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泉鄉地處長清區西南部,“雙泉”得名於風景如畫的雙泉庵,是具有光榮傳統的大峰山革命老區。全境南北長14.3公里,東西寬13公里,全鄉共有土地面積96平方公里,共有耕地4.8萬畝,荒山荒地77.4萬畝,轄屬48個行政村,2004年全鄉人口達29743人,人口密度為238人/平方公里。還有甘肅省隴西縣雙泉鄉、五大連池市雙泉鄉、四川省通江縣雙泉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川雙泉鄉
- 地理位置:地處長清區西南部
- 面積:96平方公里
- 人口:29743人
- 海拔:29.4-998.6m之間
雙泉鄉-自然資源,雙泉鄉-區位優勢,雙泉鄉-經濟狀況,雙泉鄉-工業區發展,雙泉鄉-旅遊發展,
雙泉鄉-自然資源
雙泉鄉轄區屬魯中丘陵區,地處泰山西北麓至黃河之間,屬純山區,海拔高度在29.4-998.6m之間,相對高差959.2m,山直低凹處,河谷縱切成為南大沙河發源地。轄區屬黃河流域、南大沙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南大沙河及其支流,南大沙河貫穿南北,全長15.6公里。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地表徑流水和地下水,年平均徑流深199毫米,地表徑流量為0.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0.5億立方米,氣候屬溫暖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常年多西南風,年平均氣溫13.8℃,平均日照時數為2623.9小時,年平均降水量623.1毫米,相對濕度61%,乾燥度1.26,濕潤度0.74。
雙泉鄉-區位優勢
雙泉鄉
(一)旅遊資源:境內有遠近聞名的雙泉庵風景小區、書堂嶼櫻桃園、小泰山、馬灣生態小區兩處山水環抱,風景如畫,鳥語花香,林茂果豐,鐘靈毓秀,氣候宜人,是旅遊、垂釣、避暑、納涼的理想之地。同時境內有泰山姊妹山——馬山,高512米,主峰橫亘於該鄉東北部,此山由馬頭、馬耳、馬鞍、馬腰、馬蛋、馬腚、馬尾組成,是一匹完整的“駿馬”。山有百丈石崖,天險山峰,秀麗可觀,號稱十大美景,並有許多奇蹟般誘人的傳說。每年三月三是傳統的馬山廟會,也是避暑觀光的理想去處。另外還有杜莊古城堡、穆柯寨等景區。
(二)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鉀長石、大理石、蛭石、花崗石、木魚石、石英石、石灰石和黃沙,稱“八石一沙”。
雙泉鄉素有“散熱器之鄉”的美稱,雙泉散熱器廠不斷開發研製新產品,現形成七大類五十多種型號的產品,已形成日產萬片的能力,年產值3000多萬元。魯日鈞達皮革有限公司研發的新產品絨面革具有獨特的染皮工藝,被中國輕工業進出口公司定為絨面革定點生產廠家。雙泉鄉盛產林果,生產的核桃和冬棗遠近聞名,其中冬棗營養豐富,有“百果王”之稱,現有核桃園10000畝,冬棗基地1000畝。
雙泉鄉-經濟狀況
雙泉鄉全鄉工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到2005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3.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4年增長9.8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0元,同比增加11.39%。全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加強工農業生產,其中農業以糧食作物、林果業、畜牧業養殖業為主。全鄉的工業經濟迅猛發展,主要有散熱器、皮革製品、石采加工、鑄造等多種行業。農業和工業是雙泉兩大支柱經濟產業,隨著農村經濟政策的開放和改革的深入,農民民眾充分合理的利用現有資源,創出致富門路,採用新技術開發和推行新產品來提高經濟收入,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
雙泉鄉-工業區發展
