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具有豐富的現代內涵,它的實施需要貫徹四個方面的原則。因材施教對於教師、家長、學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實現都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因材施教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出處:論語·先進篇
  • 近義詞因性施教
定義,成語典故,原文:,解釋:,譯文:,現代內涵,“因性而教”,“因齡而教”,原則,意義,對於教師,對於家長,對於學校,教育公平,

定義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成語典故

出 處:《論語·先進篇》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解釋:

斯:就
諸:放在句中,解釋為“之於”
也:是否
兼人:好勇過人
敢問:冒昧地問;敢:表敬副詞
由:指子路
赤:即公西華本人
求:即冉有
退:指做事縮手縮腳

譯文: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現代內涵

“因性而教”

古代女子是不能同男子一樣受教育的,所以當時不存在“因性而教”的問題。但社會發展到今天,顯然“因材施教”應涵蓋“因性而教”。本來,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確存在著差異,女生在生理髮展上較男生一般早熟一、二年,在國小和國中低年級時,女生的語言能力和機械識記能力一般優於男生,再加上本身學習的內容中抽象思維的成分比較少,所以此時女生的學習成績普遍高於男生,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機械識記成份減少,相應地抽象思維的要求越來越高,男生的優勢開始發展。所以,教師應看到男女生各自的優勢,因勢利導,幫助他們分別保持和發展各自的優勢,共同進步。

“因齡而教”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四階段說,各年齡階段都各有其特徵,因此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教師要因年齡特徵而教。
1.因能力的個別差異而教
學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態分布:兩頭小,中間大;能力的充分發揮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結構上也有差異,有的長於想像,有的長於記憶;等等。故我們應因學生能力的個別差異而教。
2.“因材施教”與“因教而學”、“因材擇學”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授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客觀地存在著相互適應。師“因材施教”,生也應“因教而學”,擇其善從之,不善而改之;還應允許學生“因材擇學”,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等特殊情況進行自由的發展。三者結合,既重視教師的“教”,又重視學生的“學”,使之達到和諧統一。
3. 因性格施教,每個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學習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對於學習的方式和內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樣。

原則

在不同的學習場合之中,不同類型、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學習表現是極為複雜的,需要教師憑著自己的經驗和智慧靈活地設計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策略的設計和施行,應遵循以下原則。
1. 教師要留意觀察分析學生學習的特點
學生在出現問題時的表現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跡象,從中有可能發現他們獨特的認知特徵和動機傾向。教師要多提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會感到困惑,卡在哪裡了?”“為什麼老是出同樣類型的錯?”“為什麼會出現反常現象?”學生學習中明顯的順利也是值得關注分析的,從中可以發現學生擅長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和學習的動力所在,分析學生在什麼狀況下特別順利,在思維和理解方面具有什麼特點,等等。通過觀察分析,了解學生的特性。
2. 對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做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有的學生因為思維水平較低,有的學生因為學習風格的限制,有的學生因為學習動機的障礙,導致了學習成績差。在實際情景中,動機因素和能力、風格的因素是交雜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須從動機的激發維持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等多方面入手。採取不同的措施使學生在自尊自信的狀態下學習,對於能力水平低的學生尤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較差學生的自尊心,則無異於雪上加霜,抽去了他們發展的動力之源。
3. 教師要根據對學生學習風格的了解,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提供風格相配的教學方式
有研究表明,當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匹配時,有利於提高學習成績。比如,對於喜好圖像表征的學生用圖式來講解概念,避免把喜歡安靜的學生安排在教室門口坐等。由於任何認知風格都不會適用於所有的知識學習,如果學習者在學習中堅守某一種認知風格,勢必會在一些不適於自己風格的學科學習中失敗。研究者認為,個體的學習風格是一種習慣,後天經驗和訓練起著很大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方式先配的教學不會像匹配性教學那樣容易展開,必須細緻漸進,並且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及時進行調節。
4. 教師不僅僅自己要分析把握學生的學習風格,而且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風格特點,促使學生把學習風格轉化為學習策略。
埃丁和斯泰萊在1998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學生學習的某個學科的材料要求與其認知風格相匹配時,他們實際的學習結果沒有他們自己所預期的那么好,而在學習材料的要求與其認知風格不匹配時,他們學得卻比預期的要好。拉埃丁對此結果的解釋是,由於這些學生意識到了自己的學習風格與材料結構的匹配性,所以作出了相應較高的預期。其實這一結果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出,當學習者能夠意識學習風格特徵與學習任務要求的匹配關係時,便能夠作出主動的努力。成為一名有策略的學習者至少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學習能力類型,能夠知道完成學習任務的不同方法要求,並且能夠採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不同於學習風格。學習風格是個體所擁有的比較穩定的並且往往是無意識之中偏愛的學習方式,而學習策略則是靈活的、有計畫的、根據具體的學習任務的性質而隨機應變的。只有在教師有意識的點拔培養下,學生才有可能充分了解自己,主動地揚長避短。當學生具備了學習策略的意識,而且認識到自己的習慣性學習方式及其利弊時,就會主動地進行調節。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並非是要(也不可能)減少學生的差異。實際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響下,學生學習水平的發展差異可能會更大,因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於受教育條件,這本身就是潛能高低的一個表現。在較適宜的學習條件下,潛能低者能夠開發出潛能,潛能高者會發展得更快。教師對於不同水平的學生應設計不同的發展藍圖,這樣才能有意識地進行培養。

