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運河景區

嘉興運河景區

運河景區京杭運河京杭運河和萬里長城一樣是我國勞動人民最偉大的創造之一,其中江南運河嘉興段因其地處水鄉,沿河風光秀麗,是深受海外遊客青睞的重要旅遊線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興運河景區
  • 全長:81.22公里
  • 原址重建:1999年
  • 流經秀洲區南湖區
江南運河嘉興段北起王江涇鎮,南到桐鄉崇福鎮,流經秀洲區南湖區、桐鄉市境內,全長81.22公里。三塔三塔立於三塔塘原茶禪寺前運河畔,原塔在70年代毀廢,1999年在原址重建。重建後的三塔公園有石坊、三塔、碑亭及纖柱,基本按原貌建造。石坊為“茶禪夕照”,即“嘉禾八景”之一。在三塔邊原有茶禪寺,相傳蘇東坡曾到此汲水煮茶。范蠡湖公園相傳為范蠡助越王勾踐雪會稽之恥後,偕西施泛舟五湖之隱居地。園以水景取勝,相傳當年西施每天梳妝,傾脂粉於湖中,螺食而成五彩,故湖中產五彩螺。湖西北岸築有西施妝檯,北為金明教寺。隔路相望的范蠡湖公園,面積為9.8公頃。有通越閣、陶朱公亭、傾脂溪、西水驛、名媛館、沉魚軒、望月樓、商聖祠、蠡湖春曉等景點。西驛亭位於南湖區環城西路,西驛亭中立元代嘉興重建水驛記碑。嘉興西水驛,元至元十七年(1280)所置,是專門負責“遞送使客、飛報軍務、轉運軍需“的機構。該碑系1998年在西麗橋東堍發現,次年建造西驛亭。 月河歷史街區是嘉興市區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能反映江南水鄉城市居住特色的區域之一。占地9萬平方米,“魚骨狀”的巷弄布局極具特色,建築風貌保存完好,具有鮮明的江南地方傳統特色和古城文化、運河文化、人居文化的特色。整個街區以平行的京杭大運河、外月河、秀水兜為三河,中基路、壇弄、秀水兜街等三街為基本格局,展示嘉興府城昔日繁華的商貿景象。雙魁巷位於秀洲北路閘前街,緊靠古運河,全長54米,寬2.5米,石板路面,是典型的明、清里巷建築形制。雙魁巷建於1917年,隱喻“鴛鴦”和“一花雙魁”。巷端有過街樓,下有磚砌券拱門,巷內共有樓房26間,分列兩側,東側房屋之門梁為方木,西側房屋之門梁為圓木,陰陽、凹凸之別,以便於識別。文生修道院舊址位於南湖區光明街,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占地五十畝,為西式建築。當時其為中國遣使會的唯一總修院,又稱總會院,後因北方修生水土不服在北京另建遣使會修道院。目前文生修道院舊址大部分建築尚存。院內尚存的30多棵香樟,均在百年以上,古樹參天,極為珍貴。船文化博物館博物館以嘉興地域文化為核心,以舟船起源為縱線,民俗文化為橫線,通過圖版、詳實的資料、眾多的實物全面展示了嘉興作為江南水鄉那幽深的歷史文化。一樓展廳以漕舫船為中心,介紹了舟船的起源及其歷史。二樓是水鄉船韻專題展廳,介紹了以嘉興為重點的江南水鄉船民風情民俗。三樓是中外名船名艦和模擬駕駛艙,遊客可以模擬遊覽環城運河、南湖等水上旅遊景觀。落帆亭位於杉青閘路與東升路口,落帆亭原與杉青閘一起是古運河畔的水上要塞,取過閘落帆之實景得名。占地2500多平方米,有太白亭、帆影亭、門亭以及假山等。獅子匯渡口位於環城東路宣公橋堍,是1921年中共“一大”代表坐船到南湖續會的渡口。2001年6月在渡口設立名為“1921·獅子匯”中共“一大”代表群雕。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李達、包惠僧等11尊銅像屹立在獅子匯。還有嚮導、會務工作者王會悟的塑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