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四甲鎮成陸有1500多年。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侵略軍侵占四甲壩,建偽維持會。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汪偽政府在四甲設
通東辦事處。
1949年2月,四甲劃屬海門縣。
1957年11月,德安、同一、保田鄉合併,建立四甲鄉。
1958年10月,成立四甲人民公社。
1963年2月,四甲街道從四甲人民公社劃出另建四甲鎮。
1983年,復稱四甲鄉。
1986年10月,撤鄉建四甲鎮。
1990年,窯港、貨隆、運南3個村劃歸貨隆鎮。
2000年4月,國強鎮併入四甲鎮。
2012年12月,撤銷四甲鎮、貨隆鎮,將原兩鎮所轄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四甲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初年,余西、余中、余東3場合稱余中場,先後隸屬
南通縣十二區、益余區、第十區。
1974年,新建公社貨隆大隊7個生產隊、窯港大隊10個生產隊劃屬四甲公社。
1986年10月,轄29個村、264個村民組、1個社區
2001年4月,57個自然村合併為14個行政村、2個社區。
2008年,轄14個行政村、3個社區、486個村民組。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氣候
四甲鎮屬北
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較足,無霜期長。
水文
四甲鎮河網縱橫、三餘豎河、運鹽河交叉過境。
地形地貌
四甲鎮屬長江流域沖積平原,土質砂壤,疏鬆肥沃,耕作層深。地面高程3.74—4.74米。
自然資源
土地面積
礦藏資源
人口民族
2012年,四甲鎮全鎮總人口5.49萬人,年內出生人口314人,死亡497人。
2013年,四甲鎮全鎮總人口8.65萬人,年內出生人口411人,死亡527人。
2014年,四甲鎮全鎮總人口8.62萬人,常住民族以漢族為主。
交通
四甲鎮境內有省道335線、222線、掘青公路、老通呂公路縱橫相交;三餘豎河、運鹽河、
通呂運河交叉過境,水陸交通四通八達。
經濟發展
綜述
2014年,四甲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6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697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6409.07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69億元,其中工業投入14.95億元。服務業增加值12.6億元;實現農業總產值6.6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704元。全年新開工超千萬元工業項目34個,其中超億元項目3個,超5000萬元項目5個。
2015年,四甲鎮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86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8145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317.91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72億元,其中完成工業投入16.6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661元。
第一產業
2015年,四甲鎮全年新增2000畝規模特色蔬菜生產面積,其中高效設施面積1000畝。新建250畝高效設施漁業面積。新增10個示範性家庭農場。永榮家庭農場被評為江蘇省示範性家庭農場,新街村的楊帆家庭農場新申報南通市示範性家庭農場。新申報6個無公害農產品。完成1550畝綠化造林任務。全鎮新增水稻面積3000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占比69%。22個村全部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
2015年,通過海門市農村產權交易平台成功流轉項目8個,總交易金額550萬元。
第二產業
2015年,四甲鎮實現工業應稅銷售19.69億元;完成工業入庫稅金1.27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2.29億元;工業用電量8960萬千瓦時;新開工超千萬元項目35個,其中超5000萬元6個,超億元2個;完成工商註冊外資470萬美元,完成實際到賬外資600萬美元。
第三產業
