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嘉興

嘉興市概況 區號:0573 郵編:314000、314001、314033等,不同地段有不同的郵編 位置:北緯30°15′-31°02′,東經120°20′-121°31′,位於長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東鄰上海,西南連杭州,西與湖州接壤,北接蘇州,南瀕杭州灣,與紹興、寧波隔杭州灣相望,海岸線長121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夏之嘉興
  •  區號:0573
  • 郵編:314000、314001、314033
  • 位於:長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民俗民風,市花市樹,經濟發展,對外開放,

行政區劃

嘉興市為浙江省省轄市,下設南湖區、秀洲區、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轄嘉善縣、海鹽縣2個縣以及平湖市、海寧市、桐鄉市3個市(縣級市)。嘉興市有建制鎮53個、鄉1個、街道21個、城市社區(居委會)187個、鄉鎮社區111個、鄉鎮居委會12個、行政村940個。
其中:
南湖區有鎮5個、街道6個、社區居委會55個、鄉鎮社區7個、鄉鎮居委會2個、行政村73個,陸地面積426平方公里;
秀洲區有鎮5個、街道2個、社區居委會4個、鄉鎮社區22個、行政村115個,陸地面積542平方公里;
嘉興經濟開發區有街道3個、社區居委會17個、行政村10個;
嘉興港區有鎮1個、鄉鎮社區11個、行政村11個;
嘉善縣有6鎮3街道、社區居委會10個、鄉鎮社區15個、鄉鎮居委會1個、行政村162個,陸地面積507.68平方公里;
平湖市有鎮6個、街道3個、社區居委會34個、鄉鎮社區9個、行政村126個,陸地面積537平方公里;
海寧市有鎮8個、街道4個、社區居委會39個、鄉鎮社區22個、行政村161個,陸地面積688平方公里;
海鹽縣有鎮8個、社區居委會13個、鄉鎮社區1個、鄉鎮居委會9個、行政村104個,陸地面積508平方公里;
桐鄉市有鎮9個、鄉1個、街道3個、社區居委會15個、鄉鎮社區24個、行政村178個,陸地面積727平方公里。
2005年5月,經國家民政部批准,秀城區更名為南湖區。
2007年末嘉興市戶籍人口已達336.81萬。全市戶籍人口新出生2.14萬人,人口出生率6.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0.46%。這已是嘉興市近5年來第4次出現人口負增長的年份。從1999年到去年底,嘉興市人口一直處於“零增長”時期。報告預測,今後嘉興市人口將出現小幅、平穩上升。預測該市今後幾年進入婚齡青年人數將逐步增加,其中,今年處於生育旺盛期的婦女人數將比去年增加0.7%。另一個原因是,隨著新婚人群獨生子女婚配比例的提高,符合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對象也將有所增加。

