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

回向

回向是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所謂‘回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識,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回’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向
  • 所屬:佛教辭彙
  • 分類:修行功夫
  • 解釋:將功德迴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
三種回向,回向分類,不同意見,正確回向,回向之妙,有毒無毒,相關經文,

三種回向

(佛法分類)
依佛法而言,‘回向’可分為三種:
1、回‘自’向‘他’
即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眾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並非只屬於自己所有,而實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如此,可拓開自己的心胸與氣度,同時學習菩薩念念‘利益眾生’的偉大精神。
2、回‘事’向‘理’
即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回向於不生不滅真如法界的‘理’體。由於真如法界的理體是普遍平等而無所不在的,所以吾人若將所修種種事相功德,一旦回向到法界理體中,並且真正做到‘三輪體空’,即‘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其功德自然普遍廣大,而如虛空界一樣的無窮無盡了。
3、回‘因’向‘果’
即將‘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到最高無上的佛果。如‘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出世因果;‘諸惡莫作是因,歲歲平安是果’及‘眾善奉行是因,萬事如意是果’,是世間因果。因此,吾人唯有努力認真去修善因,才能得到殊勝無比的果報。 回向既然這么重要,我們一般最常使用的回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以及回向西方淨土的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我們要真正了解其回向文的意義—即將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出來,與法界眾生同享,不存一己之私,如此不但使諸功德得到保障,亦可使功德加以擴大,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功不唐捐’也。是以修學佛法的同修,實應學普賢菩薩發廣大心:‘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以期利益一切眾生,使他們能究竟離苦得樂。
總之,我們將所修功德,不論回向眾生或回向理體,並不是將功德作廢,而是將功德遍施法界眾生,使眾生常得安樂,而我們自己也將因眾生的安樂而得到安樂。由上可知,回向的功德,是功不唐捐的,我們實應將我們所修的布施、誦經、念佛、行善等的功德,統統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期與法界眾生共成佛道,同證菩提。

回向分類

(諸經分類)
「回向」,梵語parinama,又作轉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迴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諸經論有關回向之說甚多,茲根據諸經記載,將回向種類歸納成六種:
  1. 回事向理
    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回向於不生不滅的真如法界理體。
  2. 回因向果
    將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最高無上的佛果。
  3. 回自向他
    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4. 回小向大
    將自覺自度的小乘之心,回向轉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5. 回少向多
    善根福德雖少,以歡喜心大回向,善攝一切眾生。
  6. 回劣向勝
    隨喜二乘凡夫之福,回向欣慕無上菩提。
回向是實踐「自他兩利」、「怨親平等」的大乘菩薩道的最佳法門;因為回向的對象可廣及法界一切眾生,而回向怨親債主,可以化解惡緣為善緣、化阻力為助力。回向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體現,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親平等」精神的人,才能回向。所以一念回向心,為菩薩一切行中推為上首;因此,無論修什麼行門,做什麼功德,皆應回向。

不同意見

冤親債主沒有佛經依據,按其如今的流行義應當劃歸外道見解,因為佛經中關於祈福、消業的經論只提倡向佛、菩薩祈求,從不提倡找惡道眾生,更別談出於祈福消災必須為惡道消業了。
回向的真正意是志向、立志、希望、志於等,是心理的願望,不是贈送東西。
楞嚴經》中阿難說自己曾希望如來能送他什麼好輕鬆成佛,但在佛的開導下明白了必須自己修行。功德是無法贈送的。

