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截止2012年底,該村已實現
通路、通水、
通電、通有線電視、通電話。有路燈。全村有962戶通自來水,不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的戶數。有962戶通電,有 95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5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9.48 %和99.48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930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920戶(分別占總數的96.67 %和95.63 %)。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5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75輛,拖拉機30輛,農用運輸車10輛,機車 468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2171 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89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47 畝。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62戶,鄉村人口3410人,其中男性2017人,女性1393人。其中農業人口3402人,勞動力225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3986人, 彝族12人。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410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00人,五保戶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3.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有兩個自然村建有排水溝渠,人畜混居的農戶542戶,占農戶總數的56.34%。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670平方米,擁有教師19人,在校學生370人,距離鄉中學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86人,其中小學生396人,中學生190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廣場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3個,自排自演,內容豐富多樣,即結合農村實際,又有地方特色;既歌頌了黨的方針政策,又歌頌了本地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展示了四圩人民的精神面貌和風采。2006年被沿江鄉文化站評為鼓勵獎等。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6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822.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2010年末集體總收入123萬元,有固定資產349.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組賬村管、村賬鄉管的雙代管(會計電算化)制度,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公示欄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政務、財務、村務、黨務、計畫生育、建房審批、重大事項、國家對農民惠農政策。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71畝(其中:水田1890畝,旱地 281畝),人均耕地0.55畝,主要種植水稻、蠶豆、蔬菜等作物;水面面積 96畝,其中養殖面積 96畝;其他面積 2022.2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2656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5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18.8 %;畜牧業收入 1074 萬元,占總收入的 40.4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6327 頭,雞鴨239464隻),建有茂源種鴨場一個;漁業收入 193 萬元,占總收入的 7.3 %;第二、三產業收入 889 萬元,占總收入的 33.5 %;工資性收入 251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3682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人數627人(占勞動力的 29 %),收入 251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22 人,在省內務工 89 人,到省外務工 33 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業,產品主要銷往 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1767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67 %。該村目前正以養殖業為特色產業來發展,以養鴨業為龍頭,計畫大力發展該產業。擁有企業 1 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 1個;專業合作組織 1 個,其中,已登記註冊 1 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 102人 。
人文地理
該村位於東經103度,北緯25度,盛行西南風向,平均年降水量在990-1010毫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4.5度,無霜期 240--254 天,是典型的內陸亞熱帶氣候,地勢平坦,土壤PH值在 4.48--5.9之間,多為粘土地,轄區內農業基礎設施適完善,適合水稻、蠶豆、蔬菜種植,田園風光壯美。雖然是漢族集聚地,但是由於千百年來的不斷文化積澱,形成了一系列民風、民俗。
沿江鄉四圩歷史悠久,“四圩”一詞的來源,主要由葉家圩、胡家圩、陳家圩、呂新圩四個村寨組成,“圩”是用於連線各村的道路,也是用於防洪抗旱的圍埂,過去的圍埂果樹密集,植被茂密,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在的圍埂改造為良田。有傳統的養鴨技術,建有鴨子孵化基地一個,鴨苗銷往曲靖、昭通、貴州等地;並有魚米之村的美譽。有傳統的木作建築技術,原曲靖老百貨大樓的木質結構部分由四圩的能工巧匠精心建蓋。
村情概況
四圩村委會,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3.50公里, 國土面積2.86平方公里,海拔1860.00米,年平均氣溫14.50℃,年降水量1000.20毫米,適宜種植稻穀、蠶豆等農作物。有耕地2171.00畝,其中人均耕地0.54畝;有林地0.00畝。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有農戶996戶,有鄉村人口4093人,其中農業人口3500人,勞動力227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70人。201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0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00.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農、牧、二三產業為主。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區位優勢不占,經濟結構單一,調整結構難,招商引資與占用土地政策不配套,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仍然落後,直接制約經濟發展。。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結合本村實際,穩糧、精漁、特菜、壯鴨、務工、扶商、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