2015年,四甲鎮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4.8億元,占全鎮GDP3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7億元,;服務業新開工項目16個,其中1000萬元至5000萬元項目16個;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2億元。規模以上服務業應稅銷售收入2.52億元,列全市鄉鎮組第二名;服務業入庫稅金1937萬元,年服務業用電量達911萬千瓦時,列全市鄉鎮組第二名。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08年,有學校4所,幼稚園2所。中小學生6788人,教職工506人;成教中心1所,成人培訓率48%。四甲中心幼稚園和國強中心幼稚園分別被評為省示範幼稚園。
2014年,有貨隆幼稚園等3所公辦幼稚園,四甲國小、國強國小、貨隆國小、四甲國中、貨隆國中等中國小校。
文化事業
四甲鎮的民眾文化由寺廟文化發展起來的民間文藝活動歷來十分活躍,舊時的文藝活動,主要集中在春節與廟會期間,或是災年求雨之時。
2008年,四甲鎮有農家書屋13個,特色文化家庭戶120個,特色文化村2個。
2015年,四甲鎮農村“六個有”達標率100%,農家書屋“一卡通”建設100%。合興村建成省級“五星級”農家書屋。有餘村建成南通市“四星級農家書屋”。新增文化企業一家。全鎮人均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已達0.198平方米。
四甲鎮舉辦“元宵杯”中國象棋邀請賽 2016年2月19日,由海門市四甲鎮文化站和文衛辦攜手主辦的2016年“元宵杯”中國象棋邀請賽在該鎮寶光寺舉行。來自海門社區、
余東鎮、
常樂鎮、四甲鎮、烏氈帽酒業以及天補社區6個社區代表隊的28名棋手參與。
醫療衛生
2006年,四甲鎮建成1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實施農村改廁工程,頭橋、余合、合興等村衛生廁所占比85%。
2007年6月,四甲鎮垃圾處理實行戶收、村運、鎮處理。建造486個固定垃圾箱,設立18個垃圾填埋場,配備69名保潔員,添置垃圾裝運車50輛。2008年6月,建立保潔服務中心,農村環境整治納入長效管理機制。
2014年,四甲鎮四揚村衛生室被評為江蘇省示範衛生室。
2015年,四甲鎮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為67241人,參保率達99%以上。
海門市四甲鎮衛生所位於健康路附近。
海門市四甲鎮衛生院位於富強路118號。
社會保障
2015年,四甲鎮新增低保18戶,取消低保39戶,變更低保46戶,全鎮現有農村低保472戶、593人;城鎮低保21戶、33人。做好低收入家庭認定和困難家庭大病醫療救助工作。新申請低收入家庭18戶,協助申請大病救助54人次,發放救助金124562元。高標準敬老院建設竣工,共有床位350張。新增民辦托老院1家,新增床位120張,全鎮共有5家民辦養老機構,床位數占全鎮老年人口的3.8%。
民俗文化
四甲地處
通東。民間文藝形式多樣。幾百年來,“方言
山歌”、“
通東號子”、“通東利市”、“跳錢龍”、“上樑歌”、民間舞蹈、民間故事等,一直在民間流傳。這些都是四甲及通東人民獨有,彌足珍貴的文藝瑰寶。
跳財神
1978年,在海門市文化館工作的四甲籍人士姜明田,將四甲及通東一帶舊時流行的“跳財神(又稱“跳加官”)”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整理出來,編入國家文化部民間舞蹈集成。
“跳財神”這是一種由迎廟會演變而來的通俗文化形式。演出者一般為窮苦之人。他們借“財神”引伸形象,利用歡度春節的習俗,游鄉串鎮,配以道具“
元寶”,隨著鑼鼓的韻律,跳到人家屋裡、廳堂、廚房,表示招財進寶,實為乞討形式。
調獅子
四甲
通東一帶民間舞蹈形式,通常由一人扮獅頭,一人扮獅尾,另一人手持繡球,引“獅子”跳舞,邊敲鑼邊跳,圍觀者眾多,為節日增添樂趣。
踩高蹺
原為寺廟文化的一種表演形式。後演變為四甲一帶與通東地區的民俗文藝形式。演出時,由8人踩高蹺板,化裝八仙,神態各異,似在各顯神通。
主要景點
寶光寺
寶光寺位於四甲鎮四甲村(原鎮北村)。寶光寺原名四甲廟,東西寬約60米,南北長約100米,廟房共五埭,有前殿、正殿、中心殿、後殿、左右偏殿,形成五進四天井格局。廟門前兩邊各有一口太平井,稱為龍眼井,東井水甜、西井水淡。前殿內有“哼”、“哈”二將,後面天井正中有一隻三足八卦香爐,重逾千斤,虎踞中央,後殿前有一棵生長400餘年、高約30米的銀杏樹,高高屹立。當時廟內有佛像300餘尊,1919年由鄉紳出資請來9名蘇州泥塑藝人,給佛像重塑裝金,所塑佛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1958年,四甲廟被拆除,銀杏也被挖掉,住持通達法師也離開了寺廟,附近百姓深感痛惜。1996年開始,四甲周圍居民紛紛捐資復建四甲廟,1998年11月經南通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正式對外開放,並更名為寶光寺。2011年,寶光寺兩口古井被評為海門市文物。
著名人物
陳章武
張學明
張學明,生於1946年,四甲鎮陳丕村人。著名鑒寶專家、中國古陶瓷、
宜興紫砂鑑賞家、收藏家1965年由海門市
四甲中學畢業,考入
北京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輕工業管理幹部學院歷史教師。近二十年來,他著作甚多。尤其是對宜興砂器探索的文章,還先後在台灣《茶與壺》、《天地方圓》,大陸《農業考古》、《中華茶人》、《大眾理財》等有影響的刊物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