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校報

四川省農業大學的校報,在宣傳學校改革發展,構建和諧校園,促進高水平“211工程”大學的建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農業大學校報
  • 定義:四川農業大學的黨委機關報
  • 創辦:1956年
  • 目的:宣傳學校改革發展
簡介,校報的創辦,校報復刊和發展,校報特色與風格,

簡介

《四川農業大學報》作為四川農業大學的黨委機關報,伴隨著四川農業大學這所百年名校,走過滄海桑田的後五十年,成為學校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和驕人業績的見證和記錄,在宣傳學校改革發展,構建和諧校園,促進高水平“211工程”大學的建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校報的創辦

1956年,四川大學農學院根據上級部署,從成都遷往雅安市獨立建院。建院伊始,就非常重視宣傳和新聞工作,學院黨委和行政作出決定,出版院刊《四川農學院》,作為學院黨委和行政領導下的全院性的內部刊物和師生員工自己的園地。
在決定中,黨委和行政對院刊的辦報方針、原則等作了界定,成立了直屬於黨委的院刊編輯委員會和院刊編輯室,明確了其任務和職責。學院還從省委宣傳部調來報人楊羽華負責院刊工作,另有馮素芬、朱浩然任采編。當時還決定,院刊暫不定期出版,爭取七天至十五天出版一次;發行範圍限於校內,可逐步吸收學院畢業同學訂閱。
1956年10月27日,院刊創刊號出版了。創刊號為4開8版,報名採用毛體字,從第二期起為4版,每份售價3分錢,出版至1960年初停刊。現可見到的只有創刊號至1957年8月31日第23期,其餘皆已散失。

校報復刊和發展

1984年,學校各方面事業經過逐步恢復和發展,顯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黨委決定校報復刊,遂從總務處調楊昌明同志任校刊室主任,並送他到成都高校學習辦報。當年7月1日,復刊後的第一期《四川農學院》出版,為4開4版,至1985年6月20日共出版了8期。
1985年前後,全國高等教育迎來升格改名的浪潮。學校升格並改名為四川農業大學,為了更好地宣傳學校,為學校的改革發展鼓與呼,當年9月10日起出版的復刊第9期校報,亦隨校名改為《四川農業大學》,仍為4開4版。
同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到雅安視察工作,事後他親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1986年3月28日出版的復刊第13期起,報名開始採用胡耀邦同志題寫的校名,出版周期約為一月。1987年楊昌明同志任宣傳部副部長兼校刊室主任,江英颯同志到校刊室工作。1991年5月2日江英颯任副主任,楊昌明不再做校報工作。1995年5月4日江英颯同志任校刊室主任,2002年江英颯同志任宣傳部副部長,併兼校刊室主任至2007年。
1997年9月起經省新聞出版局和學校同意,校報改為半月刊。1999年,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及省新聞出版局要求,報名改為《四川農業大學報》,獲得全國統一刊號CN51—0840/G,明確報紙由學校黨委主管主辦,管理體制進一步規範化。由於要增加一“報”字,遂全名採用舒體。2001年,校報在全省高校中較早開始試辦網路版,後來歷經改進,現已擁有PDF和HTML形式,網路版現已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新視窗和社會各界人士、廣大校友了解學校的便捷渠道。
2003年楊志鋼同志任校刊室副主任,2007年任主任。2003年報紙被四川省新聞出版局組織評為全省10家“優秀高校校報”之一。為了適應學校發展需要和報業發展形勢,2004年起校報改為對開4版,2005年秋季出版的第279期起,改為雙面全彩印對開4版,報紙質量和形象得到再次提升。同時,校報制定和健全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包括采編、審稿、校對、學生記者團管理和考核等等,得到了長期的堅持,成為報紙質量穩步提高的保證。目前,作為四川農大黨委機關報的《四川農業大學報》,由黨委宣傳部校刊室具體編輯,為半月出版的對開四版全彩色大報,發行量為10000份。設有自由談、教育文摘、我心目中的好老師、身邊人物、校園話題、文藝走廊等常設欄目及“桂花雨”文藝幅刊。

