單中的名次由高至低依次為:日本人、韓國人、沙特人、印度人、印尼人。

誠信印象·地域榜

地方人的誠信形象排名
北京人 43%
山東人 29.9%
香港人 27。1%
上海人 22.1%
黑龍江人 16.6%
遼寧人 15.4%
天津人 14.3%
澳門人 13.9%
內蒙古人 13.3%
浙江人 13.2%

誠信印象·行業榜

十大誠信形象不佳行業
NO.1 中介服務業 59.2%
NO.2 電視購物 52.9%
NO.3 保健品 51.9%
NO.4 廣告 40.5%
NO.5 房地產 37.2%
NO.6 醫藥 36%
NO.7 美容 21.7%
NO.8 保險 21.1%
NO.9 網上購物 16%
NO.10 食品 14%

誠信印象·職業榜

十大誠信職業群體
NO.1 軍人 56.4%
NO.2 農民 42%
NO.3 教師 36%
NO.4 學生 35.5%
NO.5 記者 23.9%
NO.6 心理諮詢師 21.9%
NO.7 法官 21.8%
NO.8 律師 19%
NO.9 警察 18.4%
NO.10 中醫 16.5%
“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問卷由《小康》雜誌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設計,調查由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執行。
本次調查採用基於實名制的NetTouch網路調查系統和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系統相結合的方法,從全國選取9個省市進行調查,依東部、中部、西部進行分類,本次調查涵蓋的東部地區為北京、上海、廣東;中部地區為:河南、湖北、安徽;西部地區為四川、甘肅、貴州,對每個城市的實名固定樣本組進行隨機問捲髮布。
調查執行時間為2010年7月,最終回收有效問卷量為1504份。採用統計學誤差估計公式進行估算,本次調查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上,可將估計誤差控制在2.8%。調查同時在“新浪調查”推出,數據用於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