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鬚生(四位豫劇老生表演藝術家)

四大鬚生(四位豫劇老生表演藝術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豫劇界周海水、張同慶、張小乾、張福壽,合稱豫劇豫西調“四大鬚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大鬚生
  • 職業:演員
名稱來歷,人物簡介,周海水,張同慶,張小乾,張福壽,

名稱來歷

民國時期,汜水滎陽一帶鄉村廟會較多,廟會上盛行唱戲。當地有許多戲班,唱的主要是豫劇。滎陽周海水張同慶賈峪張小乾、密縣張福壽,合稱豫劇豫西調“四大鬚生”。

人物簡介

周海水

( 1890—1964),豫劇教育家、表演藝術家。原籍是河南省上蔡縣,光緒末年,到汜水縣韓村(今屬滎陽市王村鎮)落戶。當時,汜水、滎陽一帶鄉村廟會較多,廟會上盛行唱戲。當地有許多戲班,唱的主要是豫劇。落戶韓村後,周海水漸漸愛上了唱戲。開始學的是丑角,後來因嗓音高亢、清脆動聽而改鬚生。他字正腔圓,演技出眾,逐漸馳名。
 20世紀30年代,周海水開創了不同地域風格的大融合,推動了豫劇的發展。豫劇過去的念白多是地方方言,無韻味,周海水吸收京劇里演唱、道白、做工方面的精華,融會在豫劇裡面,開創了“豫劇京白”。他的念白抑揚頓挫,噴口音合度自然,富有力度,唱腔為豫西調的下五音。周海水還常請人改進劇情,剔除糟粕,精煉戲詞,不斷完善劇本。周海水是西府調藝人,他打破流派界限,1936年兩次到開封演出,與祥符調藝人張子林在省城開封合演《收吳漢》,使不同風格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技巧,兼容並蓄,融會貫通。當時,13歲的常香玉隨團演出,在開封以新編《六部西廂》一炮打紅。同年底,他又率戲班進西安演出,擴大了豫劇在西北的影響。
 周海水重視以言傳身教培養豫劇新秀,特意成立了一個“小窩班”,他要求嚴格,言傳身教,並把自己的各種演唱技藝精心教給他們。常香玉9歲隨父張福仙搭班學戲,拜周海水為師。崔蘭田5歲隨父母逃荒到鄭州,11歲拜周海水為師。1938年蔣介石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致使鄭洛一線難民雲集。周海水為解決難民子女生活問題,又在鄭州杜嶺中街路南的一座小院裡,建成“太乙新班”,招收學徒,傳授技藝。周海水的科班很重視學徒學戲學方法,要求不單純模仿老師的唱腔,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去唱,唱出自己的特色,培養了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藝苑新秀。僅以“蘭”字為名的就有18名。
 20世紀30年代末“十八蘭”真正唱響,她們的走紅之地就在滎陽、汜水一帶。1940年春,鞏縣小關鎮廟會。相鄰的汜水名紳牛師孔喜歡看對台戲,先請名聲頗大的“三張”之首張同慶,又請周海水率班前來打擂台。演出前,“太乙新班”生、旦、淨、醜18坤伶,牛師孔均以“蘭”字命名寫出海報,廣為張貼。據海報上“十八蘭”的名次為:湯蘭香車蘭玉毛蘭花羅蘭梅崔蘭田劉蘭玉張蘭寶、劉蘭英、李蘭菊、陳蘭榮馬蘭芝王蘭琴馮蘭青馬蘭鳳郭蘭雲秦蘭花汪蘭巧周蘭鳳。 “十八蘭”中,生、旦、淨、醜俱全,各有千秋。兩台戲對唱,觀眾多者自然勝出。周海水提前做好準備,《桃花庵》、《賣苗郎》、  《秦香蓮》等幾齣戲中的生、旦、淨、醜均安排讓“十八蘭”唱主角,她們一人兼老生、青衣兩角兒。在對演中,“太乙新班”三獲全勝。這次演出後,被譽為豫劇泰斗的張同慶感嘆地說:“我班聲譽,竟輸於這群小妮手上。”因此,就有了“三張不如一周”之說。

