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寶興縣東北部,地處邛崍山西坡。1975年建立。面積39039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珍稀瀕危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及山地混合森林生態系統。面積4萬公頃,其中核心區27581.5公頃,緩衝區2897.5公頃,實驗區8560.0公頃。

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區是是大熊貓的發現地。1869年,法國傳教士兼生物學家戴維在鄧池溝首次發現大熊貓,使動物活化石大熊貓享譽世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蜂桶寨自然保護區
  • 位置:四川省寶興縣東北部
  • 建立時間:1975年
  • 面積:39039 公頃
  • 保護對象:大熊貓、金絲猴及山地混合森林
  • 植物資源:珙桐,水青樹、連香樹、四川紅杉
  • 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1994年
  • 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
  • 類型:山地混合森林生態系統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面積範圍,保護對象,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管理狀況,旅遊資源,地位價值,

歷史沿革

1979年,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保護區管理所設在大水溝口。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圖
1994年,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確認為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職工17人,臨時工33人。管理機構升格為雅安市人民政府直屬正縣級事業單位。保護區管理局局址設在寶興縣城,下設辦公室、計畫財務科、宣教科研科、保護管理科及大水溝、鍋巴岩、鄧池溝、民治、穆坪、中壩6個保護站,建立了大熊貓救護中心,配有野生動物搶救室、飼養房、育幼室、活動室、占地近70畝的半野生圈養場、綠尾虹雉繁育基地、生態旅遊接待中心等。

地理環境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民治管護站
位置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帶,邛崍山脈中段,夾金山南麓,青衣江源頭,是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的發現地和模式標本產地,位於世界自然遺產地——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核心區,雅安市寶興縣境內。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蜂桶寨風景
氣候
保護區氣候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的西部邊緣地區氣候。年均溫5.9-7.2°C,一月均溫-4.0-2.7°C,七月均溫15.1-16.3°C,極端最高溫25.5-27.7°C;無霜期228-242天;年平降水量700-13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9-83%;全年平均日照數為967.1小時。
水文
保護區東河是保護區的幹流,兩岸支流極不對稱,西岸有得勝溝、大水溝、樺溪林溝、快樂溝;東岸有鍋巴岩溝、汪家溝、青山溝、鄧池溝、龍石溪、甘木溝、冷木溝等。
土壤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龍門山地槽區,出露地層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三迭系、第四系和元古代的澄徵江—晉寧期的岩漿浸入岩。主要由玄武岩、火山角礫岩、花崗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細砂岩及砂礫等組成。
土壤類型多樣,垂直帶譜明顯。由下而上主要有山地黃壤(海拔1000-1500米)、山地黃棕壤(海拔1500-2000米)、山地棕壤和暗棕壤(海拔2000-2900米)、山地灰化土(海拔2900-3500米)、高山灌叢草甸和高山荒漠土(海拔3500米以上)。
地形地貌
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邛崍山脈中段。區內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山體劇烈抬升,河流強烈下切,形成山高、坡陡、谷狹的地形。海拔4200米以上山體,集中分布在保護區北段,最高點在北側二十四凼,海拔4896米,南緣最低海拔1000米左右,區內相對高差3800米左右。地形起伏大,高差懸殊,山勢陡峭,溝壑縱橫,山巒疊翠,自然景觀雄偉、壯麗。沖積堆、坡積丘主要堆積於主支流交匯處和山坡下部,零散破碎。沖積和洪積台地分布在河流兩岸,為農作物地帶。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蜂桶寨風景

面積範圍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萬公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其中核心區27581.5公頃,緩衝區2897.5公頃,實驗區8560.0公頃,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70.65%、7.42%、21.93%。

保護對象

植物資源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429種,其中蕨類22種,裸子植物12種,被子植物395種。植被垂直帶譜明顯: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連香樹
①海拔900~1500米之間為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樹種為殼斗科栲屬、樟科樟屬、山茶科木荷屬;
②海拔1500~20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主要組成樹種除常綠樹外,還有珙桐水青樹、槭、樺等落葉樹種;
③海拔2000~2900米為山地針闊葉混交林,主要組成樹種有紅杉鐵杉、樺、槭、椴等,林下為茂密的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總面積達110000公頃;
③海拔2900~3500米之間為亞高山針葉林,以冷杉為主;
⑤海拔3500米以上為高山灌叢、高山灌叢草甸與流石灘植被。
國家保護植物一級有珙桐;二級有水青樹連香樹四川紅杉等。1983年邛崍山冷箭竹幾乎全部開花死亡。冷箭竹約60年一輪周而復始的開花、結籽、枯死,這種規律在自然界已經存在幾百萬年,這對大熊貓生存有利也有弊。弊是會造成一部分年輕、體弱、有病、活動範圍不廣的大熊貓死亡,使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利是食物環境變化,使一部分大熊貓異地尋食,改變了每天只活動500米範圍的習性,促使大熊貓遠親交配,使大熊貓更能適應自然環境,避免近親交配、素質下降和孤身生活。

