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體研究小組是專事研究噬菌體的遺傳學問題的機構,於1943年在美國紐約附近的冷泉港生物實驗室成立,由僑居美國的物理學兼生物學家德爾布呂克、義大利微生物學家盧里亞以及美國生物學家赫爾希3人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噬菌體研究小組
- 成立時間:1943年
噬菌體研究小組是專事研究噬菌體的遺傳學問題的機構,於1943年在美國紐約附近的冷泉港生物實驗室成立,由僑居美國的物理學兼生物學家德爾布呂克、義大利微生物學家盧里亞以及美國生物學家赫爾希3人組成。
噬菌體研究小組是專事研究噬菌體的遺傳學問題的機構,於1943年在美國紐約附近的冷泉港生物實驗室成立,由僑居美國的物理學兼生物學家德爾布呂克、義大利微生物學家盧里亞以及美國生物學家赫爾希3人組成。1944年這個小組達成一項...
噬菌體小組是由不同大學的科學家在一起或者分散地研究病毒細菌即噬菌體的非正式的組織,核心人物有德爾布呂克、盧里亞和赫爾希。簡介 噬菌體研究小組是由不同大學的科學家在一起或者分散地研究病毒細菌即噬菌體的非正式的組織 發展歷史 ...
噬菌體小組是由德爾布呂克(M.Delbriik)領導創建的。德爾布呂克最初學的是物理學,20年代末,曾到丹麥哥本哈根玻爾(N.Bohr)那裡作了兩年物理學的研究。玻爾是當時對生物學有濃厚興趣的少數著名物理學家之一,曾做過“光和生命”的...
在這項試驗中,一種受感染的細菌經過半個小時的潛伏期(latent period)或稱為隱蔽期(eclipse period)之後釋放了大量噬菌體。這項試驗給潛伏期下了定義,即病毒失去傳染性的時候。這成為這個噬菌體研究小組的試驗範例。第二次世界大戰...
《噬菌體phi C31整合酶的細胞內機制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陳金中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噬菌體 phi c31整合酶介導外源基因在基因組中的特異性整合為轉基因生物和基因治療領域目前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但是其在高等生物...
《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噬菌體SPC-P1致病性的研究》是鄒清華為項目負責人,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科研成果 項目摘要 沙門氏菌是重要的致病菌,各種沙門氏菌之間遺傳上極為相似,然而其致病性和宿主範圍卻有很大不同。一...
研究發展新一代抗生素是我國公共衛生事業急需的事項。噬菌體是細菌的天然敵人,也是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抗生素。我們提議以模式噬菌體phi29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生物物理手段深入研究噬菌體感染細菌過程中的詳細分子機制,以期發現對抗細菌感染的...
張友明,男,1964年1月出生於湖南省桃源縣,微生物技術研究專家,歐洲科學院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合成生物學院生物工程系主任、講席教授,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微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山東...
高溫噬菌體因其獨特的基因組成和進化特徵,使其倍受關注。在前期研究中,項目組完成了棲熱菌噬菌體TSP4的基因組解析,並推測TSP4基因組上的ORF47可能表達為與原核生物ClpB相似的分子伴侶蛋白,命名此蛋白為TSPcpn47。初步實驗表明,TSP...
項目組試圖尋找更有效的用於研究噬菌體誘導宿主菌產生ROS機制及殺菌作用的模型。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分離鑑定了一株全新的分枝桿菌噬菌體Shandong1,兩株全新的大腸桿菌噬菌體SRT7和SRT8,一株新的銅綠假單胞菌噬菌體SRT6,並對它們進行...
噬菌體是細菌的病毒,是自然界控制細菌數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噬菌體及其來源的裂解酶、解聚酶有望為解決細菌抗生素耐藥問題提供替代方案。 本研究利用一株萬古黴素耐藥糞腸球菌作為宿主菌,從醫院污水中分離到一株裂解性噬菌體。通過全基...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是我們先期提出的一個理論框架,國際海洋科學委員會(SCOR)為此專門設立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科學工作組(SCOR-WG134),為本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本項目擬在該理論框架下,深入研究噬菌體對細菌的裂解過程、影響因素、裂解...
3株鮑曼不動桿菌噬菌體為裂解性噬菌體。 在完成噬菌體的分離和鑑定的基礎上,本項研究選擇陰溝腸桿菌和鮑曼不動桿菌作為致病菌,以無特異病原的ICR小鼠為感染對象,在氨苄青黴素和環磷醯胺的作用下,經口感染建立腸源性膿毒血症的動物...
T7家族其他噬菌體以及弧菌屬的噬菌體研究很少,我們前期的研究表明,VP2的受體為膜蛋白和膜上的糖類兩類成分,但其受體的名稱以及受體上精確的結合位點還不清楚;受體結合蛋白和受體結合蛋白上識別受體的位點也需進一步證實和研究。在前期...
自身免疫在OA發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對此缺乏進一步的研究,尚未發現特異性抗原和抗體。T7噬菌體展示技術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新技術,在腫瘤抗原篩選等方面廣泛套用,尚未用於骨關節炎自身抗原、抗體的尋找。本課題擬通過收集OA病人病變軟骨...
該成果被評為1998年國內十大基礎研究成果之一。8.噬菌體展示技術機制和套用研究 以王麗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開展了噬菌體展示技術機制和套用研究。通過置換噬菌體基因3和基因8的引導多肽,進行蛋白跨膜組裝機制的研究,以期更好地利用絲狀...
沃森原始美國噬菌體研究小組的成員,後到英國學習用X射線衍射方法分析蛋白質的晶體結構;克里克原是學物理的,後來對生物學發生了興趣,並與沃森一起從事同樣的研究。沃森和克里克在分析研究X射線衍射所獲得的資料的基礎上,得到了一個非常...
此外,在2015年3月,一個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發表公開信,提出“嚴重擔憂”編輯人類基因“種系”產生的道德和安全影響。一些研究人員仍憂心忡忡,他們認為大量噬菌體侵入人體會引發免疫反應,或導致耐抗生素細菌對噬菌體產生抗藥性,否則...
朱超,1934年出生,上海崇明人,研究員,衛生部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國際金黃色葡萄球菌噬菌體分型小組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製品總公司高級職務評審委員;中國科技會堂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任中華預防醫學會生物製品分會委員。...
1991年首次提出環境基因組學(environmental genomics)的概念,同年構建了第一個通過克隆環境樣品中DNA 的噬菌體文庫。1998年美國國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啟動了環境基因組計畫(environmental genome project,EGP),開展有關人體遺傳變異與環境...
短肽RE-1,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研究小組發現的一種短肽。它能夠調控細胞自噬行為,降低癌症診療的毒副作用。簡介 201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溫龍平教授研究小組利用“噬菌體展示”技術,發現了一種短肽RE-1。它能夠調控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