張同慶

(1893-1949年),原籍河南襄縣,早年到滎陽縣搭班演出,後定居喬樓鄉三里莊。自幼坐科登封縣蘆店劉永泰科班,師承楊慶華,並曾跟張銀生、馬德、雙成等名家學藝。豫劇老藝人張同慶雖目不識字,然記憶力過人。他文武小生、青衣花旦及紅臉兼習,集諸家之長於一身,功底紮實。出科後在密縣太乙新班及洛陽、鄭州、開封、西安等多處搭班,接觸廣泛,切磋交流,後專攻紅生,技藝大進。
張同慶音域寬廣,善唱高腔,雄渾激昂,極具陽剛之氣;唱時大腔大口,壯美豪放,行腔多直腔直調,念白更鏗鏘有力。一生演戲甚多,代表性劇目有《申包胥掛帥》、《黃滾訓子》、《落馬湖》、《青石山》、《魯明徵西》、《四進士》、《馬義滾釘》、《俞伯牙訪琴》、《反徐州》、《李淵跑宮》、《濟公傳》、《火燒紀信》、《草船借箭》等。
張同慶被譽為“豫西三張”之首,人稱“蓋豫西”。西安夏聲劇校並授予“老生名流”稱號。三十年代,上海 曾為他灌制數張唱片,發行全國。

張小乾

(1880-1942年),河南省滎陽縣賈峪村人。幼年入滎陽崔廟煤礦礦主朱格安窩班學藝,出科後在滎陽、密縣一帶搭班演出。後拜老盛三為師,專攻鬚生衰派行,卓有成就,贏得“越師”雅號。二十年代初曾在鄭州搭班。二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初進滎陽太乙班,後搭密縣小二斑。一生主要活動在新鄭、滎陽、廣武、汜水、禹縣、密縣、登封各縣,在豫西廣大民眾中具有深遠影響。
張小乾的唱念做皆見功底。唱腔在繼承老盛三唱腔藝術的基礎上,兼融楊小德等諸家之長。倒嗓後,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探索出獨特的鬚生唱法:即以本腔為主,真假結合,氣口運用巧妙自然,運嗓控縱適當。尤其是晚年壞嗓後,雖不能高亢激昂,而韻味愈顯得濃郁醇厚,耐人尋味。其表演做派認真嚴謹,含蓄深沉。他舞台經驗豐富,演來輕鬆自然,似隨心所欲,順勢而致,卻毫無俚俗通病。張小乾的表演藝術在豫西鼎立一派,是豫劇界聞名的“豫西三張”之一。他會戲三百餘出,拿手戲有《周老漢送女》、《賣苗郎》、《盜宗卷》、《燒紀信》、《雙孝廉》、《王莽篡朝》、《燒綿山》、《張儀伐蘇秦》、《清風亭》、《抱瑟琶》等。

張福壽

(1891-1938年),河南省密縣人。自幼在洛陽水治班坐科學藝,後又入河南登封縣韓介頭科班。出科後到密縣藥廟小三班等江湖班搭班演戲。
張福壽文武全才,攻鬚生,擅演馬上戲,靠把功最佳,是豫西“三張”之一。唱腔屬“豫西調”,剛健灑脫,自然質樸,節奏明晰,極有韻味。行腔以二本腔為主,兼用大本腔,真假聲結合較好。武功基礎紮實,講究工架圓潤。對表演出場亮相、端帶撩袍、抬腿邁步、投袖、捋髯等小動作也十分認真。在《趕元王》中的上轎甩胡,《下燕京》中的彈墊備馬,《霸陵橋挑袍》中的上橋挑袍等技藝表演均稱“絕活”。常演的黃靠戲有《反五關》(飾黃飛虎)、《趕元王》(飾元王)、《全家福》(飾韓幼奇);綠靠戲有《常泰誇官》(飾常三綱)、《虎丘山》(飾白士奇)等;白靠戲有《九龍山》(飾岳飛)、《穿八卦》(飾趙雲)、《前·後楚國》(飾伍子胥)等。除此還擅演關公戲和老生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