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東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和村,位於龍崗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1.5千米。與嚇井村相鄰。始建於清末,因竹殼背(夏氏為主)、橫崗頭(劉氏為主)、樹山嚇(趙氏為主)三村合併而形成三和村;原名三合村。該村坐落於八仙嶺山附近,村內原有松崗排、低山坳、塘尾山等山丘,現已被推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和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東社區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行政級別:村
建制沿革,民系方言,姓氏人口,經濟發展,地方食品,地方設施,傳統文化,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龍東社區。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姓氏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有夏、劉、曾姓。第一大姓為夏姓,早年從河南遷至廣東寶安;清末從寶安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劉姓,清末從平湖遷至此地。第三大姓為曾姓,清末從龍崗墟遷至此地。還有少數趙姓。2015年末,戶籍人口400人,其中男性190人,女性210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5歲(女);實際在村人口356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8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0人。

經濟發展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龍眼、荔枝等。村民還會竹編手藝,形成於1970年末,村民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編制各類生產生活用具,如竹編籃筐等,因取材方便,經濟實用,是農家離不開的必需品,也給家庭增加收入。改革開放後,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材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

地方食品

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糖環、元宵節的圓籠粄、清明節的艾粄、十月朝的糍粑、冬至的蘿蔔茶果。

地方設施

龍南路、深汕路從村旁經過。20世紀70年代末通自來水、通電,80年代初通電話、90年代未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1世紀初通網際網路。村中有龍崗街道中心國小,創辦於1915年,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國小,占地面積4.49萬平方米,2001年6月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2015年有6個年級,36個班,在校學生1883人、教職工113人。有三和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07人、教職工37人。村中有籃球場、健身路徑、村民活動中心。

傳統文化

該村劉姓村民口口相傳有“劉氏家訓”。傳統民居為客家圍屋,現存1座,為三和村老圍,圍內多數民居倒塌或破敗。村內現存劉氏宗祠和趙氏宗祠。劉氏宗祠於20世紀70-80年代重建,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趙氏宗祠始建於1983年,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每逢春節、清明節和重陽節,村民都會準備祭品到宗祠祭拜祖先。“點燈”是該村的傳統習俗之一。村民家中添男丁,在第二年正月十二這天要祭拜祖先,獻上茶禮,俗稱“點燈”,寄託著香火延續的美好願望。

著名人物

劉茂林,抗日戰爭時期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曾任軍隊團級幹部。1946年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北撤,後隨解放軍兩廣縱隊南下。期間參加多次戰役,比較著名的有淮海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廣東清遠、汕頭和深圳工作。曾任龍崗鎮老乾之家黨支部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