歷史沿革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兩漢時煮海為鹽,屯田為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兩晉、南北朝時,嘉興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析嘉興縣東境及海鹽、崑山等縣部分轄地置華亭縣。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為大”,嘉興已成為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的說法。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定開元府,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是為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宋元時,嘉興經濟較發達,被稱為“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龍等港口外貿頻繁,海運興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此後四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漸繁榮,棉布絲綢行銷南北,遠至海外,嘉興王江涇鎮的絲綢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紗”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絲綢“日產萬匹”,名聞遐邇。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嘉興為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明末清初,清軍攻破此處進行後進行了屠殺,使嘉興損失慘重,不復當年繁華。清朝中期,清政府進行了賦稅改革和整頓,並多次對杭州灣沿岸海塘進行修築,嘉興社會經濟才逐漸好轉,市鎮恢復繁榮。清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復稱嘉興縣。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閉幕,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分設嘉興縣、嘉興市,後撤併頻繁。1983年8月,撤銷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分設嘉興、湖州市,嘉興市設城區和郊區,下轄嘉善、平湖、桐鄉、海寧、海鹽5縣。1985年1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嘉興市區及所轄嘉善、桐鄉、海寧縣被列為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至1988年,嘉興市及所轄5縣均被列為經濟開放區。1993年11月,嘉興城區更名為秀城區;1999年6月21日,郊區更名為秀洲區,2005年嘉興秀城區更名為南湖區。
嘉興市境地處太湖流域,水鄉澤國,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時地跨吳越,史稱“吳頭越尾”,因此兼有吳“泰伯辭讓之遺風”與越“夏禹勤儉之餘習”。楚並越後,又接受了百餘年楚文化的影響。自秦(前222)實行郡縣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興一直歸屬會稽吳郡,語言亦屬吳方言區,故民間習俗以吳俗為主流,江南水鄉特色鮮明,有別於省內山區、半山區。西晉末與北宋末,國家二次動亂,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帶來了中原文化,優勢互補,使嘉興民風融合了中原風俗的成份,獨特性與多元性並存。
嘉興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中國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此孕育了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源頭之一。嘉興歷代名人輩出,僅近現代就湧現出了文壇巨匠茅盾、國學大師王國維、新月派詩人徐志摩、漫畫家豐子愷和張樂平、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師。
嘉興自古為富庶繁華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美譽。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嘉興承載著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輻射、蘇南開放型經濟和浙南民營經濟的交匯影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目前所轄縣(市)均進入中國百強縣前30強和“浙江省小康縣”行列。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6億元,人均超過4000美元。
嘉興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環境優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嘉興的自然風光以潮、湖、河、海並存馳譽江南,境內有革命聖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寧錢江潮、“江南水鄉古鎮”嘉善西塘和桐鄉烏鎮,以及海鹽南北湖、平湖九龍山等一批著名景點,構成了獨有的江南水鄉特色。目前全市擁有國家AAAA級景區4個,AAA級景區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
嘉興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廣大創業者的投資熱土。交通便捷,鐵路、公路、水路四通八達,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滬杭鐵路複線、320國道、滬杭高速公路、乍嘉蘇高速公路等貫通境內,全市境內的高級和次高級路面鋪裝率居浙江省之冠,實現了嘉興市到所轄縣(市)的半小時交通圈和嘉興到上海、杭州、蘇州的一小時交通圈。到2010年,嘉興將投入1000多億元,基本建成杭州灣跨海大橋、嘉興紹興跨江大橋、杭浦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屆時嘉興的交通環境將更為改善。被孫中山先生譽為“東方大港”的深水良港——嘉興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年吞吐量已超過1700萬噸。嘉興是中國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擁用全國第一個自行設計建造的秦山核電站和國家“八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嘉興發電廠,目前秦山核電站和嘉興發電廠總裝機容量超過600萬千瓦。

地理位置

嘉興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市境介於北緯30度21分至31度2分與東經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間,東臨大海,南倚錢塘江,北負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運河縱貫境內。市城處於江、海、湖、河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與滬、杭、蘇、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區位優勢明顯,尤以在人間天堂蘇杭之間著稱。
市境陸域東西長92公里,南北寬76公里,陸地面積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477平方公里,水面328平方公里,丘陵山地40平方公里,市境海域4650平方公里。
市境地勢低平,平均海拔3.7米(吳淞高程),其中秀洲區和嘉善北部最為低洼,其地面高程一般在3.2米~3.6米之間,部分低地2.8米~3.0米。全市有山丘200餘個,零散分布在錢塘江杭州灣北岸一線,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市境最高點是位於海鹽與海寧交界處的高陽山。市境為太湖邊的淺碟形窪地,地勢大致呈東南向西北傾斜,由於數千年來人類的墾殖開發,平原被縱橫交錯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錯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種糧、湖盪養魚的立體地形結構,人工地貌明顯,水鄉特色濃郁。

氣候特徵

嘉興市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屬東亞季風區,冬夏季風交替,四季分明,氣溫適中,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濕、夏熱、秋燥、冬冷的特點,因地處中緯度,夏令濕熱多雨的天氣比冬季乾冷的天氣短得多。年平均氣溫15.9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168.6毫米。年平均日照2017.0小時。

