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破疑錄》是清代王紹緒編纂的一部書籍,共6卷。其書對於《四書》中的深細之理,必明思以析之;逢歧出之說,則折而衷之。如有可以擴充己見並契合已說之義,必摘而記之,久而成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四書破疑錄
- 作者:王紹緒
- 創作年代:清
- 卷數:共6卷
《四書破疑錄》是清代王紹緒編纂的一部書籍,共6卷。其書對於《四書》中的深細之理,必明思以析之;逢歧出之說,則折而衷之。如有可以擴充己見並契合已說之義,必摘而記之,久而成書。
《四書破疑錄》是清代王紹緒編纂的一部書籍,共6卷。其書對於《四書》中的深細之理,必明思以析之;逢歧出之說,則折而衷之。如有可以擴充己見並契合已說之義,必摘而記之,久而成書。...
《四書疑問》是明代姚舜牧創作的散文。古籍簡介 《四書疑問》·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經疑問》,已著錄。是編但各章總論其大旨,不復逐句箋釋,立說多與朱子異。如謂《大學》“親民”之“親”不當作“新”,“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此謂知本”、“此謂知...
“四書”與“五經”之合稱。四書之名始於南宋朱熹,五經之名則早始於漢武帝之時。向為歷代儒家學子首要研學之書經。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春秋蓋由微言大義,故常與其注書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等合集。四書 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其中,《大學》《中庸》...
曰:命之有限而學之無盡。不敢或忘。然“四書”、“五經”、“春秋”之通篇吾可逆返無缺,何過而不名?曰:子學可模。然學者何為經?曰:當有疑而學,學中解疑。問曰:疑而無盡當為何?曰:學而求其解。笑曰:復又疑而為何?學復又解,解復又疑,疑復又學,學復又解。然疑學解疑乾涸天命,如根...
然而對《四書》及朱熹的集注也有不少疑論。疑《大學》、《中庸》出於《子思》二十三篇之內,疑《論語》出於古《家語》,疑《孟子》是自著之書。他疑經的目的是為發展理學。王柏的“分殊理一”和疑經思想,進一步促進了理學的發展。因推廣朱學有功,受到後世封建統治者的褒揚,列為理學正宗。著作繁多,計八百餘...
兩傍則為梁任公之輓聯其文系集四書成語上曰“知所惡有甚於死者”下曰“非夫人之慟而誰為”。幕外供案一中奉蔡公遺容。廳前戲台設有清音全堂。台上懸有內閣總理段合肥挽額文為“河嶽精英”四字。柩車蒞止其迎柩之中西海陸軍警學商務團體在公所門前左右分列兩行肅然佇待。迨柩車至即由中門直達廳前仍由十六...
除《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殷墟發掘》四書之外,還把在抗戰勝利後,奔走於京津寧滬蒐集的材料編為《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和《甲骨續存》四書。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曾要向復旦大學調胡厚宣到北京,復旦大學黨委書記、副...
1956年 5月,《四書》課畢。8月,在台北市郊淡水竹林初見唐君毅先生,時已讀唐的《心物與人生》等著作。1957年 夏,建國中學高中畢業。秋,以第一名成績考入台中東海大學外文系。1958年 轉入中文系隨徐復觀先生攻讀儒學。1959年 從魯實先先生學習“文字學”、“歷代文選”。1960年 從孫克寬先生學習“杜詩”。從...
趙順孫的《四書纂疏》不僅在我國的思想界、哲學界具在重要地位。在東亞的地位也非一般,早在1814年,日本就以官方板將它出版發行。三、趙順孫《四書纂疏》歷代出版發行錄 《中庸纂疏》(宋)縉雲知縣王既濟縉雲學宮本 《大學纂疏》(宋)縉雲知縣王既濟縉雲學宮本 《論語纂疏》(宋)處州知府天台應俊刻本 《...
【70】三部“大全”,胡廣定程朱之正脈:明成祖命狀元、大學士吉水人胡廣負責纂《四書大全》、《理性大全》、《五經大全》,頒行全國,作為治國與統一思想的大綱。程朱理學被推上至尊正宗的地位。定程朱之正脈,廬陵有力焉。【71】兩部“正史”,醉翁續紀傳之體例:我國二十四史中,永豐人歐陽修獨占兩部,即...
其《上賀丞相》四書,言蘄、黃禦寇之策,尤為深切。使闕計果行,則友諒之能陷江東西否,尚未可知也。其第二書謂往時泰不華、蠻子海牙併力攻蘄、黃,賊幾就滅。忽檄散各軍,止有卜顏帖木兒駐札蘭溪。盜之復陷沿江諸郡,實人謀不臧。證以卜顏帖木兒本傳,知丞相托克托雖有功於江淮,而實階亂於蘄、黃...
華蘅在童年時代就對自然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他沒有去苦讀四書五經,走科舉仕第道路。他在科學上的造詣,完全是依靠頑強刻苦的自學獲得的。華蘅芳自14歲起,就開始在算學領域中跋涉,至20歲,他已攻讀了我國古代百多部知名的算學著作,並且學習了明朝由傳教士利瑪竇引進我國的《幾何原本》。有一次, 他乘船到外地去...
他學識淵博,著述頗豐,刊世的經學著作有《群經義證》、《經讀考異》、《三禮義證》、《四書考異》;金石著作有《金石三跋》、《金石續跋》、《偃師縣誌·金石錄》、《錢譜》等,另有《授堂札記》、《授堂詩鈔》等。還主編有《魯山縣誌》、《寶豐縣誌》和《陝縣誌》。嘉慶四年(1799) ,仁宗親政,罷黜...
