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田鎮

嚴田鎮

素有“樟樹之鄉”美稱的嚴田鎮位於安福縣境內的西部,東鄰橫龍鎮,南與寮塘鄉交界,西與洋溪鎮接壤,北靠泰山鄉、章莊鄉,距縣城23公里,離武功山旅遊景區、溫泉山莊25公里,安蓮公路和安宜公路兩條省道在嚴田鎮區交匯。全鎮國土總面積192.6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54個村民小組,6611戶,全鎮農業人口24657人(多為漢族江右民系),城鎮人口近3000人。嚴田民風淳樸、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是安福西鄉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嚴田鎮
  • 外文名稱:Yanti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796
  • 地理位置安福縣西部
  • 面積:192.6平方公里
  • 人口:2.46萬(2016年)
  • 方言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吉安站
  • 車牌代碼:贛D
鎮情概況,自然資源,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人文歷史,發展方向,美麗鄉村,

鎮情概況

嚴田鎮地理位置
嚴田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全鎮擁有耕地面積2533.87公頃,山地面積15800公頃,林木蓄積量26萬立方米,毛竹15萬根,森林覆蓋率68.7%。林業資源豐富,覆蓋有松、荷、杉、櫧等喬木,以及山蒼子、毛粟等灌木。邵家村的樟樹之王“八爪樟”、嚴田村的“五爪樟”聞名全國,龍雲村的羅漢松為全省之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7℃左右,全年無霜期可達271天。鎮區以農業種植為主,主種水稻,特產西瓜、生薑、李子、花生、玉米、香菇、木耳等,油菜是該鎮的傳統經濟作物,烤菸、花卉苗木是新近發展的特色產業。
美麗鄉村,人文厚鎮。該鎮按照鎮區“三縱三橫”規劃格局,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投資1300餘萬元完成鎮區街道的硬化、綠化、亮化,按照廬陵風格將街道兩旁200餘棟房屋進行立面改造,對街道人行道鋪設花崗岩6000餘平方米,改造排水排污管網800餘米,安裝路燈86盞,完成文化休閒廣場建設,採取垃圾集中投放、統一收集和分類焚燒的方式,有效改善了鎮村環境,通過新農村示範點實施 “六改四普及”、“三綠化一處理”工程,極大地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該鎮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有佛教禪宗七祖劉行思、被宋真子賜名為“通真子”的劉元賓、精通四國語言的國民黨宣傳部長彭學沛、“獨臂”少將童炎生和曾任濟南軍區副參謀長、少將張強生等等。

自然資源

嚴田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全鎮擁有耕地面積2533.87公頃,山地面積15800公頃,林木蓄積量26萬立方米,毛竹15萬根,森林覆蓋率68.7%。林業資源豐富,覆蓋有松、荷、杉、櫧等喬木,以及山蒼子、毛粟等灌木。邵家村的樟樹之王“八爪樟”、嚴田村的“五爪樟”聞名全國,龍雲村的羅漢松為全省之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7℃左右,全年無霜期可達271天。境內有岩頭陂水庫(縣管)、勝園水庫(鎮管)、梅壠水庫、社上水庫南北灌渠貫穿全鎮轄區。

產業發展

嚴田鎮產業深厚,菸葉大鎮。該鎮以穩固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經濟,著力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油菜、西瓜、李子、人工靈芝等種植規模逐步形成。尤其是以菸葉為龍頭的新型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2013年該鎮烤菸種植面積達13000餘畝,以烤菸產業為龍頭的新型農業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全鎮種植面積已由2007年的690畝發展到2012年的7174畝,種植規模位居全省前列,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
特產西瓜、生薑、李子、花生、玉米、烤菸、香菇、木耳等,其中油菜是主要經濟作物,多次被上級評為“金花走廊”鄉鎮,西瓜、葡萄種植基地也正逐步形成。並於2008年引進井岡園林實業有限公司,以園林綠化為依託,積極引導民眾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種植的樹木花草以數量多、品種奇、名目珍而聞名。2011年又竭力引進了萬畝武功神茶種植項目落戶嚴田。此外,還積極發展水產、畜牧、大棚蔬菜等產業,全鎮已初步形成農業產業的多元化格局。
嚴田環境優越,服務到位。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不斷最佳化招商環境,吸引一批特色企業落戶。先後引進建成井岡園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武功山景觀石有限公司、中小水力發電站7座、木板加工廠4家、糧食加工廠5家、機磚廠4家、電子廠2家、料石廠1家。縣公安、交警、國稅、地稅、工商、農業銀行、信用銀行等部門均在鎮上設立分局、支行。鎮建有便民服務中心,設立勞動保障、民政優撫、計生服務、司法等崗位14個,著力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
鎮域水利資源較為豐富,轄區內有中小水力發電站7座。鎮辦企業有日設計供水量800噸的自來水廠,鎮區內引進了木板加工廠4家、糧食加工廠5家、機磚廠4家、電子廠2家、料石廠1家。
嚴田產業深厚,資源豐富。農業產業支柱地位明顯,以穩固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經濟,著力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以烤菸產業為龍頭的新型農業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全鎮種植面積2013年達13000餘畝,種植規模位居全省第二名,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特產西瓜、生薑、李子、花生、玉米、烤菸、香菇、木耳、人工靈芝種植等,其中油菜是主要經濟作物,多次被上級評為“金花走廊”鄉鎮,西瓜、葡萄種植基地也正逐步形成。並於2008年引進井岡園林實業有限公司發展至井岡園林建設集團,以園林綠化為依託,積極引導民眾大力發展花卉苗木,2013年花卉種植面積達5000餘畝,成為我鎮的另一支柱產業。此外,還積極發展水產、畜牧、大棚蔬菜等產業,全鎮已初步形成農業產業的多元化格局。

