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因明大疏
- 作者:唐窺基
因明大疏,原名《因明入正理論疏》。佛教書名。唐窺基著。六卷。窺基根據玄奘的講授撰著此書。資料豐富,解說詳明,參證《因明正理門論》,逐字逐句地解釋《因明入正理論》。是研究因明的入門書。...
《因明入正理論疏》是佛教因明名著,簡稱《因明大疏》。唐窺基撰,6卷(通行刊本為8卷)。簡介 著述背景印度早期的因明屬於一般的論辯術。到6世紀,經陳那的改革,雖仍有側重論辯的傾向,但漸次深入到認識論的領域,成為佛教瑜伽學系的組成部分。這一新的邏輯體系,首由玄奘介紹到中國。唐貞觀二十一年(647)...
《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因明大疏校釋》是201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窺基、梅徳愚。該書分為四部分①敘所因:略述因明的創始及至陳那時代的沿革,以及玄奘 ;在印度學習因明和回國後傳譯的經過;②釋題目:羅列眾說,解釋《因明入正理論》命題的涵義,並闡述《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因明大疏校釋(套裝共2冊)》...
《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義,故曰因明。”釋尊以前,足目(Akṣapāda)仙人創之。至佛滅後,大乘論師陳那集其大成。其書名曰《因明正理門論》。見《因明大疏》上本。在古印度,各種宗派便常用因明學互相辯論。玄奘法師在印度那爛陀寺求法時,曾運用因明多次駁斥外來論師的言論,名震天竺。稍後戒日...
《因明大疏校釋》是2020年中西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偉宏。內容簡介 這部《因明大疏校釋》是在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簡體版的基礎上,從古籍整理的角度,重新梳理修訂完成,不僅是其因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者,更可謂《因明大疏》之整理定本。鄭偉宏由於具有因明、邏輯雙重深厚功底,所以在因明與現代邏輯比較研究方面...
因明大疏刪注 《因明大疏刪注》,唐窺基撰《因明入正理論疏》的節要注釋。作品簡介 《因明大疏刪注》,熊十力撰。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出版。是唐窺基撰《因明入正理論疏》的節要注釋。刪注時對論疏原文順序有所調整,並按己意擅改,故遭到友人的批評。
《因明大疏校釋、今譯、研究》是201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偉宏。內容簡介 因明是印度佛教的邏輯學說,兼有辯論術和認識論內容。因明有新古之分。新因明為印度陳那論師創建,唐代玄奘法師所傳為陳那新因明;西藏所傳則是後起的法稱因明。“因明入正理論》由陳那弟子商羯羅主撰寫,是研習陳那新...
《因明大疏蠡測》是200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大齊。內容簡介 因明是古印度的邏輯學說,“因”是指推理的根據、理同,“明”是知識、智慧,所以因明是通過宗、因、喻等所組成的論式,進行推理、證明的學問。從思想上說,因明包括邏輯學和認識論。本書成稿,倏經數載。雖嘗油印分贈,就正時賢,未敢...
《唯識學概論因明大疏刪注》是201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十力。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的兩部著作,其前身均為熊十力在北京大學任教時的自撰講義。 《唯識學概論》系熊先生講授唯識學的第一部講義,1923年由北大印製。本書忠實於此前在南京支那內學院所學,以玄奘、窺基之學為旨歸,簡明扼要地概述唯識...
因明大疏善說量理明燈 《因明大疏善說量理明燈》是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更登三木旦。
《因明論疏瑞源記》是日本僧人溶鳳譚( 1654-1738)著。八卷。是《因明大疏》的集注性著作,收錄了許多現今已見不到的因明研究資料,是頗有價值的參考書。但引義常與原文有出入。卷末附錄《因明本支經論疏記總目》,記載了印度因明的部分原典和中國、日本學者所撰因明疏記的目錄,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28年商務...
《因明入正理論疏節錄集注》是192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梅光羲。《因明入正理論疏》(後人尊稱為《大疏》)原為窺基所作,原文較長,為讓讀者能更好學習窺基的《大疏》,該書特對窺基昀長篇大作作了節錄,主要節錄l葉J那些對認識因明內容有直接作用的段落,並根據《前記》、《後記》、《唯識論...
《唯識學概論因明大疏刪注》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熊十力。內容簡介 本叢書編輯體例如下:一、採用簡體橫排,以廣傳流 二、以原始或原校較精之版本為底本,並參考其他版本點校 三、依熊先生原文之句讀,重施標點。通假字保留;異體字酌改為通行字;凡顯系手民誤植者,徑改不出校記。編輯推薦 ...
因明著作。分上、下卷。唐慧沼續。窺基《大疏》是未成之作,能市不成以下由慧沼補足。南京支那內學院版《續疏》的《校者附記》認為“沼續纂文,乃成足本。故其門人道邑、智周,皆遵以註記,不復區分。迨後另行略本,則從沼疏刪訂以成之也。”通過答問方式解答大量的問難與異見來疏解《入論》原文。與...
但與前者相比有兩點不同:1、捨去九句因:2、重點論述過失論,緊密聯繫宗、因、喻三支剖析因明推理過失,把能破與似能破納入過失論的分析之中。後世影響 本書對印度邏輯學有較大影響,8世紀時耆那教徒師子賢註解此論,11世紀以後耆那教徒復注此論,長期流傳於耆那教中。玄奘漢譯後,唐窺基著《因明大疏》6卷...
