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赤城志·卷六

嘉定赤城志·卷六的作者是宋朝陳耆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嘉定赤城志·卷六
  • 創作年代:宋朝
  • 作者:陳耆卿
  • 語言:文言文
嘉定赤城志·卷六
作者:宋·陳耆卿
赤城志卷之六
公廨門三
縣視州秩小位卑,而於民最近。民有事,未有不由令之室而能徑達於守之庭者也。州尊,總其綱。縣卑,釐其目。綱簡而目眾,故凡獄訟,若財賦漫漶轇轕,絲棼葦積者,鹹先萃於縣。縣能緝理位置,則畫簾寂寂,否則民肩吏足,相與擁於門,溢於庭,散於廡,充斥於狴犴,如哄如市,豈不削其體,褻其居哉。按五縣治,黃岩最閎壯,臨海號附郭,今改選注京秩,且以命朝士,寄加重矣,而其居亦未稱也。然則居與人稱,而政與居稱,其自今日始乎?
臨 海
縣治,在州南二百三十步。按廳事,皇祐二年令崔黃臣建。章望之為之記。乾道九年火,淳熙六年彭仲剛重新之。尤守袤為記云:乾道癸巳秋九月,臨海居民不戒於火,爁爛扇延,以及縣治,燔爇俱盡,當官者因陋就簡,僅能建三椽於煨燼之中,以聽獄訟,吏民無所託足,案牘無所棲列。一遇風雨,則沾漬暴露,叫呼讙呶,訟牒計簿散匿,吏胥之家最易甲乙,莫可質考。縣日以不理。後三年,予來為州,有意興之,而無與任其責者。淳熙丁酉秋,永嘉彭君仲剛來主縣事,予聞彭名舊矣,心固望其有為。彭乃言曰:“夫環百里之地而為之長,聚萬室之眾而聽其令,民社所寄,視古子男,治必有所。一邑之條教,於是乎出,而司存弗備,無以施政,廢之當舉,舍此孰先?然役大用夥,非受命於郡,則令不得擅,敢以為請。”予乃畀錢三十萬,使營度之。是冬予罷官歸,逾年則彭以書來告成矣。外為重門,以嚴啟閉,上建層樓,以斂敕書,治事有廳,燕居有室,翼以修廊,挾以外廡,吏直賓次,環列有序,奧者為藏,爽者為獄,為亭於大門之外,以班詔令,為閣於東廡之上,以藏案牘,為堂、為齋、為軒,以備宴休游息之地,下至於皰湢之所,微至於什器之末,雜至於丹雘甃甓之事,纖悉畢具,規模堅壯,工用精密,總為屋八十有一楹。中鑿五池,瀦水為備。復以其餘力建丞簿之舍,而新社稷之壇,向之荊榛瓦礫之場,今乃為高明宏麗之觀,民始識有官府之嚴,而稱其所以為邑大夫之居者。問其經費之所出,則曰:“未嘗巧取而奇斂也。”凡財之隱於吏而亡籍,木之訟於官而願獻者,悉取而拘之。鉤校奇贏,積累銖寸,故費廣而不缺。問其工役之次第,則曰:“未嘗厲民而強使也。”籍境內之為工者若干,官出僦傭,率如其私之直,居處飲食,先為規畫,使極安便,率旬有五日而迭休之。其用夫只及於附邑之三鄉(1),家止一人,人役三日。番無過十夫,而亦與之傭,省督工程,無苟簡怠惰之患,謹視給散,無稽留朘削之弊,民之與官,為市為役者,若私家然,故役大而不擾。蓋經始於丁酉之冬,而落成於己亥之秋。問其所以久,則曰:“不敢倉卒而趣辦也。”作於農隙而弗奪其時,休其力而弗盡其用,慰諭其勤而策其不勉,民鹹勸趨,故功成而不勞。