正確回向

問、我是一名佛子,在修行過程中有一些疑問,請求慈悲開示:
我們平時做完課後,或者做完一些功德後的回向是這樣的:「弟子○○○願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現前見聞者,歷劫及現世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債主,諸天護法聖眾,本境山神、土地靈祗,無祀男女孤魂、流產墮胎之嬰靈,及日常作務中所誤傷亡之一切眾生,一切地獄眾生、餓鬼眾生、畜牲眾生、天魔外道等一切罪苦六道眾生,仰仗阿彌陀佛威神之力,消除無始劫來之一切業障、罪障、病障,懺除誹謗正法、輕毀三寶之罪業,斷除一切無明煩惱,舍離一切外道邪見,皈敬佛法三寶,圓滿諸福圓成勝善根,安住大乘,明心見性,修學種智,自在往生極樂世界,圓證無上正等菩提。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弟子們的觀念是回向涉及的面越大越好,而且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中有這樣的經文:【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
但是善知識在《起信論講記》第三輯第283頁中有這樣的開示:【回向時不要像有些人那樣打高空:「我某某某以什麼功德回向法界。」……應當說:「回向給我某某某的一切冤親債主。」】
對照善知識在書中的開示,我們開始起了困惑:究竟怎么樣的回向適合我們這些佛子的修行?會不會因為回向面大,而自己的能力不足,不僅不能達到效果反而成為空話?會不會因為回向面廣,使得自己的冤親債主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益而在修行的路上障礙自己,導致明心見性的目標不能實現?能不能請善知識慈悲也給廣大佛子們擬一個回向文?
答:兩種回向皆正確無誤,端視學人以何種心行自我安立。
一者、若求世間有為有相福德,則須以無私無我之大慈悲心(如四無量心),回向廣緣法界眾生同沾利益。此感得之有相福德,當較回向自身、眷屬來得高廣。
二者、若求三乘菩提修學之無障無礙,當以回向遮障自己之冤親債主為優先。何以故?以六道有情之同理心,皆是欠債當還故。若回向明確,表還債之心真誠實在,冤親債主易感受故,則障道之緣自然減小乃至消失。因此世人若為求世間安樂,當可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回向增廣;
若求三乘菩提之修證無遮障,則可依正覺同修會之回向方法而行:「願以修學正法、護持正法、流通正法、弘揚正法之殊勝功德,回向○○○之冤親債主。得蒙諸佛菩薩加被,皈命佛法,悉發無上心,早生善處,修學佛法,同證菩提。
1.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2.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回向之妙

古德說:“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粒管山河。”回向之妙,能不信乎! “回向”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在佛教的道場裡,每天做過早、晚課誦後,必定要“回向”;偶爾信徒家有婚喪喜慶的佛事,最後也都要“回向”。往生佛事有往生的回向偈,祈願祝禱有祈福的回向偈,究竟什麼叫“回向”呢?一般人都不容易了解,回向就是“暫存”的意思。你有了錢,放在家裡不安全,把它存到銀行里;做了功德,希望帶給父母健康、家人平安,希望讓往生者得生佛國,這就是“回向”的意義。
“回向”的含義非常豐富,非常深奧,也非常地討便宜,所以修福慧的人,不能不懂得“回向”。試說其意義如下:
  1. 回自向他:我把參與修橋鋪路的功德,回向給父母長命百歲;我把誦經拜佛的功德,回向給子女聰明智慧。所謂“自他兩利”,就是“回自向他”的意義。
  2. 回小向大:我給你一塊麵包,我給你一包餅乾,雖是小小的布施,但當我給你時,我心裡在回向:我願這塊麵包、這包餅乾,能讓天下的人解除飢餓之苦,獲得溫飽。本來只是一塊小麵包,經過這一回向,普天之下的人都能獲得這個功德,是多么奇妙的真理。
  3. 回有向空:回向一定都有個目標,目標都是有限的,你能從有限變為無限,就是“回有向空”。世間上什麼東西最大,就是“空”。虛空能包容萬有: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所以“有形歸無形、有為歸無為”,回向的心理,等同虛空,等同法界。
  4. 回近向遠:我當下做的好事,我把它回向到未來才享用,所謂“心能轉境”,你心中有這種意願,必定能得到迴響。
  5. 回事向理:你拜佛三拜、十二拜、一千零八拜,都是有限的;布施1乾令吉、1萬令吉、100萬令吉,也是有數的,事相上都是那么一點點,假如你“回事向理”,就能普施一切。如你點亮一盞油燈,分燈給他,他再點亮別人的一盞燈。如此燈燈相傳,分燈無盡,你的一盞燈,點亮了萬千的燈,但是你原來的一盞燈,光明並沒有減少絲毫,所以“無盡燈”最能說明“事理圓融”的意義。
  6. 回因向果:我們現世今生,所行所做,都是在“因地” ;但是現世今生既有“因”,當然未來或來生必定有結“果”。就如春天播種,秋天收成。今生種善因善緣,何怕未來沒有豐富的果實呢?所以“回因向果”是必然的道理,不容置疑。
以上“回向”的意義,我們了解之後就會知道,這是多么討巧的法門,所以古德說:“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粒管山河。”回向之妙,能不信乎![2]