《莊嚴疏》,佛教因明書名。唐文軌著。此書在中國久已亡佚,清末在日本發現其中的第一卷殘本。1934年在《趙城藏》中又發現其第三卷殘本。支那內學院依據以上兩個殘本,並輯錄日本的善珠《因明論疏明燈鈔》、明詮《大疏里書》、藏俊《因明大疏鈔》等書中所引的《莊嚴疏》文句,刊印三卷本《莊嚴疏》。文軌...
因明綱要 《因明綱要》,192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書籍。簡介 《因明綱要》,呂澂著。商務印書館1926年出版。共分八章。“引論”簡要闡述因明學之淵源、古今異說和研究方法等,正文重點介紹因明學的基本內容。書末附本書各章節與《因明大疏》各卷內容對照。
《佛教因明論》是2007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剛曉。內容介紹 《佛教因明論(中國佛教學者文集)》內容簡介:從1896年窺基《因明大疏》回歸中土之後,因明在近代復甦。在1919年至1949年三十年間(因明研究現代時期),在佛教居士、法師、佛教哲學家、語言學家、邏輯學家的共同參與下,因明研究在漢地出現自唐...
第三章 近代因明譯著二種評介 第五編 現代因明研究 第一章 現代因明研究概要 第二章 基本理論研究中探討的主要問題 第三章 高屋建瓴 先立其大——歐陽竟無的因明思想 第四章 對勘研究 別開生面——呂溦《因明綱要》等論著 第五章 探幽發微 闡發宏富——陳大齊《因明大疏蠡測》第六編 當代因明...
《因明正理門論校疏》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後一部完整註疏《因明正理門論》的著作。中國現代丘檗撰。共六卷。為有感於陳那《因明正理門論》簡奧難知而唐代諸疏大都散亡,僅存之神泰《因明正理門論述記》殘卷一種,偽誤滋多,故採摭《集量論》及唐師時賢之言纂輯成《校疏》一書。此書體例,沿襲古疏成法...
能別與所別,亦稱“前陳與後陳”。佛教因明用語。指宗(論題)之謂詞與主詞,所別是所分別的對象;能別是能分別的屬性。《因明大疏》卷二:“立敵所許,不諍先陳,諍先陳上有後所說。以後所說別彼先陳,不以先陳別於後,故先自性名為所別,後陳差別名為能別。”因明之宗有“不顧論”的,即順自違他...
玄奘大師弟子窺基大師在弘揚唯識學方面功不可沒,其主要著作有:《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唯識二十論述記》二卷,《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瑜伽師地論略篡》十六卷,《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述記》十卷,《大乘法苑義林章》七卷,《因明大疏》三卷等。窺基大師以後的唯識學者及其作品還有:慧詔的《唯識了義...
”因明大疏上曰:“商羯羅天,是羅醯首羅天,於一切世界有大勢力。”提婆涅盤論曰:“外道摩醯首羅論師作如是論,果是那羅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羅一體三分。所謂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地是依處,地主是摩醯首羅天。於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羅天生。摩醯首羅身者,虛空是頭,地...
民國十四年(1925年)春,應石瑛先生邀,赴武昌大學執教。秋,因武大校長易人,又返回北大。為講授因明學之需,自秋涉冬刪注窺基之《因明入正理論疏》,年底事畢。民國十五年(1926年),春三月,開始改寫《唯識學概論》。七月,《因明大疏刪注》,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因用思過勞,始患神經衰弱之症。...
因明三十三過中,宗有相符極成之過。於因明立宗者,在於立他不許之義,以因喻之力使他許。故可為宗者,必為一許(自)一不許(他)若從初即出自他共許之宗,則是徒費語言,故為過也。因明入正理論曰:‘相符極成者,如說聲是所聞。’因明大疏曰:‘對敵申宗,本諍同異。依宗兩順,枉費成功。
北魏延興二年 (472)吉迦夜譯《方便心論》,梁大寶元年(550)真諦譯《如實論》,因明之學開始傳入中國。其後玄奘傳習因明,譯有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和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後窺基作《因明入正理論疏》6卷,成為漢地研習因明的主要典籍。從此因明在中國佛學界中得到廣泛流傳。內明 即佛學,指釋迦的言教...
104.《因明大疏》的主要內容是什麼?105.《大唐西域記》是怎樣一部書?106.《華嚴金師子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107.《華嚴原人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108.《壇經》是怎樣一部書?109.《宗鏡錄》的主要內容是什麼?110.《景德傳燈錄》的主要內容是什麼?111.《菩提道次第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112.《清淨道論...
陳那之二量說——隨順正理之同道者清辨——不顧論宗之意蘊——《因明大疏》中倡導三量說與二量說並無不同之立場並非正確——二量說之真意——《集量論》的《觀離(遮詮)品》中對聖教、譬喻二量之批評——確立二量(現量、比量)之理由——pramana的語義解釋應是 (能量即所量),在陳那並非是(正知之工具)...
12. 被普及化的玄奘與被邊緣化的因明——兼評鄭偉宏《〈因明大疏〉校釋、今譯、研究》.pdf,《史林》2011年第3期。13. 德國佛教藝術史研究方法舉隅:以九色鹿故事為例.pdf,《史林》2012年第1期。14. “菩薩苦行”文獻與苦行觀念在印度佛教史中的演變.pdf,《歷史研究》2012年第2期。未來3-5年的研究計畫:...
言生因乃令敵者了悟之根本所在,故因明稱之為正生,智義二生因處於輔助地位,故稱為兼生。就了因而言,敵者所以能了悟,在於自家之有智,否則言與義無從為之啟發,故智了因可說為正了,其餘二了因為兼了。[因明入正理論卷上末、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二、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將一切法之因分為六種 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