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素說

四元素說

四元素說是古希臘關於世界的物質組成的學說。這四種元素是土、氣、水、火。這種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著人類科學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元素說
  • 外文名:The four element theory
  • 時期古希臘
  • 四元素:土、氣、水、火
  • 影響:影響著人類科學的發展
基本信息,生成過程,歷史起源,社會爭議,爭議一,爭議二,爭議三,社會影響,

基本信息

生成過程

水元素: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7)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水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的。
氣元素: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0-546)認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種不明確的無限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525)進一步解析到基本元素是氣,氣稀釋成了火,濃縮則成了風,風濃縮成了雲,雲濃縮成了水,水濃縮成了石頭,然後由這一切構成了萬物。
火元素: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所以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土元素及四元素說的形成: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430),綜合了前人的看法,再添加“土”,遂有水、氣、火、土四元素。
四元素形象化(象數派):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將四元素形象化,用幾何觀點看待,認為組成四元素的原子形狀分別是體現其性質的一種正多面體。正多面體共有5種,還剩下一種正十二面體沒有元素可與之對應,柏拉圖說它是神用來排列天空的星座的。
四元素說的發展: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認為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是第五元素,對應於正十二面體。亞里斯多德在他老師四元素幾何化的基礎上,將四元素說發展成為一種體系。這個思想體系有效的支撐了地心說

歷史起源

大約自西元前六世紀起的希臘,開始出現了對於事物構成來源的討論與說法。首先,希臘第一位哲人泰利斯Thales由推論及觀察中,提出了水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認為,水可以變成硬如石頭的固體,也可以變成看不到、摸不到,卻無所不在的氣體,因此它的變化包含了所有物質的存在狀態(固體、液體、氣體三態);而且許多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所有的生物沒有水都無法生活,所以,所有的物質或許就是有水產生的。但泰利斯認為他的結論並非就是真理,並告訴學生:“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們要努力改進我的教導。”
四元素說四元素說
米利都派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則認為萬物都出於一種簡單的原始物質,但是那並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實質。它是無限的、永恆的而且無盡的,而且它包圍著一切世界——因為他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許多世界中的一個。元質可以轉化為我們所熟悉的各式各樣的實質,它們又都可以互相轉化。關於這一點,他作出了一種重要的、極可注意的論述: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後復歸於它,這是命遼規定的,因為萬物按照時間的秩序,為它們彼此間的不正義而互相償補。而這個論點,即衍生出來五芒星頂端的靈魂元素;在鍊金術中也指出,萬物的原始來自於prime matter(天地之心)。原始物質之下,他承襲了巴比倫人和埃及人把水、空氣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組成元素的論點,再加上第四元素火,形成了四元素說法的前身。四大元素由這種原始物質形成之後,就以土、水、氣、火的次序分為四層。火使水蒸發,產生陸地,水氣上升把火圍在雲霧的圓管里。人們眼中看見象是天體的東西,就是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們能從洞眼中望見裡面的火。
後來,另一個米利都派哲學家,也是泰利斯教育出的一位勇於批評的學生——阿納西米尼Anaximenes認為空氣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的論證是,空氣從嘴裡呼出來是熱的,而在壓力下噴出來時則感到是冷的。同樣,通過凝聚的過程,氣先是變成水,然後變成土。這些元素之間的差異只是量變的結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氣。
詩人兼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對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的唯物主義的傾向,表示輕蔑。在他看來,乙太火才是基本元素或實在,這是一種靈魂材料,一切都用它造成,也都要回到它那裡去。在這個世界中,對立面——如睡與醒,死與生,不斷的交替就構成了這個永不熄滅的火的永不停止的節奏。萬物都在有秩序地運動,一切都處在流動——xavTaoEi的狀態中。
也有人提出了土為構成宇宙的原質,但其來源資料似乎已不可考。
著名的希臘大數學家兼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和他的學派放棄了單一元素的觀念,提出了最初的四元素說。他們以為物質是由土、水、氣、火四者組成,而這四者又由冷、熱、濕、燥四種基本物性兩兩組合而成,例如水是冷與濕的組合,火是熱與燥的組合。畢達哥拉斯並認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尊循著一個規則,而數字的規律正是這個規則中心。這個說法後來變形成了數字學。
恩貝多克斯Empedocles將前人們的說法加以整理以後,提出了更為明確的四元素看法。他延續了畢達哥拉斯的四元素說法,並認為這四種元素在整個宇宙中,受到兩個對立的神力的影響,以各種不同的比例結合起來;所謂兩個對立的神力,一是相引力,一是相斥力,即「愛」和「恨」的作用而使得元素相互混合和分離。
而四元素的說法,則是經過亞里士多德的發揚光大,才得以有系統的確立。他反對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論(即物質是由一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所組成),而大力提倡四元素說。認為一切物質都由土;水;空氣和火而組成。它們被視為具有乾;濕;冷和暖等特徵的結合體。乾和冷產生土,而水的成份是濕和冷。亞里士多德認為,光是暖和濕的混合物;而暖和乾形成火!若按照四元素的理論看來,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頭(土)和水同太陽光中的火的一種結合。樹木被砍伐並曬乾後,便失去水元素,這樣就能燃燒了。而在燃燒後變成了石頭(也即灰)和火。這樣的解說比德莫克利特那不可見的原子假想來得易於理解。於是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四元素說幾成原始實體的定論。
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鍊金術的理論依據。鍊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
相較於東方的五行學說,四元素說也是西方神秘學理論的基礎。
四元素說承認了世界的物質性,是其進步的一面。但是卻使化學的發展長期受到了阻礙。直到羅伯特.波義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說的錯誤,使得化學得以迅速發展。後來又經三百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才讓我們逐步看清物質的真實面目。

