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田

嚴田

嚴田,隸屬於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素有“樟樹之鄉”美稱,位於安福縣境內的西部,東鄰橫龍,南與寮塘交界,西與洋溪接壤,北靠泰山、章莊,安蓮公路和安宜公路兩條省道在嚴田鎮區交匯。全鎮國土面積192.6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54個村民小組,人口有23495人,以農業人口為主。

嚴田民風淳樸、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是安福西鄉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全鎮擁有山林面積158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8%,山上林木資源豐富,擁有松、杉、荷、櫧等喬木以及山蒼子、毛栗等灌木;山下樟樹成蔭,邵家王泥堂的樟樹之王“八爪樟”,嚴田老屋裡的“五爪樟”聞名全國。鎮區以農業種植為主,主種水稻,特產西瓜、生薑、李子、花生、玉米、香菇、木耳等,油菜是該鎮的傳統經濟作物,烤菸、花卉苗木是新近發展的特色產業。

嚴田也是瀘水河由錢山鄉和滸坑鎮兩條支流的會合處,在此成為真正安福縣的母親河---瀘水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嚴田
  • 隸屬: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
  • 美稱:樟樹之鄉
  • 人口:23495人
婺源嚴田,嚴田村,船槽峽,水口,

婺源嚴田

嚴田
江西婺源嚴田

嚴田村

位於婺源縣西北部的嚴田村,是李姓最早由外遷入婺源的居住地,始遷者為李德鸞。光緒《婺源縣誌·寓賢》中“李德鸞”條記載:“李德鸞,字匡祿。才氣過人。其先世京,本大唐裔,因黃巢亂避地歙之黃墩,由黃墩遷於浮梁之界田,至德鸞始寓婺源嚴田。時婺隸南唐,升元二年戊戌(公元938年),詔舉卓異,有司以鸞應制,歷揚中外,所至有聲。累官為散騎常侍,贈金紫光祿大夫。厥後子孫蕃衍,英賢輩出。”村名由來,《婺源縣地名志》說,因李氏“占得從田之簽”,且“以嚴治家”,故名“嚴田”。延至宋真宗(998-1022)時,有名李鵬舉者分遷原住地小溪下游建居,為之形成上、下嚴田。數載後,又有朱、王等姓遷入嚴田聚落合居。現今,上嚴田有800多人,下嚴田約500人。村落距縣城紫陽鎮38公里。距離婺源清華彩虹橋大約15分鐘車程,到景德鎮約1小時車程,是景德鎮到清華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優越。
千百年來,李姓及後遷入的朱、王等姓,為了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曾在聚落內建造了不少公共性建築。如宗祠有嚴田李氏宗祠、李氏支祠彝敘堂、李氏支祠寶善堂、朱氏秩敘祠、朱氏敬愛祠、朱氏敦睦祠、朱氏支祠宗正堂、王氏三槐祠;又如庵堂有四靈庵、龍華庵、永濟庵、翠微庵等。這些,現多已在社會的變動中毀滅了。剩下的宅居和店鋪(嚴田村中的古街道,舊時又兼徽、饒兩州府的過境大路,街兩側多店鋪),大都已破舊或被改建
據《婺源縣誌·科第》記載:在嚴田,李姓興盛是在宋朝一代,村人登進士第者有24人,他們分別是嘉祐辛丑(1061)進士李士儼、紹興甲戌(1154)進士李知已、紹興庚辰(1160)進士李冠之、紹興壬午(1162)上舍釋褐賜進士出身的李炳、淳熙辛丑(1181)進士李行成、淳熙己酉(1189)進士李則參、紹熙癸丑(1193)進士李大端和李楫、開禧乙丑(1205)進士李楠、嘉定辛未(1211)進士李尚和李升之、嘉定甲戌(1214)特奏名者李登和李步豹、嘉定丁丑(1217)進士李嘉猷、紹定己丑(1229)進士李玘和李震宗、淳祐辛丑(1241)進士李泰來、淳祐甲辰(1244)進士李時和李念祖、寶祐癸丑(1253)進士李碧山、寶祐丙辰(1256)進士李桃、李雷雨和李應奎、鹹淳戊辰(1268)進士李說。登進士第者雖多,但因為始遷祖“立志從田”,所以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僅有饒州通判李士儼、刑部右侍郎李知已、大理寺丞李冠之、南康軍通判李升之、將作監丞的李嘉猷、淮東安撫使李念祖、國子祭酒李碧山、中書舍人李桃、武昌知府李雷雨和餘杭知縣李應奎10人。明清時期,村人多因種地家貧,眼見經商有利可圖,所以使得眾多家境貧寒之人,為生計所迫而離鄉背井向外尋求謀生,走上“服賈四方”、“以商為命”的道路。《婺源縣誌》記,時嚴田外出經商的有:李從雲,“嘗賈於開化”;李振穉,“弱冠隨父商金陵”;李全義,“年十二,便習計然術,後業木湖廣”;李秀文,“服賈信州”;李正俊,“服賈信州數十年”;李汝霖,“業茶於上海”;李發棟,“年十六,隨父商江右信州,晚商於景德鎮”;朱誠初,“貿易江西”;朱廷誥,“年十八,棄儒商廣東”;朱廷傑,“中年務茶業,偕弟占春遠赴東粵”等等。正是這些有進取精神、有開拓能力的人一代一代地出去了,雖然他們經商致富後帶回大量白花花的銀子,但仍難以償人才的流失,以致嚴田在明清時科甲上不再有傲人的成就
歷史上,嚴田村曾建有“振藻園”、“學靜軒”、“鐘英軒”等書舍館塾,以教鄉族子弟。為此,村里也曾出過一些文墨人,如清代李鴻瑞著有《蘆洲詩集》。《婺源縣誌》載嚴田清代有兩位名醫,一位是“善岐黃,全活甚眾”的李振基;另一位是“精岐黃,活人無算”的李振琛。