校報特色與風格

多年來,校報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圍繞黨的路線、方針和學校中心工作,在學校新聞宣傳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受到學校領導的肯定和廣大師生的好評。校報師生有數十件作品獲得四川省新聞獎、中國高校好新聞獎、四川省高校好新聞獎和雅安市新聞獎,舉辦了數十次徵文活動和培訓活動,從校報通訊員隊伍里走出來的同學在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成績突出。校報在以下幾個方面顯現出獨特的作用,形成了自己的辦報風格:
一是報紙定位緊扣學校中心工作,突出體現黨報屬性。
復刊以來,校報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統領新聞宣傳工作,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及時準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報紙自覺接受學校黨委對校報工作的領導,明確規定由黨委主管、主辦,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廣博擔任校報總編輯。校報將黨報屬性內化在辦報理念和辦報過程中,強調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全心全意為師生員工服務、為學校中心工作服務。
為此,校報在版面安排上以頭版突出黨委行政中心工作、時政要聞及其評論性文章;頭條一般均為政治性要聞,採用通欄粗黑字型標題突出刊載;要聞類內容篇幅較大、位置顯著,以起到統攝、主導報紙導向的作用。在黨和國家,以及學校的許多重大事件,如歷次政治鬥爭、抗擊非典、抗震救災、“川農大精神”的提煉宣傳、“211工程”建設、百年校慶等過程中,校報立場堅定、觀點明確、反映敏銳的風格產生良好的影響,得到了歷屆黨委行政及其主要領導的認可和讚揚。
2002年5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來校視察工作,全校師生倍受鼓舞。校報記者全程跟蹤採訪,記錄了這一難忘的時刻。隨後,校報出版了專刊,以大量細緻的描寫、生動的畫面定格了當時的情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校視察時,校報也以顯著位置和版面作了報導。如今翻開校報,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學校的關懷和愛護歷歷在目。
在事關學校發展進程的“211工程”申請、預審、立項、建設和驗收的過程中,校報全程見證、參與、記錄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早至1993年起,當學校準備申請時,校報即採用“211工程”知識介紹、意義分析和申請條件等作了報導,同時以大量言論類文章進行動員。“建設211,人人作貢獻”成為了強大的輿論潮流。同時,校報報導文章和收集整理的資料,成為相關支撐材料。以後,在涉及“211工程”的各個環節,校報采編人員都全體出動,大量采寫稿件,除了正常報導外,還編輯了近10期“211工程”專刊,為學校的建設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享譽全國的“川農大精神”,是高校獨特的精神財富,不僅對川農大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全省、全國都產生了積極的反響。對這一重要精神內涵的發掘,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校報擔當起了她應有的任務。在“川農大精神”的總結提煉之前,校報就采寫大量反映這種精神的文章刊登於校報和校外媒體,形成了一定的影響。當省上決定宣傳“川農大精神”後,校報立即全體出動,參與採訪和報導,並整理和編輯出多冊達資料,為省委宣傳部和廣大媒體總結提煉提供了事實依據……
2006年10月6日,是學校百年校慶日,但是相關的工作早在兩年前就開始準備了。人手少、時間緊、任務重,校報人員一邊參與對外宣傳,一邊克服困難,加班加點開展工作。先後開設了“百年川農大·動態”、“百年川農大·鏡頭”、“百年川農大·記事”、“百年川農大·人物”、“百年川農大·回憶”等系列欄目,營造了熱烈、喜慶的氛圍。當年,還先後舉辦了“百年校慶籌備專刊”、“百年校慶迎賓專刊”和“百年校慶慶典專刊”,編輯出版了《四川農業大學校史》、《精神的豐碑——媒體眼中的“川農大精神”》、《為了大地的豐收——媒體眼中的川農大》和《歲月如歌——川農大百年校慶紀念文集》等數百萬字的書籍,為來校的領導、嘉賓、校友和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份高雅、精美的禮品。來賓和領導一致盛讚,這些材料“非常珍貴”、“不可多得”、“值得珍藏”,為學校挽救和整理出了系統的文獻資料。今天,這些材料已成為學校對外宣傳、饋贈來賓的禮物。
二是緊密結合學校實際,發揮辦報育人功能。
