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義為利,拼音是guó yǐ yì wéi lì,是一個文化術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以義為利
- 拼音:guó yǐ yì wéi lì
- 類型:文化術語
- 性質:詞語
國以義為利,拼音是guó yǐ yì wéi lì,是一個文化術語。
國以義為利,拼音是guó yǐ yì wéi lì,是一個文化術語。解釋國家以道義為根本利益。“義利之辨”是中國思想史上歷久常新的議題,“以義為利”則是先哲確立的基本理念。小到一身,大到一國,無利不存,但古人注重利與義的...
以義為利,成語,指把道義作為利益。詞語解釋 把道義作為利益。詞語出處 《大學》:“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示例 《清史稿·祁俊藻傳》:“仁者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故以財發身,不仁者則以身發財,菑害並至矣...
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篇》)承認利與義都是人所應有的。這與孔子、孟子、荀子的觀點並無不同。宋儒強調義利之別,嚴格劃分義利之界限。程顥說:“出義則...
”①正確義利觀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國將始終堅持公道正義、互利共贏的理念,在國際交往中做到見利思義,必要時舍利取義。同時,正確義利觀還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孔子以義、利來區分君子與小人,造成後世君子不言利的思想誤區。孟子講“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引發出《大學》中“以義為利”的觀點。後來董仲舒提出“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道家倡“無為”、“寡慾” , 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早期法家兼重仁義,管仲認為“倉廩實則知禮節”,並以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至商鞅,一反儒家義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義之本也。”韓非則強調政治強制與強烈的...
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但是,他那一句“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卻遭到後來許多人質疑、指責、抨擊。我這裡要辯明董仲舒這句話在當時他並沒有說錯,應該具體情況具體...
孔子首先提出義與利的分別,並把追求義還是追求利作為劃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認為一個真誠的君子應以義為原則,依照禮的要求去實行它,用謙虛的語言去表述它,以誠實的態度去完成它,這才是仁義的君子,而那種:“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五、利與義的問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所謂絜矩之道,是與前一章所強調的“恕道”一脈相承的。如果說,“恕道”重點強調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將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則是重在強調以身作則的示範...
利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係。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強調社會利益...
如是,則國孰敢不為義矣?君臣上下,貴賤長少,至於庶人,莫不為義,則天下孰不欲合義矣?賢士願相國之朝,能士願相國之官,好利之民莫不願以齊為歸,是一天下也。相國舍是而不為,案直為是世俗之所以為,則女主亂之宮,詐...
儒家認為,義與利是對立的。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董仲舒說:“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主張重義輕利。程頤常將義理並提,利慾連舉,強調_義與利只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