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文化都源自民間文化。可民間文化本身,卻是極端脆弱的。我國古代將採集民間文學稱為採風,因為它像風一樣稍縱即逝,不及時捕捉,當下存在的狀態就永遠消失了。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大國,民間文化遺產極為豐富,但在現代化浪潮的衝擊下,在生活方式的快速變遷中,民間文化有如秋風中的落葉,正在以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枯萎、飄零、毀損。搶救,成為重中之重。
研究中心簡介
出席會議的還有西南科技大學、西華師範大學、樂山師範學院、宜賓學院等兄弟院校科技處的領導、以及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旅遊發展研究中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川菜發展研究中心、四川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犯罪防控預防研究中心等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負責人和部分兄弟院校的(二級學院)系負責人。
會議由綿陽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海濱同志主持,會議首先由綿陽師範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蘇智先教授致歡迎辭,蘇書記首先對參加本次大會的省、市領導和來賓表示衷心的歡迎,隨後蘇書記就綿陽師範學院的基本情況作了介紹,對民間文化研究中心建設情況作了回顧,並堅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市各級領導、各兄弟院校、各社會團體的關心和支持下,在四川省教育廳和綿陽師範學院以及各位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民間文化研究中心必將成為我省乃至全國民間文化研究的重要陣地,必將成為我省文化創新和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平台,必將為推動四川經濟建設和社會和諧發展貢獻力量,必將為繁榮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委員會名單
接著,蘇智先院長宣布了民間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與學術委員會名單。綿陽師範學院高梧副教授任中心主任,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研究員任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原四川大學副校長隗瀛濤教授、四川省民俗學會會長章玉筠教授、原四川省社科聯副主席李紹明研究員、四川大學林向教授、原四川師範學院副院長龍顯昭教授任中心學術顧問,綿陽師範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蘇智先教授、原西南民族大學副校長陳玉屏教授、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舒大剛教授、原四川師範大學歷史與旅遊學院院長楊天宏教授、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蔡東洲教授、四川省文化廳科教處郭桂玲處長、四川省文化廳產業處彭健康處長、四川民俗學會執行會長江玉祥教授、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陳世松研究員、綿陽市社科聯肖平凡主席、綿陽師範學院高梧副教授、綿陽師範學院王運浦教授、綿陽師範學院馮學全教授、綿陽師範學院劉延剛博士為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民間文化研究中心章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本中心定名為“民間文化研究中心”。
第二條 本中心是四川省教育廳批准設立的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以研究民間文化為主的實體性學術機構。
第二章 宗旨和任務
第三條 本中心宗旨是: 團結民間文化研究人員,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通過調查和研究民間文化,弘揚人文與科學精神,充分發揮民間文化貼近民眾,洞悉民情和資政佐治的功能,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繁榮發展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做出貢獻。
第四條 本中心主要任務是: 組織和推動民間文化研究;進行民間文化田野調查;建設民間文化研究資料信息中心;開展民間文化在旅遊產業等方面的套用研究工作;編撰民間文化研究書刊;推進省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合作;舉辦學術討論和論著評獎等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
第三章 機構設定與人員組成
第五條 本中心是隸屬於四川省教育廳、由綿陽師範學院具體承建的獨立科研實體,具有相對獨立的編制、場地、資料室和科研隊伍。
第六條 本中心設主任一名,主持中心工作。
第七條 為加強對民間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的指導,本中心設立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由多名國內知名民間文化研究學者組成,任期三年。學術委員會設主任一名。
第八條 本中心設秘書若干名。秘書負責中心的設施管理、日常文秘工作及圖書資料的採購、保管、整理、編目、借閱工作。
第四章 經費管理
第九條 經費主要來自省教育廳、學院撥款,以及縱向、橫向科研經費。經費的使用,遵循公開的原則、節約的精神,按照學院財務制度嚴格管理。經費的管理由本中心主任負責。
第五章 人員管理
第十條 本中心實行明確的目標責任制管理。本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需與中心簽訂聘任契約書。凡承擔項目者需與中心簽訂項目研究契約書,並在契約期間內,定期向中心報告研究工作狀況。中心專職管理人員應做好中心各項日常工作,保障中心科研工作的正常開展。
第六章 項目管理
第十一條 本中心負責規劃和執行四川省教育廳科研規劃有關“民間文化研究”的任務,把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產出重大科研成果作為重要任務。每年組織好科研項目申報、評審、結題和中期檢查工作。中心所立項目統稱“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綿陽師範學院民間文化研究中心項目”。
第十二條 評審通過的項目報經四川省教育廳審核,批准後通過網站或檔案方式發布公告。
第七章 附 則
第十三條 本章程修改權和解釋權在民間文化研究中心。
相關文化
蜀文化
(1)蜀文化從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興起,在距今2500前的東周時期,由於巴文化的興起,逐漸融匯為巴蜀文化,擴大為巴蜀大文化體。至秦漢時期,巴蜀文化又逐漸融匯入中華文化之中。舉世聞名的廣漢三星堆古城遺址,是目前面積最大的蜀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的發掘表明,“以小平底罐、高柄豆、鳥頭形勺等器形為代表的這類文化遺存,在川西平原是自成體系的一支新文化。”從而證明,遠在西周以前,川西平原就有一支與中原文化有別的、地方特色濃厚的土著文化——蜀文化的存在。
寶墩文化
(2)寶墩文化
遠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經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寶墩文化”。寶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時期的考古文化,寶墩遺址既是這一時期成都平原時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將跨進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
川茶文化
(3)川茶文化
《神農本草》中曾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從此,茶便在民間流傳開來,茶的利用歷史與藥用植物一樣久遠,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不斷演變、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四川,作為茶的原產地之一,茶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茶文化的定義
茶文化是指以茶這一飲品為中心,折射出的與之有關的一切文化現象,包括茶的種植、研製、開發,茶具的生產、加工,特殊茶風俗的形成,以及與其它文化的現象相容而形成的各種藝術等。就此定義而看,茶文化包羅萬象,本文就將川茶、四川茶具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川菜文化
(4)川菜文化
川菜是我國著名的地方菜餚之一,它與粵菜、魯菜、淮揚菜共同組成中國的四大菜系。川菜是歷史悠久,地方風味極為濃郁的菜系,具有烹飪取材的廣泛性、調味變化的多樣性和眾多菜式的適應性等長處和優勢。
川菜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點,其風味則是清鮮醇濃並重,並以善用麻辣著稱。辣椒(四川俗稱海椒),自從傳入中原以後,川菜就與中原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川人及川菜廚師對辣椒的使用,方法之多、運用之巧,是其它菜系所不及的。川菜誠不可無辣,卻絕非逢菜必辣。川菜是當麻則麻,當辣才辣。相當部分川菜品種是既不辣更不麻的。川菜廚師配品,講究濃淡交錯,疏密得宜,疾中有徐,緊湊中有平緩。
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眾化餐菜、家常風味菜、火鍋、風味小吃五大類組成。
川酒文化
(5)川酒文化
古代的四川酒文化,是我國酒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以五糧春、劍南春、瀘州老窖、全興、沱牌、郎酒等“六朵金花”為代表的傳統白酒,幾乎占了全國名酒的40%,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美譽度。考察研究川酒的歷史,對認識古代酒文化的形成,促進白酒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