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梵無量心
- 登場作品:神兵前傳2
四梵無量心是港漫《神兵前傳2》中的武學,是創造神大梵天的梵功。慈無量·梵天救世、慈無量·淨土慈航、悲無量·苦海無邊、喜無量·極樂仙音、舍無量·普渡眾生...
四無量心,梵文 Caturapramāṇāḥ,佛教四種廣大的利他心。即為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而起的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ṣā)四種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種禪觀。又稱四無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無量心解脫。釋義 基本解釋 所謂慈無量心,即友愛之心,...
又稱四無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無量心解脫。所謂慈無量心,即友愛之心,能與眾生安樂之心。悲無量心,即同情他人的痛苦,救拔眾生脫離苦境。喜無量心,即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歡喜之心。舍無量心,即如上三心亦不執著,又捨棄一切冤親之差別相,而平等對待之。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
四無量心,梵文Caturapramāṇāḥ,佛教四種廣大的利他心。即為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而起的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ṣā)四種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種禪觀。又稱四無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無量心解脫。所謂慈無量心,即友愛之心,能與眾生安樂之...
為四無量心之一。悲,憫傷之意。即濟拔無量眾生苦之心。指菩薩憫念一切眾生受種種苦,常懷悲心,拯救濟拔,令其得脫,故稱悲無量心。據大智度論卷二十載,緣無量之眾生,思惟離苦,而入於悲等至,稱為悲無量心。又據俱舍論卷二十二載,悲無量心能對治四障中之害障。此外,大悲定(梵maha^karun!a^ -...
《大梵網經菩薩戒本》梵網經序 沙門僧肇作 夫《梵網經》者,蓋萬法之玄宗,眾經之要旨,大聖開物之真模,行者階道之正路。是以如來權教,雖復無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為指南之說。是以秦主,識達圜中,神凝紛表。雖威綸四海,而沾想虛玄;雖風偃八荒,而靜慮塵外。故弘始三年,淳風東扇,於是詔...
慈悲喜舍,是《阿含經》到大乘諸經中反覆倡導的精神。慈、悲、喜、舍的無限擴大、無限深化,稱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無量心”,或稱“四梵住”(四種清淨無染的心)。基本概念 慈(梵maiteya),音譯為“彌勒”,著名的彌勒菩薩即以之為名。慈由“友”〔mitra〕演變而來,意為以深刻、親切之...
稱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無量心”,或稱“四梵住”(四種清淨無染的心)。喜〔梵muditd〕或作“隨喜”,對眾生所在善事隨喜功德以促成,勸進行者。舍〔梵upekga,巴利upekkha〕,意為捨棄、施捨,主要指捨棄怨親等分別和自己的財物身命。也包括捨棄煩惱及過分的慈悲喜樂等,保持平靜空寂的心境。
大梵天,是港漫《神兵前傳2不滅傳說》中的男性人物,為廿八重天主宰,擁有四梵神器及梵功,與南宮家有親家關係。角色背景 廿八重天的主宰,雷帝、雅利安的父親。角色能力 裝備 明劍、月輪、天杖、法螺(四梵神器)摩訶之心 梵空(滅世神器)梵功 四梵無量心:慈無量·梵天救世、慈無量·淨土慈航、悲無量·...
台北石碇大侖山華梵大學校園也豎有該型石柱,也幾乎成了校徽。以四象背部相連的柱頭裝飾,在印度山崎佛塔塔門石柱上,也有紀元前一世紀的遺例,至今尚存。而文魁所創製的十方普賢菩薩像,其四頭大象背部相連的圖像寓意,卻謂是代表悲、智、願、行四心,也代表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意即佛菩薩為普度無量...
四梵無量心:慈無量·梵天救世、慈無量·淨土慈航、悲無量·苦海無邊、喜無量·極樂仙音、舍無量·普渡眾生 創造神梵力 魔兵異能:虛無魔鏡異能、疚瘋異能、裂天盾異能、星宿劫異能 仿·神兵異能:新生神農尺異能、鳳皇異能 變身術 凝氣戰體:齊天大聖、大聖王 虎嘯皇拳:一嘯紅塵驚、再嘯湖海翻、三嘯鬼神辟、...
四佛住,為一切諸佛之住處,即首楞嚴等之無量三昧也。見智度論三。 【四住】 四住地的簡稱。見四住地條。為大智度論卷三所說之四種住處,即:(一)天住,即布施、持戒、善心等三事;此三事為六欲天所住,故稱天住。(二)梵住,即慈、悲、喜、舍等四無量心;此四無量心為色界、無色界諸天所住,而...
身無上(具相好身);(2)道無上(具足自利利他道);(3)正無上(具足四正,所謂正見正戒正威儀及正命);(4)智無上(具四無礙);(5)神力無上(具六神通);(6)斷無上(煩惱障斷及知障斷);(7)住無上(具足三住,所謂聖住梵住天住,空無相願滅盡正受是其聖住,四無量心是其梵...
觀想與上師無別之八大法行本尊聖眾彩虹般安住自前虛空之中,心想:為利益無量無邊之如母眾生,上師及諸佛菩薩如何皈依、發菩提心,我即如何皈依、發菩提心,念誦:皈依發心:(三遍)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發四無量心:(三遍)願諸眾生永具...
