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井村,位於龍崗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陳源盛村、上井村、三和村、大埔村。始建於清朝中期,由沙背壢的邱姓、上井的李姓遷此而形成。由原大井村(包括現上井、陳源盛、嚇井)劃分出來,因地處上井村下方而取名嚇井村;曾用名大井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嚇井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東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中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龍東社區。世居村民主要為邱姓。據邱氏族譜記載,邱姓先祖從河南、福建遷入廣東惠東;清代從惠東遷人龍崗沙背壢後分村至此。
2015年末,戶籍人口253人,其中男性113人,女性140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10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23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7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87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龍眼、荔枝等。改革開放後,引進外資、籌集資金建廠房,步入城市化進程,農業生產已逐漸淡出歷史。2004年龍崗區嚇井股份合作有限公司成立。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村內有樹齡約100年的古柏樹1棵。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圓籠粄、端午節的艾粄、冬至的蘿蔔茶果、婚宴的喜粄等。該村村民擅長做客家家常釀豆腐。愛南路、龍南路、源盛路、龍湖路經過該村。20世紀50年代通電,1988年通電話,1997年通自來水,2000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通網際網路。村中有2所學校、1所幼稚園。2015年,才德學校有6個年級,28個班,在校學生1400人、教職工60人;龍洲學校,9個年級,46個班,在校學生2405人、教職工116人;哈美中英文幼稚園,在園幼兒600人、教職工60人。有籃球場、全民健身廣場,村辦公樓內設有村民活動中心。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已無存。農曆新年當地稱“做年”,除夕這一天洗“大吉水”、穿新衣、發紅包,“大吉水”裡面有柚子樹葉、桔子皮、“旺草”等,寓意著大吉大利。正月初一忌諱殺生,要吃齋。正月初二稱為“開年”,要用鯉魚祭祀,尤其經商的人家,希望有餘有利。該村祭祖習俗從清道光年間開始流傳,以雞、豬肉、餅乾及“金銀財寶”為祭品,祭祖儀式完成後放鞭炮。
代表性人物:邱煌發(1919-1943),革命烈士,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次年在葵涌作戰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