船槽峽

村落的東北側是“船槽峽”。《婺源縣誌》記載:“山甚奇秀,有大小船槽五,昔時槽中有水,鄉人以木艇渡於槽中。山之石屏廣可三里,石屏下有二洞,俗傳洞內有穴,通鄱陽湖。左右有日山和月山。”清鹹豐間,太平軍征戰婺源時,曾多次經嚴田過船槽峽。鹹豐十一年(1861)二月十二日,太平軍侍王李世賢一部在甲路與清兵交戰,重創清兵,陣斬把總趙玉蓮、曾文清等,隨後紮營於船槽峽。在船槽峽左側的日山山麓,有“青蘿洞”。“洞中有天尊行道岩、湖來峰、花鞋石、天柱石、芝田、石鐘、石鼓、天井。宣議郎李彥和曾構精舍於此,題其景曰‘青蘿印月’。”南宋學者張舜臣題《青蘿洞》詩云:“峰巒縹緲倚青雲,古往今來事可詢。歙地洞中名已舊,唐賢石上墨猶新。煙霞解鎖無塵跡,花葯能留不老春。公出桃源本仙裔,清游寧惜駐雕輪。”另在上、下嚴田之間,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縣曾設“嚴田巡檢司”,有弓兵30名;萬曆八年(1580)撤。

水口

最值得稱道的是嚴田村的“水口”,其稱得上為古人實踐風水理論的傑出典範之一。水口,繆希雍的《葬經翼》中稱:乃一地之門戶,當“一方眾水所總出處也”。由於婺源地處萬山間,各村落四面大多是山,形成較為封閉的完整空間,所以水口自然而然地成為村落的咽喉,被人們看成關係到村落人丁財富的興衰聚散之地。風水術認為水即是財富,為了留住財氣,因此往往在水口處培植樹木,建築橋台樓塔等物,以增加鎖鑰的氣勢,扼住關口。這樣布局,即是基於古代風水術“障空補缺”的理論,同時又改善了村落的環境及景觀,形成“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村落總體環境特徵,使水口成為全村的公共園林。嚴田村的水口,除植有巨樟、在溪流上橫架藉以“藏風聚氣”的樹德橋外,另裝飾有德福亭、四靈庵、沁泉、如來佛柱、水碓等建築,使水口不僅關鎖嚴密,同時炫示了家族的榮耀。
嚴田水口的巨樟,樹齡距今已有1500多年。古樟樹高20餘米,胸徑達4.3米,冠幅有3畝。觀古樟,枝幹橫斜參差,蒼勁雄渾;葉片密密層層,披青展翠;其與婺源北部虹關村的“江南第一樟”相比,胸徑比虹關古樟還要粗90厘米。林業科研部門的專家考察後曾說:就此樟樹的歷史和態勢而言,完全當得上“天下第一樟”之稱。
嚴田
嚴田
嚴田
嚴田
嚴田
嚴田
嚴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