若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為余。若能憐愍一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無餘。是人亦能斷四顛倒。亦得聖智。親近梵住。增長善法。善根堅固。雖有冰緣。不能令退得無礙智。爾時直道梵志等。無量那由他眾生。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至心憐愍。為一切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將財神薰香點燃後,心想上師及諸佛菩薩如何皈依、發菩提心我即如何皈依、發菩提心,念誦:皈依發心(3遍)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四無量心(3遍)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 願諸眾生...
(中略)此因梵王勸請而轉,故名梵輪。有說,佛是大梵,佛所宣說,分別開示,故名梵輪。”諸經論對法輪的解釋 (一)梵語,即清淨的意思,而佛之說法清淨。(二)佛是大梵,以梵音演說法。(三)佛陀初成道時,梵天來勸請轉法輪。(四)佛以慈、悲、喜、舍四梵行心(四無量心)宣說大法。(五)古...
關於“四禪”,根據《雜阿含經》卷十七中的說明,意思是要逐步控制人的感覺、情感、思想等,也就是控制人的心作用。這樣實際上也就是達到了八正道中說的“不亂不散”的狀態。這與奧義書和《瑜伽經》中的瑜伽修持觀念是類似的。⑵“三解脫門”和“四無量心”除了“正定”或“四禪”之外,早期佛教還提出了其他...
‘禪者,四禪。定者,四無色定、四無量心等皆名為定。解脫者,八解脫。三昧者,除諸禪解脫,余定盡名三昧。有人言,三解脫門及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名為三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諸佛菩薩所得定皆名三昧。’除上述外,《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也謂三昧有兩種︰(1)聲聞法中之...
身無上(具相好身);(2)道無上(具足自利利他道);(3)正無上(具足四正,所謂正見正戒正威儀及正命);(4)智無上(具四無礙);(5)神力無上(具六神通);(6)斷無上(煩惱障斷及知障斷);(7)住無上(具足三住,所謂聖住梵住天住,空無相願滅盡正受是其聖住,四無量心是其梵...
四無量心: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一遍)正行:一切法皆空性中 當修周遍慈悲心 如是空性悲心中 萬物皆成極樂剎 蓮月墊上自心舍 由彼發光成二利 其變自成出有壞 阿彌陀佛身紅色 一面二臂定印上 持著...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
第一品至第三品談戒,敘述三學、八正道、破三十四法障礙道、八行四觀、十三頭陀等僧人修行之戒律與途徑;第四品至第九品談定,敘述四禪及十不淨想、十念、十一切入、四無量心、四大食、不淨想等三十八行處之種種修定方法;第十品至第十二品談慧,闡說四諦、五陰、十二入、十二因緣、十八界等佛教教義。此書...
無量三摩地者,由於無量無邊無際觀諸色等而名無量定;或由無量無邊信、欲等名無量定,如四無量心。(四)四無量三摩地:即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為所緣之定。四無量心,解釋分二:建立所依及行相:有情有三種,即不苦不樂者、有苦者、有樂者。於不苦不樂者思維與樂——慈,於有苦者思維拔苦——...
一定要生起無偽的出離心!因此才能有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是以慈悲心開始的,需要修習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和舍無量心。如是如法的生起信心、出離心、菩提心以後。修法時要有至誠心和善心。在修法之前,如果希望得到灌頂,可找不到這個法門灌頂的上師。可以在佛像前,隨意供養(最好念誦廣大...
念天是念什麼?念十善、念四無量心,十善業道、慈悲喜舍,那是天。念天要具足十善業、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淨業三福”裡面只講了一條,就是“慈心不殺”。雖然只講一條,“一即一切”,有慈必有悲,有悲必有喜,有喜必有舍。六念法門的內容說明 以信為先導的方便,系念三寶而信心清淨,如昏夜...
總之,菩薩的六度、四攝、三十七菩提分、四無量心等等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本論的《二利品》、《隨修品》、《度攝品》、《梵住品》中都曾宣說。通過學修本論後決定會對大乘法與大乘菩薩的稀有生起信心及求取之心。圓滿宣說六度、四無量心、覺分 論中從六度數量決定、體相、次第、釋名、修習、差別、攝行、治...
《楞伽經》卷二所舉的五乘︰即天乘、梵乘(brahma-ya^na)、聲聞乘、緣覺乘、諸佛如來乘(buddha-ya^na)。《楞伽經義疏》卷五雲(卍續26·231下)︰‘天乘者,十善法也。梵乘者,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也。聲聞乘者,生滅四諦法也。緣覺乘者,生滅無生十二因緣法也。諸佛乘者,事六度、理六度,...
修行者要是念念六度萬行,四無量心,念真如實相,修行者決定要成菩薩成佛。四聖六凡唯有佛他叫“究竟眾生”。大家稱佛名號就是念佛,修行者的心是“一法界顯,九法界隱”。看修行者這個念頭念到那一法界,如果修行者念念上品十惡,念得厲害,則上品十惡地獄界現前,修行者決定要墮地獄裡去。修行者念念都是佛,...
(一)四無量觀法︰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即以愛念一切眾生視為平等而救濟之,為其觀法;於親,於怨,於非親非怨三種人,毫無間隔;於一切眾生,忍辱不嗔,謂之眾生忍;進而得法忍;法忍雲者,所謂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相是也;能信受是法忍,則謂之無生忍。四無量心中之慈悲喜舍四心︰慈心者,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