多年來,校報工作者以“新聞工作者是肩負重大社會責任的‘人類靈魂工程師’”來勉勵和要求自己,除了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這個“總綱”之外,特別注意結合學校是農業院校的實際,通過多種渠道來發揮辦報育人的功能。
1、報紙通過自身的辦報特色、理念、風格和言論來引導輿論,潛移默化地教育廣大學生。校報堅持以我校獨有的大學精神——“川農大精神”為靈魂,“愛國敬業、艱苦奮鬥、團結拼搏、求實創新”成為報紙的精神內涵。同時,堅持“積極、正面、陽光”的主流特色,力杜消極、灰色、另類,組織了撰寫、刊發了大量文章,對良好校風學風的培育,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2、校報把心繫“三農”、振興中華貫穿於辦報過程,彰顯出鮮明的學校特色、專業特色。作為身處西部農業大省的農業大學,川農大把科教興農作為自己的使命,把心繫“三農”、振興中華作為育人的根本,強調所有學生,不管是否農科專業、不管畢業後在城市還是農村,都要關心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校報把這一理念作為辦報精神之一,強調並形成了“立足大地、觸及大地”的厚重風格——在要聞和教學科研版面上,突出宣傳那些服務“三農”的先進典型;在學生活動和文藝版面中,報紙摒棄輕浮噪雜的所謂時髦和幼稚化傾向,著重反映腳踏實地的實踐,以及來自大地的厚重足音。報紙既堅持了其引領思想、激發思辨的前沿性,又堅持了紮根土地、樸實無華的民眾性。許多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接觸校報以後,認為具有出色的風格,不時有人要求訂閱和收藏。
3、報紙把人才培養和業務工作結合起來,通過培訓和業務指導,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校園新聞和文藝作者隊伍,其中有不少走上了領導和新聞工作崗位。在校內,從校領導到處級幹部,從教師到員工,有不少曾是校報通訊員;在校外,從四川農村日報、成都日報、雅安日報到不少企業內刊,都活躍當年校報學生記者的身影,業餘的校報工作生涯引導他們走上了專業新聞工作的道路,成了學生成才就業的又一渠道。即使沒有走上新聞工作崗位的,也由於受到良好的新聞宣傳和寫作訓練,表現出良好的素養和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4、校報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擔任多種社團組織指導教師並開展培訓工作。校報老師指導下的記者團、文通社、攝影協會、傳統文化協會等近10個社團,以及各級團組織、學生會的宣教部門,《啟航》、《心理健康》等多種學生刊物,更成為學子陶冶情操、培養素質的園地,成為農業院校中校園文化建設不可多得的一支力量。
三是版面與欄目形成了既大氣穩健,又靈活機動的獨特風格。
現行欄目中,一批欄目已形成了品牌,成為川農大校報的“壓軸文章”,顯示出報紙的導向和重心。
比如,“教育文摘”欄目已經堅持9年,選登了近200篇最前沿的科技、教育和思想方面的文章。不少老師認為,這些文章對自己“有啟發、有幫助”,對於匡正教育理念、指導學校管理、改善思維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諮詢和參考。而“自由談”、“校園話題”則從不同角度為師生提供了發表看法、參與學校事務的平台。如校園交通問題、校園網路問題、教學管理問題,都在校報輿論的參與下,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促進,或者達成了部門和服務對象的理解。事實表明,這成了促進校內工作得到改進、合理化的一條有效渠道。“心理健康”、“讀者來信”等欄目,則為廣大師生排憂解難、答疑解惑,受到大家的歡迎……
在辦好相對固定欄目的同時,校報也著眼於社會問題、校園事物、不良苗頭等,開展專題報導,剖析校園新聞現象,幫助學生深入全面看待問題。如:《轉專業:換個跑道重新開始?》就通過對學校部分學生盲目轉專業的現象進行多角度的剖析:以“老師分析”、“調查報告”、“相關思考”、“其他高校連線”等多種形式,來分析轉專業現象,幫助學生正確思考、正確認識。《暑期社會實踐專版》則從實踐準備工作、注意要點、經驗談多個方面,通過調查、訪談、言論、圖表等多種形式讓更多的同學了解暑期社會實踐的情況,引發他們深入思考暑期社會實踐相關問題。至今,此類專題已經做了六、七十個,對涉及大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和行為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對含糊不解的問題進行了釐清。
如今,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按照黨的新聞宣傳工作要求,以“黨委喉舌、學校形象、新聞視窗和師生陶冶情操、鍛鍊文筆的一方樂土”的定位,川農大校報正努力躬耕,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