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乃瑤(1921~1999)江西省安福縣嚴田鎮老屋村人。生於1921年5月6日。系彭學沛先生之子。自幼隨父母流寓於全國各地。1938年就讀於重慶南開中學,1940年畢業,考入國立同濟大學工業學院機械系。該校是全國唯一採用德國教育制度的大學,教學全部用德語。因此,除以往讀過英語外又讀了5年德文。1945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恰逢抗日戰爭勝利,回到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乃瑤
- 出生地:江西省安福縣嚴田鎮老屋村
- 出生日期:1921年5月6日
- 職業:高級工程師
- 畢業院校:國立同濟大學工業學院
1946年,受聘於上海申新紡織總公司。1947年公司派往美國,在幾個紡織機械廠,學習紡織機械的安裝及製造技術,併到美國南部紡織工業集中的幾個州,考察最新的紡織技術。
1948年年底,國內解放戰爭形勢發展迅速,毅然回國,仍在上海申新公司下屬的紡織廠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該廠歸國營,改為國棉20廠,任生產技術科長兼技術檢查科長。
1950年,受聘到蘇州工業專科學校,任教授兼任紡織系主任,後又兼任上海工業專科學院教授和紡織系主任。在校時,曾開設《紡織機械》新課程。編寫了《紡織機械學》供講課用。任教期間,培養了眾多的學生,後來都成為我國紡織工業的技術骨幹。有的擔任了重要的領導工作。
1953年,紡織工業部指令,由上海調一批技術人員前往東北哈爾濱,接替由蘇聯援建的哈爾濱亞麻紡織廠即將撤離的蘇聯技術專家們的工作。彭乃瑤當時毅然接受調遣,冒著嚴寒,束裝登程。到哈爾濱亞麻紡織廠後,與即將離任的蘇聯總機械師進行交接,擔任該廠的總機械師。從此,在該廠工作了15年。在原蘇聯的技術和管理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適用我國國情的設備維修管理制度。編制了我國第一部《亞麻紡織設備維修技術標準和管理細則》共4大冊。同時創建了《總體平車法》、《設備修制平衡制度》,經過長時間的艱苦細緻的工作,使全廠生產設備,經常處於優良的運轉狀態,保證了全廠的生產順利進行。
1964年,省委統戰部派他到北京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一年,回廠後,奉調離開亞麻廠到黑龍江省紡織工業總公司任機械工程師。1968年“文化大革命”進入高潮,受到衝擊,下放農村從事農業勞動,1973年,調回原單位仍任原工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與國外的經濟技術交往日益頻繁,有機會發揮他的技術專長和熟練的英語、德語能力。他積極主動和外商聯繫,發展黑龍江省的紡織工作,籌建新廠,引進外資,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及技術。曾先後到義大利、法國、德國、美國、瑞士、泰國等國訪問考察,共14個國/次,並參觀了1986年,在義大利舉辦的世界紡織機械博覽會。回國後,參加籌建了兩個亞麻紡織廠、兩個毛紡織廠、一個熱溶襯布廠。利用補償貿易、租賃等方法引進外資總計2000餘萬美元,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數百台。每次出國考察,除以高工身份,負責設備的選型、技術抉擇外,還擔任英、德語的翻譯,承擔了正式貿易談判及大型技術交流會的翻譯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翻譯。由於事先收集了大量技術資料作為依據,不僅設備選型沒有發生過任何錯誤,而且據理力爭,迫使外商大量降低成交價格。
在80年代以後的幾年中,曾為各紡織企業翻譯了英、德紡織技術資料的100多萬字。1983年,撰寫過《電子計算機在紡織工業中的套用》、《新型毛紡設備——平型紡紗機》、《靜電植絨機和層壓設備》、《玲瓏麻新技術》,以及歷次赴國外考察的技術報告等文章,均刊載在《黑龍江紡織》雜誌上。
1981年12月,獲國務院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 高級工程師證件。1991年,獲得國務院為表彰發展對我國工程技術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而發給的 政府特殊津貼和獎狀。1953年,調哈爾濱以後曾任市政協委員。1956年至1962年,任哈爾濱市人民代表。1977年起,開始任黑龍江省政協第三、四、五、六屆委員及常務委員。1986年退休。子女三人皆學有專長、業有所成。己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