民俗民風

秉禮勤勞——嘉興介蘇杭間,“土膏沃饒,風俗淳秀”,“不憂凍餒”。“其俗少陰狡”,“能秉禮義,務耕織”,“尺寸之土必耕,機軸之聲不絕”。
秀慧工巧——嘉興“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僅表現在人的聰慧文雅上,而且表現在精於勞動製作。歷史上,嘉興的農業、手工業技術水平高,且多創造。元代,除絲綢製品以外,漆器和金銀器皿都精美絕倫,如傳世的西塘派剔紅漆器,朱碧山銀槎杯都是國寶,形成了“百工技藝與與蘇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學——嘉興自古“罕習軍旅,尤慕文儒”, “文賢人物之盛前後相望”,“在宋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興於學,處廛者亦類皆鴻生碩彥”。 “衣冠之物,煥然可觀”。“好讀書,雖三家之村必儲經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孫讀書”。
進取求新——嘉興因地處兩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並蓄的特質,樂於接受新生事物,適應潮流,開通風氣。南宋時嘉興成為畿輔之地及 “龍興之地”,嘉興人抓住這個機遇“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時期文學藝術的開宗立派,也是這種進取求新傳統的延續。
嘉興民間習俗與當自然地理條件和民風民性有著巨大的關係,是當地民風的在生產、生活等社會實踐中的特定表現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間文學的一種重要載體。這些風俗習慣有的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約定俗成的。
嘉興民俗大致可以分為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禮儀習俗、歲時習俗、廟會習俗等幾大類。由於嘉興古代農業發達,稻作習俗和蠶桑習俗最為普遍且最具特色。
香樟為常綠喬木,樹冠廣展,枝葉茂密,綠蔭蔽日,氣勢雄偉,為優良的庭院、行道樹種。香樟植物全身均有樟腦香氣,可提取樟腦和樟油,供工業及醫藥等用,木材堅硬美觀,是良好的家具用材。樟樹廣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嘉興種植也比較普遍,而且還存有百年以上的大樹,市區內列入大樹、名木檔案的樟樹有90株。

市花市樹

市樹:香樟樹
香樟為常綠喬木,樹冠廣展,枝葉茂密,綠蔭蔽日,氣勢雄偉,為優良的庭院、行道樹種。香樟植物全身均有樟腦香氣,可提取樟腦和樟油,供工業及醫藥等用,木材堅硬美觀,是良好的家具用材。樟樹廣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嘉興種植也比較普遍,而且還存有百年以上的大樹,市區內列入大樹、名木檔案的樟樹有90株。
市花:石榴花
開在夏季,花常呈橙紅色,亦有黃色或白色。石榴花作為一種觀賞品種,深受人們的喜愛,在該市栽培也極為普遍,不少庭院、陽台和室內案頭,人們都喜歡置有一、二盆石榴花作為點綴。石榴花開時,紅色的花朵像烈火熊熊燃燒,能給人帶來一種憧憬未來,努力向上的力量。黃和白色的花朵素淡清秀,使人賞心悅目。
市花:杜鵑花
杜鵑花居我國三大天然名花之首,在嘉興花卉的栽培中已經占有一定優勢。目前杜鵑在嘉興市的種植已十分普及。據初步統計,本市已有約二百栽培品種,種質資源較為豐富。杜鵑花在該市的栽培史已有四十年,近幾年栽種已較為普及。杜鵑花色彩絢麗,花期從3月至6月,長達四個月之久,深受該市人民的喜愛。杜鵑作為市花,將以她獨特的風格出類拔萃,象徵著新嘉興欣欣向榮,錦上添花。

