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四川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建設計畫的重要內容,在全國高校評定104所,四川大學占4所,在全國高校基地數排第七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特徵:人文社會科學建設計畫的重要內容
  • 時間:1980年
  • 現任所長:李剛
基地簡介,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

基地簡介

四川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建設計畫的重要內容,在全國高校評定104所,四川大學占4所,在全國高校基地數排第七位。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是我國高校宗教學專業國家重點學科點。1980年由四川大學資深教授卿希泰創立,是當時國家教委批准的高校中第一個宗教學專業研究所,原名為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1999年被評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後更名。現任所長為李剛,現有專職科研人員近30人。
該所24年來創下了我國高校的8個第一:1982年成為高校第一個宗教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990年成為高校第一個宗教學博士學位授權點;1992年成為我國第一個宗教學省級重點學科;1999年為第一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002年由國務院批准為高校唯一的宗教學國家重點學科點;2004年成為高校宗教學專業唯一的哲學博士後流動站;1982年至今,擁有高校唯一一份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宗教學學術核心刊物《宗教學研究》,入選CSSCI;1991年至今,是國內高校培養宗教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最多的研究所,已獲博士學位的學生70餘名,現有在讀博士生60餘人。
該所自建立以來,出版專著10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000餘篇,尤以代表作四卷本《中國道教史》享譽海內外,多次再版,並在台灣出版繁體本,美國學者翻譯的第一卷英譯本已在美國出版。他們承擔了一系列的國家級重點課題,如“六五”至“八五”的國家重點項目“中國道教史”;“七五”國家重點項目“中國原始宗教研究及資料叢編”、“八五”國家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與無神論研究”、“九五”至“十五”的國家重點項目“中國道教思想史”等。
該研究所有中國道教、佛教、宗教學理論與當代宗教、中國少數民族宗教、基督教等5個固定研究方向,每個方向都招收碩士生,有中國道教、中國佛教、宗教學理論與當代宗教和中國少數民族宗教四個方向招收博士生。在中國道教史、中國道教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先後獲國家圖書獎一項,國家級一等獎一項,另有成果獲國家級二等獎一項;省部級一等獎二項;其他省部級成果獎20餘項。
該所自1980年建立以來,積極展開對外交流與合作,至今已有10餘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數百名學者到該所交流、講學、進修以及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該所亦有百餘人次前往近10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參加國際會議、講學、進修以及攻讀博士後。與他們有友好交往的境外大學與科研機構有:美國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加拿大UBC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英國倫敦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東北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韓國江南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佛光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另外還有美國道教協會、台灣道教總會、香港道教聯合會等團體與該所建立了合作關係。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是依託於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以及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三個博士點,按照科研體制改革的精神,重新規劃研究方向,實行人員最佳化組合,面向全國招聘人才而組建的新型研究機構。
四川大學的俗文化研究一貫具有優勢。項楚的變文、歌辭、白話詩研究,其卓越成就為國內外所公認。其《敦煌文學叢考》獲原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一等獎,《王梵志詩校注》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一等獎。周裕鍇的俗文學和禪宗偈頌研究,在海內外學術界也很有影響,其《宋代詩學通論》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二等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三等獎。俞理明教授、雷漢卿教授、張勇教授等也曾獲四川省政府優秀科研成果獎。此外,近10年來,兩個博士點的青年科研人員開拓了民間信仰研究領域,發展勢頭迅猛,取得很大成績。1999年6月,根據科研體制改革的精神,由由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三個學科點對原有研究方向重新規劃,對原有學術力量實施最佳化組合,建成了本所。並邀請國內名牌大學的傑出教授加盟,實現強強聯合,如清華大學的王小盾教授、浙江大學的張湧泉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的董志翹教授皆是學壇翹楚。目前全所科研人員少而精,大都承擔著本領域的國家或部省級項目,整體力量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的前身,是根據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關於加強外國問題研究的指示,經原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和高教部批准,於1964年成立的四川大學印度研究室。1978年經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該研究室擴展為南亞研究所,為獨立的系處級單位。1995年學校設立協調性的人文社會科學院,並把南亞研究所納入該院。1998年9月,學校撤消人文社會科學院,又將該所置於實體性的經濟學院之中。1999年6月,為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000年底,教育部批准該所為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並規定其為與院(系)平行且獨立設定的實體科研機構。目前,該所為我國高校唯一專門研究南亞的學術機構,也是全國研究時間最長、研究人員最集中、研究資料最完整、研究設施最先進、研究成果最多的南亞研究機構,在全國南亞學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國際南亞學界也有一定影響。