基礎設施

嚴田集鎮靚麗,穩步推進。2008年來,全鎮按照鎮區“三縱三橫”規劃格局,以鄉鎮規範化建設為契機,加大集鎮建設力度。投資200餘萬元完成安蓮路、嚴溪路的硬化、綠化、亮化等工作,綠茵路、中山路、新建路也在建設中。對街道人行道鋪設彩磚,安裝高桿路燈86盞、治安監控攝像頭5個;完成鎮文化休閒廣場一期工程建設;嚴田中國小師生宿舍、停車場、加油站已全面投入使用;中心衛生院住院大樓也已竣工;對鎮自來水廠設備進行了更新,滿足了城鎮居民基本用水需求;對排水排污管網等集鎮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改造,並新建了一個垃圾焚燒處理中心,有效改善了鎮村環境。全鎮有18個新農村示範點相繼實施了“六改四普及”、“三綠化一處理”工程,已建成沼氣池1500餘座,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鎮轄16個村基本實現村村通通油(水泥)路,已形成較為便利的交通網路。此外,萬畝高標準農田整理開發項目實施,全鎮農業大鎮的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社會事業

全鎮擁有國小11所,在校學生1496人,教師107人,中學1所,在校學生920人,教師80人,衛生院1個,醫療室25個,醫務人員105人。財政用於社保、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支出明顯增加。2009年共完成農村低保960人、城鎮低保47人,共發放低保救濟款823200元,其中城鎮低保91980元、農村低保731220元。辦理農村大病醫療救助46人, 發放自然災害救濟款22.6萬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23673人,參合率達95.1%。鎮建有面積8000餘平方米且設施齊全的敬老院,現有50餘位老人在安度晚年,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財政用於社保、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支出明顯增加。2010年共發放低保金95.5萬元,發放醫療補償金238.9萬元,其中大病醫療救助金125.6萬元,發放水稻政策性保險補償35.2萬元,菸葉受災補貼77萬元;完成城鎮居民醫療保險207人;安排4050人員再就業216人。
嚴田關注民生,保障到位。全鎮中心國小1所、村小4所、教學點5所,在校學生1737人,教師89人;中心國小下轄3所民辦幼稚園,3-5歲幼兒數808人;中學1所,在校學生579人,教師74人;衛生院1個,醫療室25個,醫務人員101人。鎮建有面積8000餘平方米且設施齊全的敬老院,現有47位老人在安度晚年,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財政用於社保、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支出明顯增加。2013年共發放低保金105.6萬元,發放醫療補償金585.08萬元,其中大病醫療救助金19.1萬元,完成城鎮居民醫療保險261人;安排3510人員就業、再就業478人。

人文歷史

嚴田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有在唐朝被譽為佛教禪宗七祖,青原山淨居寺禪宗始祖的劉行思(壇洲下村人);有北宋被宋真子賜名為“通真子”的通天文學地輿之學劉元賓(龍雲村人);北宋至清代有舉人進士53人;有精通英、德、法、日四國語言,擔任過國民黨宣傳部長的彭學沛(嚴田老屋人);有參加過長征曾任瀋陽軍區空軍工程部副部長周紹光(嚴田壇洲村人);曾任江蘇軍區參謀長、少將軍銜、全國政協委員的童炎生(青橋村磨下人);曾任濟南軍區參謀長、少將軍銜的張強生(江口東屋人);曾任黑龍江的政協常委、享受國務院津貼,為上海、哈爾濱紡織工業作出非常大貢獻的彭乃瑤(嚴田老屋人)等。

發展方向

一是集鎮建設項目自籌資金來源單一。嚴田作為全縣小城鎮建設中心鄉鎮,不斷地加大集鎮建設力度,資金投入較大,但全鎮資金來源單一,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集鎮建設需求。
二是經濟結構不夠合理,高效規模農業缺乏亮點。全鎮經濟仍是主要依託農業,工業化水平偏低,經濟來源較為單一。
三是烤菸等新型農業雖有了一定的成就,但規模化水平並不高,萬畝烤菸種植的目標仍須努力。四是鎮居住人口來自十七省市,思想活躍,情況複雜,社會穩定任重道遠。

美麗鄉村

該鎮按照鎮區“三縱三橫”規劃格局,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投資1300餘萬元完成鎮區街道的硬化、綠化、亮化,按照廬陵風格將街道兩旁200餘棟房屋進行立面改造,對街道人行道鋪設花崗岩6000餘平方米,改造排水排污管網800餘米,安裝路燈86盞,完成文化休閒廣場建設,採取垃圾集中投放、統一收集和分類焚燒的方式,有效改善了鎮村環境,通過新農村示範點實施 “六改四普及”、“三綠化一處理”工程,極大地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