經濟發展

嘉興市境地處太湖流域,水鄉澤國,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時地跨吳越,史稱“吳頭越尾”,因此兼有吳“泰伯辭讓之遺風”與越“夏禹勤儉之餘習”。楚並越後,又接受了百餘年楚文化的影響。自秦(前222)實行郡縣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興一直歸屬會稽吳郡,語言亦屬吳方言區,故民間習俗以吳俗為主流,江南水鄉特色鮮明,有別於省內山區、半山區。西晉末與北宋末,國家二次動亂,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帶來了中原文化,優勢互補,使嘉興民風融合了中原風俗的成份,獨特性與多元性並存。
2005年,嘉興經濟社會發展躍上了一個新台階。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6億元,其中一產增加值82億元,二產增加值681億元,三產增加值393億元。完成一般預算總收入135.1億元,增長18.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6.8億元,增長21.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33億元,增長1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8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007元,同比分別增長10.2%和14%。
一、農業經濟穩中有升。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40億元,同比增長5.2%。農業結構繼續最佳化,畜牧、特種養殖、花卉、優質水果產量大幅增加,旅遊觀光和生態休閒農業發展加快,全市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57.2萬畝,同比增長1.4%。全市已建成各類觀光休閒農業園區28個。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1家。農產品質量得到提高,動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
二、工業經濟較快增長。引導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聚,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148.08億元、利稅177.37億元,分別增長25.7%和23.5%。工業用電量達123億千瓦時,增長19%。重工業產值887.74億元,增長27.6%。電子信息等高技術產業增長26%,高於工業平均增速。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工業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7.3%。品牌工程取得實效,新增中國名牌4個、浙江著名商標20個。
三、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0億元,增長14%。嘉興會展中心、綜合物流園一期和海寧皮革城遷建一期建成使用,易初蓮花、“國美”電器等著名連鎖企業入駐嘉興,江南摩爾、國際中港城等項目加快推進。南湖景區被列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桐鄉烏鎮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全市旅遊總收入達到106.7億元,增長24.1%。
四、開放型經濟繼續發展。全年契約利用外資2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57億美元,契約利用外資、實際利用外資額分別列全省第三位。全年引進內資63億元,增長21%。完成進出口總額99.22億美元,增長25.2%,居全省第四位。其中出口70.44億美元,增長38%。全年新批境外企業36家。截止2005年底,全市有出口實績的企業1748家,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達188個。
五、城鄉建設紮實推進。滬杭高速公路拓寬工程全線貫通,嘉善大道、嘉湖大道建成通車,07省道市區段改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乍浦港區3個萬噸級以上碼頭,內河國際貨櫃港建設開始啟動,南郊河工程完成進度的65%。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快,中環東路延伸段等基本完成,小街小巷整治全面推進,完成危舊房拆遷3.5萬平方米,新增城市綠地1400畝,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全面啟動“數字城管”,市區“三亂”和無牌無證營運三輪車專項整治取得實效。電源電網建設力度加大,新增110千伏及以上變電容量162萬千伏安。城鄉交通、供水等一體化進程加快,新建連村到組公路1502公里,全市已有827個行政村開通公交線路;開工建設南郊貫涇港水廠,加快供水管網建設,新增城市管網供水人口31.5萬人。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全年疏浚河道1027.9公里,市區完成16家工業污染和危險源改造、整治任務。“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作紮實推進,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達到90%。
六、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啟動建設嘉興科技城,中科院嘉興中心微系統所等10個分中心入駐嘉興,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啟動15項國家和省、市級科研項目,全市新認定市級以上區域科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15家,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8家。市科創中心被評為國家級科技孵化器,海寧紡織新材料基地被新認定為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增強,26個項目列入國家火炬計畫,11個產品被認定為國家級新產品。科技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寬,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就共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簽定了協定,達成合作意向88項。網上技術市場交易活躍,173個項目簽約成交。教育強縣創建成果得到鞏固,平湖、海鹽、桐鄉通過省級教育強縣複評,義務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保持全省領先水平,全市初升高比例達到94.1%,普職比為1∶1,高考上線率達到90.7%。嘉興學院綜合實力得到提升,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成使用,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三期開工建設,嘉興城市大學正式成立,全市高校在校生規模達到3.6萬人。教育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全市新設各類民辦學校55所。文藝創作成果豐碩,70件作品獲省級以上獎項,海鹽滾燈等7種民間藝術列入首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市公共衛生中心建成使用。積極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霍亂防治取得階段性勝利,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增強。醫療市場開放步伐加快,首家中外合資醫院——浙江新安國際醫院開工建設。積極開展體育強縣、鎮創建活動,嘉興籍運動員在第十屆全運會上獲得5枚金牌。市體育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市民健身中心、殘疾人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動工興建。全面完成經濟普查登記工作,1%人口抽樣調查開始啟動。氣象、檔案、地方志、外事、僑務和對台工作取得新成績。
發展前景
嘉興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美譽,是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嘉興發展更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據統計,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585.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4%,增幅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0.22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947.26億元,增長14.8%;第三產業增加值537.70億元,增長15.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5∶60.0∶33.5調整為6.3∶59.8∶33.9。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7153元,增長14.0%,折合6201美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8354元,增長11.8%,折合5044美元。與此同時,嘉興經濟社會均衡、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水平列浙江省前列,市和所轄五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科技進步先進行列,全部榮獲省級文明城市(縣城)、省級教育強縣(市)稱號。
2005年,嘉興農業經濟工作以發展都市型農業為主線,切實做好農業的提升、拓展、創新文章,取得了較好成效。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406億元,同比增長5.2%;農業增加值8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007元,增長14%,增速連續兩年達到兩位數。
一、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74.1萬畝,總產量119.5萬噸。各類設施栽培面積22萬畝,優質水果面積13.16萬畝,分別新增3.1萬畝和2.66萬畝。畜牧業和漁業穩定發展,肉類和水產品總產量分別達到32萬噸和14.27萬噸,同比小幅增長。各種新品種進一步推廣,優質農產品比重逐年提高。農業區域結構、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
二、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2005年新批農業外資項目39個,契約利用外資2.0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594萬美元。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2家;跨區域農業經營取得突破,累計建立市外各類生產基地近300萬畝。休閒觀光農業蓬勃發展,建立各類休閒觀光農業區(點)28個,年接待遊客約50萬人次。新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41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165家,帶動農戶近12萬戶。
三、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市本級新建牧業小區5個,全市各類養殖小區達到了27個,其中6個被列為省級示範項目。全市新建沼氣工程1556處,新增年處理能力近400萬噸。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80萬畝次,推廣秸稈還田230萬畝次,實施重大病蟲害無害化處理技術160萬畝次,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四、農產品質量穩步提高。全年新增綠色食品6個,有18個農產品通過了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56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通過了省級認證,新建標準化基地88個。切實加強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開展畜禽產品流通監管,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市場檢測。
五、農村改革繼續深化。全市鎮(鄉)、村全面實施會計委託代理制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組織開展農村社區股份制改革試點,全面推行村公益事業資金“一事一議”制度,抓好土地二輪承包完善掃尾工作。