雙泉鄉為進一步加快該鄉民營經濟發展步伐,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以最優惠的政策和最優越的基礎設施,繁榮民營經濟,促進全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研究決定規劃建設“雙泉鄉工業區”。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園區總規劃占地500畝,分為三個小區:
(一)機械加工區:占地100畝,以原福利機械廠為中心,同時充分利用雙泉集團北車間、魯雙集團北車間、原石粉廠閒置廠房和土地,規劃設定機械加工、小型鑄造、地瓜澱粉加工等小型加工企業10-15處,園區內實現了水、電、路、訊、地“四通一平”,完善了配套設施。
(二)商貿區:北付至派出所公路兩側,占地約100畝,主要設定商店、飯店和商場。經營副食百貨、服裝鞋帽、餐飲服務、瓜果蔬菜等,發展商品貿易,方便民眾生活。
(三)綜合開發區:八中以北、沙河以東,占地300畝,土地平整,水電、交通方便,計畫設定各類專業批發市場、特色農產品加工批發和大型服務設施,可用作農用物資、五金器材、建築材料、木製家具、水果蔬菜以及特色農產品等專業批發市場和計程車市場。
雙泉鄉-旅遊發展
雙泉鄉雙泉庵風景小區位於長清區雙泉鄉最南端,與泰安肥城市接壤,距長清區城27公里,距濟南市區50公里,距旅遊聖地泰安45公里。風景區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南至穆柯寨下的人頭山、北至小馬山、西至銀子山、東至金牛山),該區域內有一處小Ⅱ型水庫,6座塘壩,水面清澈見底,兩岸綠樹成蔭。上游兩側各有一泉,無論多么乾旱,常年清流不斷,人稱“活命泉”。“雙泉”就由此而得名。雙泉庵風景小區因山環水抱、風景如畫、鳥語花香、林茂果豐、鐘靈毓秀、氣候宜人而遠近聞名,是旅遊、垂釣、狩獵、避暑、納涼的理想之地。
過去,這裡有堪稱奇觀的歷史遺蹟,充分展示了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據有關資料記載,相傳早在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被後人稱之為“藥王”的醫學家孫思邈,為時行特效藥物的採集、研究而遊歷至此,發現這一鐘靈寶地後而在此深居簡出,長住數十月之久,就地採集特效藥物達三十餘種,因此而成“人命之重,有貴千斤,一方濟之,德愉於此”的《千金方》第三卷。孫思邈居此期間,
雙泉鄉周圍數百里的老百姓紛至沓來,求方索藥,靈驗無比,無一不愈。至唐朝中葉,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一神醫,自願捐銀出工,在此修建藥王廟一座。內塑藥王孫思邈神像,像高3.2米,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據傳,周圍三縣百姓,凡家有疾症者,前來拜求藥王老爺,然後並取兩泉之水,歸而飲之,則百病皆除。因此曾一時門庭若市,扶老攜幼者絡繹不絕。明朝萬曆八年間,當地民間又聚資重修藥王廟,並且新修了左右前後十大院落,新增了玉皇大殿、鎮武大殿、忠義大殿(劉、關、張三英塑像)等,至此已形成規模,蔚為壯觀。明朝末年,在藥王大殿一側又建起了一個別致壯觀的戲台。每年二月十五日始,方圓幾百里百姓,都前來趕廟會。會期為八天,每天都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香火燎繞,生意興隆。當時,雙泉庵廟會與馬山廟會、泰山廟會並稱“齊魯三會”。可惜一九六五年因以“破四舊”和雙泉庵適宜建庫蓄水,利農利民為由被長清縣政府決定強行拆除,廟會也從此消跡。致使這一千年文化古蹟毀於一旦。但時至今日,每年二月十五日,仍有當地民眾前來古蹟遺址進香,求保平安。更有些對此頗有研究的人士認為此地不凡,是一方“風水寶地”,每每至此,大有恨不該毀之和不能寓居於此“風水寶地”而益壽延年之缺憾。
鄉黨委政府對這一風景小區極為重視,一方面加強生態管護,嚴禁毀林毀地破壞生態容貌;另一方面精心運籌規劃,積極招募資金,意欲重建歷史景觀,再現昔日風采,加速開發建設,使其與鄉內西部的齊長城,孫、龐大戰的馬嶺川,小泰山等名勝古蹟溶為一體,成為長清區內一新的旅遊觀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