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囉嗊曲六首⑴
其一
不喜秦淮水⑵,生憎江上船⑶。
載兒夫婿去,經歲又經年。
其二
借問東園柳,枯來得幾年。
自無枝葉分,莫恐太陽偏。
其三
莫作商人婦,金釵當卜錢⑷。
朝朝江口望,錯認幾人船。
其四
那年離別日,只道住桐廬⑸。
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⑹。
其五
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
黃河清有日,白髮黑無緣。
其六
昨日北風寒,牽船浦里安。
潮來打纜斷⑺,搖櫓始知難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囉嗊(hǒng)曲:一作“羅嗊曲”。唐代曲名,其名源自陳後主所建囉嗊樓。
⑵秦淮:秦淮河,流經江蘇南京。
⑶生憎:偏恨,更恨。
⑷卜錢:占卜的金錢。金錢兩面的圖案不同,古人以為投擲金錢,觀察它落地後的狀況即可預測吉凶或歸期。
⑸桐廬:縣名,今屬浙江。
⑹書:書信。
⑺纜:繫船用的粗繩。
⑻櫓:使船前進的工具,比槳長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
白話譯文
其一
就不喜歡秦淮水,更加憎恨江上船。
載我夫婿別離去,經過歲歲又年年。
其二
借問東園那柳樹,枯萎還得多少年。
枝葉自然不分離,不用害怕太陽偏。
其三
切勿嫁作商人婦,常把金釵當卜錢。
天天向那江口望,幾次錯認他人船。
其四
記得那年離別日,當時你說去桐廬。
桐廬音信全不見,如今收到廣州書。
其五
昨日容貌勝今日,今年更老比去年。
黃河變清會有時,白髮變黑卻無緣。
其六
昨日北風吹面寒,牽船浦里把身安。
潮來纜繩被打斷,搖櫓才知行船難。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六首詩是抒發離愁的感傷之歌,以商人婦為抒情主人公,用白描的手法和平淡的口語描寫了妻子因丈夫久出不歸而在閨中天天思念的情形,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了主人公望夫不歸的焦灼、失望、痛苦的心情。
第一首表達的是主人公因長期與夫婿分別而產生的閨思。這本是一個陳舊而常見的題材,但它卻於陳中見新,常中見奇,把想入非非的念頭、憨態橫生的口語寫入詩篇,使人讀詩如見人。這位少婦在獨處空閨、百無聊賴之際,想到夫婿的離去,一會怨水,一會恨船,既說“不喜”,又說“生憎”。想到離別之久,已說“經歲”,再說“經年”,好像是胡思亂想,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但卻情真意切,生動地傳出了閨中少婦的“天真爛漫”的神態。第二首寫主人公對東園柳發問,看起來也是一種胡思亂想,而從“自無枝葉分”一句來看,其實是在反襯自己的獨單寂寞。語顯嬌憨,更著悲情。第三首寫商婦因盼歸不歸而產生的怨情。第一首怨水恨船,當然並不是真正怨恨所在,到第三首才點出真正怨恨的對象原來是她的夫婿,而夫婿之可怨恨,因為他是“重利輕別離”的商人。商人去後,自然盼其歸來,而又不知歸期何日,就只有求助於占卜。《雲溪友議》所舉劉采春的唱詞中有一首於鵠的《江南曲》,後兩句是“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也寫占卜歸期。這裡用金釵代替金錢,想必為了取用便利,可見其占卜之勤。而由於歸期無定,就又抱著隨時會突然歸來的希望,所以在占卜的同時,還不免要“朝朝江口望”。但望了又望,帶來的只是失望,得到的只是“錯認幾人船”的結果。這位少婦既以金釵權當卜錢,又朝朝江口守望,足以說明其望歸之切、期待之久,而錯認船後的失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第四首寫夫婿逐利而去,行蹤無定。“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歸來,而不料愈行愈遠。這正是望而終於失望的原因,正是每次盼到船來以為是夫婿的歸船、卻總是空歡喜一場的原因。長期分離,已經夠痛苦了;加上歸期難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蹤無定,愈行愈遠,也就成為瞭望夫的女子們痛苦復痛苦的現狀。第五首寫主人公空閨長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負,不禁發出“黃河清有日,白髮黑無緣”這樣近乎絕望的悲嘆。時光一天天逝去,人兒一年年變老,青絲成白髮,丈夫不見歸。字字傷感,令人淚垂。第六首寫冬天到來,北方凜冽,主人公把船牽到浦里安身。可是大浪把纜繩打斷了,要控制船身必須搖櫓,才知道在浪潮中搖櫓行船有多艱難。最後有隱喻生活艱難之意。