動物資源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陸棲脊椎動物有390種, 其中獸類68種,鳥類280多種,爬行類19種,兩棲類14種、魚類7種。在此地繁殖的有340種。區系的顯著特點是東亞南部的物種和中國西南高山區特有物種多。中國或四川特產動物達73種,其中獸類有大熊貓等17種,鳥類有斑尾榛雞等33種,爬行類有美姑脊蛇等6種,兩棲類有大鯢等10種和魚類7種。區內動物垂直分異明顯:海拔2200米以下亞熱帶物種為主,代表動物有水鹿、小靈貓、果子狸、畫眉、日本林蛙、斑腿樹蛙等;海拔2200~3600米以喜馬拉雅物種為主,代表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小熊貓、血雉、棕點湍蛙等;海拔3600米以上,代表動物有白臀鹿、白唇鹿、雉雞、綠尾虹雉、雪鶉等。
保護區是大熊貓、金絲猴等標本的採集地。1869年從寶興採到金絲猴標本,引起了世界生物學界的巨大興趣。自2014年11月初至2015年1月底,工作人員對保護區內的紅外相機進行數據採集時,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金絲猴的蹤跡。此前一直有專家認為保護區內有川金絲猴分布,此次採集到的相片證實了這種說法。由於是在同一地點不同時間拍到不同種群的川金絲猴,此次採集的圖片可以為研究川金絲猴的活動特性提供支撐。
保護區可以作為遺傳資源的原地保護點。保護區有國家保護動物一級有大熊貓、扭角羚、白唇鹿、白臀鹿、川金絲猴、雪豹、綠尾虹雉、斑尾榛雞等;二級有獼猴、短尾猴、小熊貓金貓猞猁馬麝、水鹿、大靈貓、小靈貓、斑羚、岩羊、紅腹角雉、藏馬雞、血雉、紅腹錦雞大鯢等。
斑尾榛雞
雞形目、松雞科,又名羊角雞。上體具相間排列的栗色、黑色橫斑;雄鳥頭頂具羽冠,頭頂、枕部深栗色,散布著黑、灰色點斑;眼後到後頸有一條褐、黑色斑點的白紋;耳羽深栗色。外側尾羽黑褐色,具狹形白色橫斑和白色羽端。雌鳥體色不及雄鳥鮮艷,眼後的帶紋淡黃綴白。斑尾榛雞生活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灌叢或針葉林中。為留鳥。
馬麝
偶蹄目麝科。全身呈沙黃淡褐色。體毛粗,脆而易斷。成體背面具隱約斑點,頸紋不顯,鼻端無毛,黑色。馬麝棲息高山草甸、裸岩山地、靠山脊灌叢或草叢等地。性膽怯且孤獨,多獨居生活。活動有固定路線,行動輕快而敏捷,善於奔越懸崖峭壁,主食多種高山灌木樹葉和青草。
血雉
雞形目雉科,又名血雞。體長36~46厘米,雄鳥額、眉紋、頰黑色;頭頂灰色,部分羽毛向後延伸成冠狀。背、腰、尾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乾紋及灰色寬緣,最長的尾上覆羽具緋紅色邊緣;胸、脅及腰灰褐色,尾下覆羽黑褐色。雌鳥體羽大都暗褐色。血雉棲息於雪線附近的高山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隨季節變化有垂直遷移現象。4~6月進行繁殖,築巢於樹基部的洞中,產卵2~6枚,孵化期為21~24天。為留鳥