意義

對於教師

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教師要監控學生的發展過程並適時糾偏。其一,老師要適時布置作業,並及時批改,發現問題及時糾錯。如果老師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與學生完成作業的時空不對稱,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學生很容易擺脫老師的監控。其二,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必須在老師的監控之中,其行為表現實際上是記憶力、興趣和愛好、反響速度、摹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種行為特徵的綜合反應。哪一種行為的偏差都會對一個學生的成長產生影響,所以老師必須關注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其三,鼓勵和強制同樣都是使其“樂知”的法寶,有的人天賦反叛心理,強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這類人是少數;但大多數人是需要管理和監督的,即使是逼入知識的殿堂,終究會有嘗到知識的美味那天,待那時自然就是“樂知者”了。其四,作為教師應徹底消除偏見,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無類,人人都應得到公平的教育。

對於家長

因材施教同樣對家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家長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應該扮演一個主要的角色,切不可把自己扮成旁觀者和不相關者,錯誤地把教育當成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其一,家長要向老師報告學生的在五個行為表現方面的真實的具體的情況,配合學校制定相應的教育方案。其二,家長要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活動之中,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鼓勵其優點,糾正其缺點,不要等到報考分的時候才秋後算帳。其三,把學習與人生的職業取向和價值取向區分開來,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把孩子的行為活動或學習上的問題與未來聯繫起來,這是非常錯誤的。其四,興趣、愛好和志向是可以被引導或糾正的,但卻不可把父母的興趣、愛好和志向強加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中華民族是一個強烈崇尚“子承父志”的民族,也正因為此,中華文化才源遠流長生生不熄不可戰勝;但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實實在在地演繹過許多因逼迫子承父志而發生的悲劇。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的成長,創新的機會成本遠遠大於父母的期望利益。其五,鼓勵、承認和欣賞給人以動力,責備、反對和不被重視的打擊往往使人陷入無助的境況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做一個有責任心的,有愛心的,懂得欣賞的父母,是實現望望子成龍的根本保障。

對於學校

學校是實施因材施教的一個獨立法人意志的機構,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秉承因材施教的精神有教無類,實現教育的公平原則。其一,學校應當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系統的學生個性特徵的測評制度。其二,學校應當建立一套因材施教的教學過程控制系統。其三,改革現行的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制度,教學分工的專業化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班主任應當從任課教師中分離出來,專門負責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

教育公平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有關報告中的教育公平定義:“教育公平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證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和種族等個人和社會因素不妨礙人達到其能力所允許的教育高度。第二個含義是覆蓋( inclusion ),就是要保證所有的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標準的教育-例如,每個人都應該能夠讀、寫和做簡單的算術。”因此,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充分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