有毒無毒

回向的含義是什麼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他卻捨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回向的內涵。
回向有兩種,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無毒的回向。所謂“有毒的回向”,就是有執著的回向。《般若波羅密多經》里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雖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有執著的、不是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也會帶來一些臨時性的善報,但因為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終脫離輪迴的痛苦,反而會引發眾多苦受。
無毒的回向是指無執著的回向、無緣的回向,也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無毒的回向又分為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回向,二是相似的無毒回向。所謂“真實的無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回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如今只能做相似的無毒回向,這種回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里所講的方法,真心誠意地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這種回向,就是相似的無毒回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回向,卻可以代替無毒回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回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三世諸佛如何回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回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回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回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回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回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什麼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1. 發瞋恨心。大乘佛教里,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2. 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3. 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4. 顛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回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回向。凡是以貪瞋痴為根本的回向,都叫顛倒回向。這樣回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它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回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難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回向,特別是在為菩提而回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計算機中保存檔案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回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為一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為一切眾生而回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回向卻是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為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回向;也不能為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為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這是最殊勝的回向。這樣回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為善根已經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回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為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回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為依託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回向而是發願。回向和發願的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所回向的善業。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第一、作為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回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眾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為大乘佛子,決不故意傷害眾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修學大乘佛法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儘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並將其作為修行目標與奮鬥方向。
第二、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回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而是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為眾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眾生的人),成為度化眾生的人。”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回向,就是大乘菩薩的回向。
有關回向的比喻,是一個人捨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回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回向。
回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回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回向,念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願文、回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係。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回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淨,此清淨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回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念誦這種回向發願文。

相關經文

《大正藏 第 44 冊 No. 1851 大乘義章·大乘義章卷第九》(遠法師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
《大乘論·第1196部·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七卷》(元魏天竺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譯):若回余處善根功德向佛菩提。是名回向。
《此土著述·第1508部菩薩戒義疏二卷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用己善法趣向菩提。故名回向。
《此土著述·第1511部四教義六卷隋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眾生。事理和融順入法界。故名回向。
《此土著述·第1487部四念處四卷隋天台山智者大師說門人章安灌頂記》: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己濟他。故名回向。
《地藏菩薩本願經》: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嘆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嘆,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回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恆沙諸國土。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大乘單譯經·第0467部·佛說甚深大回向經一卷》(劉宋失譯師名出祐公錄):明天菩薩即白佛言。云何菩薩少修善本而獲大果。或多作功德福報無量
……
所有功德果報。悉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明天。菩薩作如是回向者。是為菩薩少修善本獲大果報。多作功德福報無量。佛告明天。是菩薩成就無量功德時。持是功德回向無量智慧。又共一切眾生。盡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功德三種。有三種回向。何等為三。謂過去空。亦無回向法。亦無回向處。菩薩摩訶薩當作是回向。作是回向時三處皆清淨。以此清淨功德。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回向者。無有凡夫及凡夫法。亦無信行亦無法行。亦無八人。亦無須陀洹向須陀洹。亦無斯陀含向斯陀含。亦無阿那含向阿那含。亦無阿羅漢向阿羅漢。亦無辟支佛向辟支佛。亦無有佛及向佛者。何以故。法性無緣不生不滅。無所住故。是故菩薩摩訶薩應以是三種回向三種清淨功德。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作是回向已。
《華嚴經·十回向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