社會爭議

爭議一

四元素學說滲透進了西方傳統學術的各個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370)據此提出的四體液學說。它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分別與四種元素相對應:由肝製造的血液(氣),肺製造的黏液(水)。西方傳統醫學用整體的觀念看待人體和疾病,主要用草藥入藥,認為不同的草藥有不同的冷-熱、乾-濕屬性,可以藉助它們讓體液恢復平衡。處方往往同時用很多味草藥,講究不同草藥之間的相互搭配。這些觀念和做法都與中國傳統醫學很相似。
第一個認真地質疑四元素學說的學者是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公元1627~1691)。他在1661年發表《懷疑派的化學家》。對古代元素學說的否定,可以視為化學創建的一個標誌。四體液學說的壽命還要長一些,直到19世紀還有很多醫生相信,隨著現代醫學的興起才遭到了徹底的否定。在2013年西方學界實際上已無人還相信四元素學說,但是在民間還有人信奉,例如星相術仍然把它當成理論依據之一。
四元素說作為人類最早的對宇宙規律的探索·,表現了人類對於宇宙的最初認識與研究方法,是人類科學的起始。雖然在今日看來這種理論過於粗糙,但它是最初的哲學體系與描述宇宙的首種方法。這種探索未知的精神值得敬仰。

爭議二

2000年來國內有不少人倡導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內容(例如卜卦、風水、中醫)樹立為“東方科學”,以與被稱為“西方科學”的現代科學相對抗。“東方科學”的主要特色,就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的。“東方科學”在國際上沒能獲得承認的原因,據說是由於西方人理解不了陰陽五行。其實在西方歷史上,也曾經流行過類似陰陽五行的學說,統治西方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那就是源自古希臘哲學的四元素學說。這個思想體系非常精緻、巧妙而龐雜,其“博大精深”的程度絲毫不比陰陽五行說遜色。但是五行純粹是取象比類,對萬事萬物進行分類,而不是找出最基本的單元元素。
這個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7),他是第一個嘗試完全用自然因素解釋自然現象的人,並提出了這么一個大問題:物質歸根結底是由什麼構成的?他猜測宇宙萬物都是由同一種基本元素構成的,那就是水。
其他古希臘哲學家都跟著思考這個問題,但是分別給出自己的答案,連師生都會為此互相吵架,真正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例如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0~546)認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種不明確的無限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525)則認為基本元素是氣。那位留下了“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這一名言的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所以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爭議三

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430)對此來個兼容並包,綜合了前人的這些看法,再添加“土”,就有了水、氣、火、土四元素。特別看重幾何學的柏拉圖(公元前427~347)把四元素幾何化,認為組成它們的原子形狀分別是體現其性質的一種正多面體:火原子是最為銳利的正四面體,氣原子是幾乎讓人感覺不到的正八面體,水是像小球一樣滑溜的正二十面體,土是能夠堆砌起來的立方體。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認為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多了這一第五元素,各種元素倒是可以和各種正多面體一一對應了。不過亞里士多德不像他的老師那樣痴迷幾何學,對這種做法並不感興趣。
亞里士多德把四元素學說發展成了一個能自圓其說的體系,看上去很迷人。例如,這個學說能解釋為何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井然有序:土最重,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較輕,覆蓋在地球的表面;氣、火更輕,籠罩著地球或向上飄揚;以太最輕,位於天上,繞著地球運行。
亞里士多德認為,四種兩兩互相對立的原始性質才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冷-熱、乾-濕。不同的元素是由這些性質按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火是熱加乾,氣是濕加熱,水是冷加濕,土是乾加冷。因此元素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例如,把水加熱,水中的冷被熱取代,水就變成了氣。

社會影響

四元素學說對西方傳統學術影響極其深遠,以西方傳統醫學為甚。西方傳統醫學與中醫類似,用整體的觀念看待人體和疾病。在病症看視方面,由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370)提出的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分別與四種元素相對應:由肝製造的血液(氣),肺製造的粘液(水),膽囊製造的黃膽汁(火)和脾製造的黑膽汁(土)。人之所以會生病,是由於四種體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發汗、催吐、排泄等療法。其中處方配製方法與中醫相似,主要用草藥入藥,認為不同的草藥有不同的冷-熱、乾-濕屬性,可以藉助它們讓體液恢復平衡,處方往往同時用很多味草藥,講究不同草藥之間的相互搭配。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昌明,人們開始認真地質疑四元素學說。英國化學家波義耳(1627-1691)在1661年發表《懷疑派的化學家》,對古代元素學說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們都不是真正的元素。他提出,元素應該是指既不能由其他物質生成,也不能相互轉換,無法再分解的某種原始、簡單的東西。他並提出,元素的種類有很多,什麼東西能被算是元素,要用實驗來確定。
對古代元素學說的否定,被視為近現代化學創建的一個標誌。但四元素說仍被星相術當成理論依據之一,在現代科學觀中仍有將四種物質形態的象徵:土、水、氣、火分別對應著固態、液體、氣態、等離子態的看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