近40年來,該所始終堅持“以研究政治經濟現狀為主,兼及歷史文化”的方針,加強對南亞國家政治經濟現狀的研究,並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使研究工作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服務。該所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和政府有關部門的科研課題20多項。目前,該所正在進行教育部重大社科課題《世界貿易組織與印度經濟發展》等的研究。經過長期艱苦努力,該所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先後出版《印度經濟》、《印度經濟發展經驗教訓》、《當代印度財政》、《現代印度種姓制度研究》、《獨立以來印度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國西南對印度貿易問題研究》、《印度總理尼赫魯》、《南亞國家經濟改革與民主化浪潮》、《印度農村產業結構》、《當代印度》、《當代尼泊爾》、《當代斯里蘭卡》等學術專著2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800多篇,並向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和有關單位提供研究報告50多份。中國南亞學界對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所是全國兩個南亞研究中心(鬆散的北京地區南亞研究和集中的四川大學南亞研究)之一,並指出中國的南亞研究的希望在四川大學。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對該所的研究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對該所研究人員提交的調研報告作出重要批示。該所對南亞經濟發展和南亞軍事安全等的研究具有優勢,在全國南亞研究領域走在前列;對南亞社會政治發展的研究也有相當實力,在全國南亞研究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印度駐華使館歷任大使在職期間總要到該所訪問。
該所自1982年起培養世界歷史專業南亞歷史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1985年起培養世界經濟專業南亞經濟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現還培養國際關係專業的大國關係研究、南亞對外關係研究及南亞國家間關係研究等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近20年來,該所已培養出數十位南亞研究方向的碩士。他們畢業後分布在我國政府、高校、科研等部門,並已成為有關部門的工作骨幹或學術骨幹。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也已成為我國培養南亞研究方面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該所還十分重視對外交流,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曾在美國、英國、印度等留學1年以上。他們在國外學習的學科包括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國際關係學和歷史學等,回國後又積極參加國內外相關學術會議,注意掌握學科領域前言動態。在中印學者對話和中印名人論壇等對外交流機制中,該所所長文富德教授均為中方代表之一。
該所至今完好保存有自1965年以來南亞研究方面的中外文圖書報刊資料,為我國南亞研究領域資料最完整的機構。近年來,該所又加強了圖書資料建設,購置了大量新版圖書,豐富了該所圖書資料室的藏書。
該所成立後就編輯《印度研究資料》,70年代末期改為《南亞研究資料》,1985年起我所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南亞研究季刊》,主要刊登國內外學者研究南亞政治、經濟、對外關係、歷史、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學術論文。迄今該刊已出版七十餘期,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是在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全國高校“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的基礎上,於1999年通過對原四川大學"西藏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進行重新改組而新建的重點科研機構。
該所充分發揮了四川大學地處西南、長年注重藏區考察與研究的學術特長及傳統,繼承了我校前輩學者的學術研究積澱,開拓了新的藏區研究領域,在全國藏族地區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以該校中國古代史博士點、專門史博士點、中國考古學博士點以及博士後流動站為依託,在中國藏學研究領域中具有明顯的人才優勢、地域優勢、傳統優勢及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研究優勢。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擁有一支綜合研究能力強、梯隊層次健全、對外交流廣泛、學科專業涵蓋面廣的研究隊伍。該所現有專、兼職研究人員24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3人,副教授(副教授)10人,具備高級職稱的研究人員中共有11人獲博士學位,專兼職研究人員的平均年齡為43歲,藏族研究人員6名。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以西藏、四川、雲南等西南藏區及甘青藏區為主要研究地域,科研課題涉及藏族史、藏漢關係史、藏區經濟史、藏區可持續發展、藏區考古文物、藏族文化藝術、藏傳佛教史、藏族傳統文化、中國藏區與南亞中亞關係、國內外藏學史、藏區社會經濟現狀、西南民族關係史、吐蕃史等諸多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