這組詩的寫作特色是:直敘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語言上脫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純用白描,全無烘托,而自饒姿韻,風味可掬,刻畫人物形象極為傳神,有司空圖《詩品》所說的“不取諸鄰”“著手成春”之妙。據說,“采春一唱是曲,閨婦、行人莫不漣泣”,可見當時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況。因此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稱之為“天下之奇作”。
隨著唐代商業的發達,嫁作商人婦的少女越來越多,因而有《囉嗊曲》之類的作品出現,而閨婦、行人之所以聽到此曲“莫不漣泣”,正因為它寫的是一個有社會意義的題材,寫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悶。這類詩是當時民間流行的小唱,有濃厚的民間氣息。它們在文人詩篇之外,另有風貌,一幟別樹,給人以新奇之感,因此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詩壇上贏得了詩評家的推重。
名家點評
總評
其一
清人張惣《唐風懷》:南村曰:怨水憎船,婦人痴語,然非痴無以言情。
清人黃叔燦《唐詩箋注》:“自家夫婿無訊息,卻恨橋頭賣卜人”,猶於真處傳神。“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卻是非非想,真白描神手。
清人李鍈《詩法易簡錄》:不怨夫婿之不歸,而怨水與船之載去,妙於措詞。“打起黃鸞兒”之亞。
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沈歸愚評此詩,謂“不喜”、“生憎”,“經歲”、“經年”,重複可笑,的是兒女子口角。余謂故意重複,取其姿勢生動,固合歌曲古逸之趣,且其重複,皆有用意:首二句言“不喜秦淮水”,與“生憎江上船”者,乃因“水”與“船”之無情,為第三句張本,故接續言無情之“船”與“水”,竟載夫婿去矣。第四句“經歲復經年”,即年復一年,乃習用之語,極言分離之久,已歷多年。雖用重複字,而各有用意。
其二
明人江進之《雪濤小書》:三詩(指“不喜秦淮水”“借問東園柳”“莫作商人婦”三首)商彝同鼎,古色照人。不意閨門能為此語也。
其三
清人李鍈《詩法易簡錄》:此首方明寫其望歸之情。卜擲金釵,望穿江上,而終不見其歸。“錯認”者,望之切也;“幾人”者,無定之數,望之久也。所以如此者,則以夫婿為商人,重利輕別離故也。“莫作”者,怨之至也。怨之至而但曰“莫作”,則既作商人婦,又分當如是矣。
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言書札偶傳,行蹤無定也。
其四
明人謝榛《四溟詩話》:陸士衡《為周夫人寄車騎》云:“昔者得君書,聞君在高平。今者得君書,聞君在京城。”及觀劉采春《囉嗊曲》云:“那年離別日,只道往桐廬。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此二絕同意,作者粗直,述者深婉。
清人李鍈《詩法易簡錄》:前首言離別之久,此又言夫婿之行蹤靡定也。桐廬已無歸期,今在廣州,去家益遠,歸期益無日矣。只淡淡敘事,而探情無盡。
清人冒春榮《葚原詩說》:五言絕有兩種:有意盡而言止者,有言止而意不盡者。……意盡言止,則突然而起,斬然而住,中間更無委曲;此實樂府之遺音,故為變調,意盡言止,如“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那年離別日,只道往桐廬。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言凝盼歸舟,眼為心亂也。三首(指一、三、四)中,先言分袂之情,第二首言客蹤所在,第三首言盼歸之切,情詞既美,章法亦秩然。
作者簡介
劉采春,唐代女詩人。生卒年不詳,淮甸(今江蘇省淮安、淮陰一帶)人,一作越州(治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善歌唱,極為元稹所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