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明清檔案
明清檔案分為內閣大庫檔案、軍機處檔案、內務府檔案、宗人府檔案、國史館檔案、清宮中各處檔案和清各部院衙門檔案等。其中,除大部分為漢文外,還有滿文老檔以及英、法、德等文字的外交檔案。
民國年間,這批有著重大歷史價值的檔案,歷盡了各種磨難。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將部分明清檔案約40萬件運到了台灣。在那兒,檔案受到了良好保護,並有專人整理研究。解放後,新中國政府將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改為檔案館,直接歸屬檔案局管理。五十年代,檔案館將遺存各地的明清檔案全部接收回北京。
目前,我國現存明清各種檔案約計1000萬件。
殷墟甲骨
中國殷商王朝後期 (公元前14世紀晚期至前11世紀中期)都城遺址──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的王室占卜記事用的龜甲獸骨﹐包括經過整治﹑鑽鑿﹑燒灼﹑刻辭的龜腹甲﹑背甲和肩胛骨等。因文字契刻於甲骨之上﹐故稱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現今所見中國最早的具有完備體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辭是現今所見中國最早的時王記實文辭﹐因而成為語言文字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氣象學﹑農學﹑醫學﹑歷史地理學﹑考古學等多種學科的重要原始資料。殷墟甲骨的發現是近代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居延漢簡
20世紀,中外學者在我國西北居延等地區發現大量漢代簡牘,即“居延漢簡”。對研究漢朝的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史譽其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一。“居延漢簡”乃因這批漢簡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的居延地區和甘肅省嘉峪關以東的金塔縣破城子被發現而得名。若了解居延漢簡的各方面狀況,必須首先了解漢代長城居延要塞的情況。“居延”古稱“流沙澤”,《尚書·禹貢》“西”、“餘波入於流沙”之句,說明曾有河流名“弱水”,王國維、羅振玉合著研究居延漢簡的名著《流沙墜簡》,即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