管理狀況

保護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科及三個保護站、科教科、項目辦、林區派出所4個部門均從事一線保護管理工作,具體分工如下:保護科,含4個保護站,總共20人,負責天然林管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巡邏,森林防火,生物多樣性監測。科教科,6人,負責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護,開展社區野生動物危害莊稼監測,環境教育,扶持周邊社區發展經濟。項目辦,6人,負責國際國內與唐家河保護區的合作項目在保護區開展實施。林區派出所,7人,負責林區治安,查處林業刑事案件,與保護科一道,打擊偷盜獵及採集,確保森林資源的有效保護。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熊貓
科研
1975年,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 隨著國際國內保護理念的發展,以及不斷發展強盛的國民經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保護區通過多年開展保護管理工作的經驗,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保護管理體系:就已開展以打擊偷盜獵、防止亂挖亂采的巡護工作,野外工作以該項活動為主一直開展至1998年底,期間,在1984年-1987年與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合作開展進行了大熊貓、亞洲黑熊的生物,生態學研究工作;自1999年開始,保護區在省林業廳指導下,與WWF合作,開始進行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監測工作,這也是保護區建區以來首次開展野外監測工作;自2000年開始,保護區納入天然林保護工程,保護區開展以天然林保護為重要內容的野外巡護工作;2001年起,先後有德國GTZ項目、德國KFW項目、以及GEF項目開展,逐漸將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護理念引入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活動中,先後在周邊社區開展了野生動物危害莊稼的監測、環境教育、社區經濟情況調查、以及扶持周邊社區經濟發展等多項社區工作。2001年,保護區與美國華盛頓動物園合作,合作開展了野外紅外自拍相機安放以及亞洲黑熊生態學研究。
監測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30多年來,大熊貓為主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自然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套用3S技術(GIS、GPS、RS)開展了生物多樣性監測。設計了28條固定的監測路線和多條隨機監測路線。組織成立了專門的監測隊伍,每年都對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的生長狀況進行監測巡護。收集了大量的大熊貓及其他珍稀野生動植物的數據,加大了對棲息地的監測力度,隨時掌握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變化。保護區先後與中國科學院、四川師範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華師範大學等院校合作,開展了保護區內野外大熊貓種群的調查、大熊貓的DNA鑑定、大熊貓蛔蟲病流行病學的監測以及小型獸類的調查研究。1991年以來,與美國、加拿大、瑞士、德國等國際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綠尾虹雉繁殖的科研項目,十幾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收集了大量的綠尾虹雉繁殖行為的圖像資料和文字資料。逐漸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2004年合作期滿後,蜂桶寨保護區獨立承擔繼續開展這項具有國際難度的科研項目,2006年成功繁殖了9隻雛鳥,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雛鳥生長狀況良好。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秋色

旅遊資源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雅安地區寶興縣境內的夾金山北段東北坡, 距雅安市80公里。由蜂桶寨自然保護區、夾金山公園和鍋巴岩組成。
保護區面積4萬多公頃,區內溝壑縱橫,奇峰崢嶸,溪流清澈,草木蔥茂。野生動物達378種,其中屬國家一、二、三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等30餘種;有各種植物400多種,珍貴樹種有珙桐、蓮香等,還有杜鵑、百合、寶興蘭等奇花異草。區內設有大熊貓飼養場、醫療室、育嬰室。遊人還可在脈衝電網半野外飼養場觀賞到大熊貓在自然狀態下的風姿。
夾金山公園坐落在磽磧藏族鄉龍神崗上,海拔2100米,背靠雪山,喇嘛寺雄踞山頭,建築裝飾極富民族特色。寺廟頂部的琉璃瓦上有一座金碧輝煌的鍍金寶頂;兩條60米的長廊華美氣派,數座亭台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公園門口聳立著高197米的紅軍翻越夾金山的紀念碑。夾金山公園是一個具有高山特色的鄉村公園。這裡可以觀賞到風格獨特的藏族村寨、鍋莊樓和巍峨奇瑰的雪山河谷。
鍋巴岩是一座潔白晶瑩的玉石山峰,出產著名的“寶興白”大理石。礦體連綿45公里,寬2公里,總儲量3億立方米,僅露天礦的儲量就有15億立方米。用“寶興白”雕琢的各種工藝品,由於材質優良,加上精度的雕刻工藝,深受海外客人的歡迎。

地位價值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勢地貌和獨特的氣候條件使它成為許多孓遺物種的避難所,中、外科學家先後在這片土地上發現並命名了151種動、植物新種(其中植物73種,鳥類38種,動物31種,兩棲5種,魚類3種,昆蟲1種),是全世界少有的天然生物基因庫,同時也是邛崍山系大熊貓基因交流的重要走廊帶,是四川大熊貓生態旅遊環線上一顆耀眼的明珠。保護區外圍有臥龍、黑水河、喇叭河三個自然保護區,呈一個三角形,蜂桶寨保護區處在中心地帶,是邛崍山系大熊貓棲息地關鍵性的走廊帶,對連線邛崍山系的大熊貓棲息地,促進大熊貓種群間基因交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