對外開放

嘉興是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近年來,嘉興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2007年嘉興進出口總值160.62億美元,增長26.9%,其中出口總值116.74億美元,增長27.2%;進口總值43.88億美元,增長26.2%。機電產品、服裝類產品等仍占居出口商品主導地位,機電產品出口31.65億美元,增長37.0%,占全市出口總額的27.1%;服裝類產品出口29.74億美元,增長13.2%,占全市出口總額的25.5%。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外貿依存度77.1%,其中出口依存度56.0%。
2007年嘉興市契約利用外資34.5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62億美元,分別增長35%和36%;嘉興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20家,其中引進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211個,富士康集團華東生產基地落戶嘉善。嘉興引進內資項目834個,實際到位內資118.6億元,增長25.3%。
2007年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工作繼續穩步推進,全年新辦境外企業26家,投資總額達6254萬美元,增長123.5%,全社會外派勞務677人次。
旅遊名勝嘉興的自然風光,以水鄉古鎮名,以山海涌潮勝。嘉興市境內大部分地區河湖交錯,密如蛛網。埠頭繫舟,石橋跨渡,人家盡枕河。凡是與水有關的字如匯、埭、圩、浜、港、溪等,城鄉用作地名的隨處可見。據統計,2005年全市旅遊總收入達到106.7億元,增長24.1%。南湖景區被列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桐鄉烏鎮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海鹽百步被評為2005年世界100大旅行必到之地。
秀洲區和嘉善縣的北部多湖泊,梅家盪、蓮泗盪、南雁盪、麟瑞湖、相湖、夏墓盪、祥符盪,都是歷史上的名湖。雅人高士,結廬湖畔,歷久而成名勝的如聞川的稅暑亭,相湖的綠蘿莊,在今天仍可以使人產生詩意的聯想。
南湖、南北湖、汾湖為三大名湖。南湖的煙雨,南北湖的集山、湖、海於一體的淡妝之美,汾湖的水雲瀰漫,都透著一個“秀”字,且無一處不是自然造化所給予的。
嘉興一地的山雖不甚多,也不甚高,但卻亦可稱佳秀。海寧、海鹽、平湖諸山,大小二百餘座,多為百米來高,海寧與海鹽接壤處的高陽山,主峰二百餘米,為群山之冠。海寧紫微山,海鹽秦望山、鷹窠頂、譚仙嶺,平湖九龍山,或一山獨秀,或層巒疊嶂,雖不足稱雄峻,但均翠碧靈秀,登眺之餘,胸襟為之一暢。山之外是海。自平湖金絲娘橋起至海鹽高陽山,海岸凡80餘公里,海面闊大無際,水天一色,而其間多有山丘高崖為屏障,使山川於秀色之外平添了壯美。鹽官的海寧潮更稱天下獨絕。海寧觀潮之風,因乾隆中期後江道穩定在北大門,觀潮地由杭州移至鹽官而大盛,歷二百餘年至今不衰。農曆每月朔望為大潮日。農曆的八月十五至二十日則為“觀潮節”。潮來,澎湃訇然,如千仞壁立,如萬馬奔騰,景象壯觀,撼人心魄。
江南的景觀,如太湖的浩渺,西湖的秀逸,虎丘的玲瓏,雁盪的奇兀,都是聞名天下的,而嘉興獨以潮、湖、河、海並存馳譽江南。只要從平原水鄉拈得一“秀”字,從濱海潮湧拈得一“奇”字,看她便無一處不是好景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