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八柱

四川八柱

“四川八柱”又名“蜀中八柱”南宋抗元歷史遺蹟。它們分別是”金堂雲頂城(今成都市金堂縣)、蓬安運山城(今南充市蓬安縣)、蒼溪大獲城(今廣元市蒼溪縣)、通江得漢城(今巴中市通江縣)、奉節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合川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區)、南充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區)、劍閣苦竹城(今廣元市劍閣縣)。”元人稱此八城為“四川八柱”。余玠“議棄平土。” 築壘城池,“號為八柱,不戰而自守矣。”

基本介紹

  • 名稱:四川八柱、蜀中八柱、抗蒙八柱
  • 地點:四川省、重慶市
  • 時間:1234-1279
  • 參戰方:元蒙-南宋
  • 結果:元勝宋亡
宋紹定元年(1228),蒙古攻宋。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七月,窩闊台汗“遣達海紺卜征蜀”。以”先取全蜀,蜀平江南可定”為戰略指導方針,開始了對川蜀的征伐。
端平三年(1236)十月,蒙軍攻破成都城,並占領蜀中大部分州、縣。隨後全軍撤出。
嘉熙四年(1240)和淳祐元年(1241)再度兩破成都
在這種形勢下,南宋任命余玠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余玠以“自許當手掣全蜀還本朝。”的抱負,在形勢十分危急的狀況下赴任。
元代學者姚燧在《中書左丞李忠宣公行狀》記述:“宋臣余玠議棄平土,即雲頂、運山、大獲、得漢、白帝、釣魚、青居、苦竹築壘,移成都、蓬、閬、洋、夔、合、順慶、隆慶八府州治其上,號為八柱,不戰而自守矣。蹙蜀之本,實張於斯。”
南宋末期,蒙古軍南下進攻四川,四川安撫制置使余玠採納播州(今貴州遵義)隱土冉璡、冉璞兄弟倆“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徒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勝於十萬師遠矣”的建議,採取“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戰略方針,發動民眾依山築城。
其中劍閣苦竹城、蒼溪大獲城、通江得漢城、金堂雲頂城、南充青居城、合川釣魚城、蓬安運山城、奉節白帝城最為有名,因此他們被稱作“抗蒙八柱”,又稱“川中八柱”。
影響
在攻伐四川地區中,蒙軍前後損失了(蒙哥汗、忽必烈汗)兩大汗以及三個皇太子(拖雷、端闊、忙哥刺)。註:忽必烈之死和妻兒之死不無聯繫。這也是加速忽必烈死亡的因素之一。
在這場軍力懸殊差異巨大的形勢下,川蜀前後抵抗蒙軍長達五十餘年之久。
不得不說是採取了“依山築城,恃險拒守。”的策略,構建了規模龐大的“如臂使指,氣勢聯絡。”的山城防禦體系起到的巨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