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經疑問》,已著錄。是編但各章總論其大旨,不復逐句箋釋,立說多與朱子異。如謂《大學》“親民”之“親”不當作“新”,“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非衍文,亦無闕文。蓋沿姚江古本之說,自為一解。謂《孟子》“無以則王”、“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數“王”字,俱讀如字,不作去聲;“伯夷非其君不事”章是論去就,非論清和,隘與不恭非其流弊:亦尚有見。至於訓“格物”之“格”為品格,“自謙”之“謙”為謙虛,“命也”之“命”為命數,“致曲”之“曲”為心曲,則穿鑿附會,礙不可通。他若謂《中庸》“不睹不聞”即是隱微,即是獨,“戒慎恐懼”即是慎其獨,而以朱子為支離破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四書疑問
- 創作年代:明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姚舜牧
古籍簡介,四庫提要,
古籍簡介
《四書疑問》·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四庫提要
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經疑問》,已著錄。是編但各章總論其大旨,不復逐句箋釋,立說多與朱子異。如謂《大學》“親民”之“親”不當作“新”,“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非衍文,亦無闕文。蓋沿姚江古本之說,自為一解。謂《孟子》“無以則王”、“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數“王”字,俱讀如字,不作去聲;“伯夷非其君不事”章是論去就,非論清和,隘與不恭非其流弊:亦尚有見。至於訓“格物”之“格”為品格,“自謙”之“謙”為謙虛,“命也”之“命”為命數,“致曲”之“曲”為心曲,則穿鑿附會,礙不可通。他若謂《中庸》“不睹不聞”即是隱微,即是獨,“戒慎恐懼”即是慎其獨,而以朱子為支離破碎。又謂:“性分中不墮形體,不落方所,直恁廣大。”又謂:“喻義、喻利之喻是不待詞說,都無知覺而默與之俱,《注》訓曉字便有知覺,不得此字之旨。”尤以禪機詁儒理矣。前有萬曆丁巳《自序》,謂“夢見夫子出一玉印,牧肅拜於下,夫子亦答拜於座右,視其發特焦黃”云云,尤怪誕不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