石評梅是中國近現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而自取筆名石評梅。石評梅出生於山西一個清末舉人家庭,自幼受“四書”、“五經”薰陶,有深厚的文字功底。1919年,“五四運動”後,石評梅報考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體育系。在女高師讀書期間,期間,她結識了一大批摯友,也因此闖入了文學的門檻。石...
梁啓超先生在《清代學術概論》中即將此四書加以比較研究。錢大昕十分推重司馬光的史學成就,曾云:“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通鑑》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於前,文省於舊,惟《通鑑》可以當之”。司馬光等的《通鑑考異》可謂錢大昕等人“考異”的先驅...
五、學貴心悟,去疑求新。關於讀書方法,張載強調:人思考的主要器官是“心”,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釋之,去之,便會獲得新的知識,認識新的義理。所以,他力倡“學貴心悟,守舊無功”的學問之法及求知精神(《張子語錄》)。張載對讀書求知方法論述要點概括為:用心、熟讀、...
崇文書局的同仁有見於此,發心把憨山德清的《老子道德經解》《莊子內篇注》和蕅益智旭的《四書蕅益解》《周易禪解》等,這幾本以佛教禪意註解儒道兩家根本經典的代表性著作收集在一起,採用精良的版本,加以認真整理、標點,彙編成一套“禪解儒道”叢書,以便更多的讀者關心和了解中國文化思想史上這些特色的作品,...
民國八年(1919年),童書業又受業於蘇先生,讀《左傳》《禮記》《過庭筆記》《綱鑑易知錄》等書。民國九年(1920年)上學期,童書業進環球國小,初小二年級肄業,不久輟業,隨其父讀書,並讀完《左傳》。後受業於馬先生,完成了《禮記》《四書》的學習,開始正式學習英文。同時,童書業又復發強迫觀念症,但...
道光八年(828年),著《錢幣芻言》,鼓吹以紙幣代替金屬貨幣,認為唯鈔法可以富國富民,主張無限制發行貨幣。林則徐見是書,認為頗有見地。鴉片戰爭爆發後,有人向朝廷推薦該書,引起一場爭論。後遊歷四方,晚年歸隱書肆。著有《鄉黨正義》、《四書地理考》、《錢幣芻言》、《錢幣芻言續刻》、《錢幣芻言再續》等...
《張居正全集》共收張居正著述6種,附錄署名為張居正的疑著2種,並附錄張居正資料選編。本次出版進行了新式標點和校勘,並按經史子集分類,首次實現對張居正現存幾乎全部文字的整理結集,於張居正本人和明史乃至中國史的研究,皆有重大價值。圖書目錄 第一冊 經部 書經直解 四書直解 上 第二冊 經部 四書直解 下...
廣字漢卿,號潛庵,本為北方人,後舉家南遷,居秀州崇德縣(今浙江桐鄉),為呂祖謙、朱熹弟子,寧宗初朱熹學派被斥為偽學,朝廷禁嚴,生徒多避走,輔廣卻始終如一,師事朱熹,後建傳購書院,教授學者,時稱傳賜先生,著述較多,有《四書纂疏》、《六經集解》、《通□集義》、《日新錄》等書。輔廣作此書...
四書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 五經:《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經》。十三經 十三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九經 九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周禮》《儀禮》《...
著有""晚清四書""系列:《覺醒》《維新》《國變》《革命》,""歷史人物傳記""系列:《嚴復傳》《章太炎傳》《梁漱溟傳》《蔣夢麟傳》,《晚清二十年》《重新認識近代中國》《近代中國文化諸問題》《漢代春秋學研究》等;錄有音頻節目《中國文明通史》等。圖書目錄 歷史的溫情與真實 小引 第一章義和團起山東 失...
鐘華兄一生勤奮,酷愛讀書,通讀中國許多歷史名著,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鑑》、《四書》、《五經》等歷史典籍,所以他博古通今,知識淵博。幾十年來,他手不釋卷,筆耕不輟,先後在台灣各大報刊上發表了一百多萬字的文章,並出版有散文集《人生之旅》。他還愛寫詩,詩集《旅台五十周年即事感懷詩草選》尚未...
書房本來沒有幾個角落,逐漸拿來披露,除了醫學史部分外,似乎也太缺遠慮,不過我想這樣的暴露還是心口如一,比起前代老儒在《四書章句》底下放著一冊《金瓶梅》,給學徒看破,總要好一點,蓋《金瓶梅》與《四書章句》一樣的都看過,但不曾把誰隱藏在誰的底下也。廿九年二月廿六日。作品目錄 新序 原序 卷一...
何心隱僅存作品由容擎祖整理至《何心隱集》,另外,何心隱著有《四書究正註解》《重慶會稿》《聚和堂日新記》,今皆散失。人物爭議 死因之謎 學界對於何心隱的死因大致有三種論點:個人恩怨說;死於疾病;觸法罪死。個人恩怨說 觀點一:何心隱的死是張(居正)、何(心隱)二者的矛盾所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馮夢龍青年時期曾經在四書五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想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但是他一生在科舉上很不得意,為了排遣落第的鬱悶,經常出入妓院酒館,度過了一段相當頹廢的生活。最終在他57歲時才補了一名貢生,6l歲被選任福建壽寧知縣,為官清廉公正。清兵入關後,他參與抗清活動,在李白成攻入北京後,他曾經寫過《甲申...
三公生而偉岸,15歲便通曉四書五經、左氏春秋,所寫文章英奇磊落,蔚然可觀。康熙八年(1669)中舉人,十二年(1673)中進士。康熙二十二年(1683),貫三公除授內閣中書,從此襄職鳳池,沉穩踏實。他多次主持科舉考試,從不接受賄賂,而是以才取人,時人稱之“得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貫三公欽差寶泉局,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