夫聚財有方,用民有節,舉事有漸,顧何往而不濟哉。予常謂今之士莫難於為邑,弱者不足以有為,而健者或以病民,幸而得強弱之中,則積負困之,奸民撓之,欲興事造業,有其志而不克成者多矣。又幸而不為積負之所困,奸民之所撓,而在上者或不察。不得自展其才者亦多矣。當君之始至,賦亂政厖,隱戶移稅,弗可究詰,乃考質劑,乃正疆理,逋租匿役,披露首服,吏奸民瘼,檢柅濟理,四野歡呼,訟日以簡,故能不困於積負,不撓於奸民,不抑於當路,而興舊起廢,不擾而集,非庶幾於古之所謂循吏者乎?夫裒聚贏羨於殫乏之餘(2),可以觀儉;謹用民力於逼仄之中,可以觀仁;積累工役於遲久之後,可以觀智;是皆足以為吏法,而不可使之無傳。予既嘉彭君之有成,而因其請,故遂著其實,使後之人得以考而法之,非以譽彭君也。
鼓樓,在縣門上。
手詔亭,在縣治前。
虛照堂,在廳後。仲剛詩云:“宇空發天光,所患在自窒。機乘不容穟,事至紛若櫛。是中有物橫,滿眼皆黑漆。斯堂亦空歟?為我作虛室。”
平心堂,在廳西。仲剛詩云:“一泓不盈寸,天地同其流。微風相傾欹,浩浩懷山邱。牛馬已不辨,況能鑒微不。我欲稱物施,舍是將安求。”
琴堂,在虛照堂後。令孫祖德題云:“一曲重彈子賤琴,三年風月總知音。休言無補公家事,留得堂前竹樹陰。”
擁青軒,在琴堂後。
悅齋,在虛照堂左。
瘦軒,在廳後。嘉定十二年令朱中直建,取宓子賤答有若之語而名。
丞廳,在縣東一十步。舊在今主簿廳,乾道九年火,淳熙六年令彭仲剛徙今地。
掃溉軒,在縣東,嘉定十年丞王森建。
主簿廳,在縣西一十步。舊在今丞廳,乾道九年火,淳熙六年令彭仲剛徙今地。慶元元年主簿蘇霖重建。
孔先堂,在廳前。嘉定七年主簿趙汝駉建,水心葉侍郎適名之。且為銘曰:非籍不有,惟籍乃守。先聖所正,後學敢繆。臨海之邑,龠米寸帛。必信必實,以作民極。
尉廳,在州東北四里。舊在下洋,嘉祐元年徙今地。宣和中毀於寇,明年復建。地據形勝,其前秀巒環峙,曠野平鋪,後有峰屹然,龍淵水瀉出其右,陰陽家以為善吏隱者多通顯雲。
隱軒,在廳東,紹興二十二年尉王淮建。
景樞堂,在廳內。淳熙六年尉葉卨建,以先是王丞相淮為尉,後位西府故名。今名阜堂。
一鋒亭,在廳前。淳熙六年尉葉卨建,舊以舒亶為尉,斬毆從母者(3),賦詩有“一鋒不斬奸邪首,萬古安知將相材”之句,故名。
杜瀆場廳,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押袋廳,在杜瀆場廳側。
黃 岩
縣治,在城內。宣和五年令王然重建。
鼓樓,在縣治南一十步,前跨石橋。尉鄭伯熊詩云:“飛甍郁崢嶸,萬井交錯綜。俯仰各有則,靜以馭群動。平時心匠微,斤斧袖不用。少施見其餘,規畫已驚眾。姬公昔營洛,道德作梁棟。東家有餘材,鳳衰無復夢。帝方議明堂,行矣與君共。
宣詔亭、班春亭,在縣治前三步。舊在鼓樓前東西,後廢,開禧元年令趙湜徙今地。
清心堂,在民和堂後。舊名清畏,紹興二十一年令楊煒建。三十二年令胡璉改名清軒(4),嘉泰二年令劉鼎孫更今名。初孫尚書覿嘗賦詩有“所貴知我希,已及魚與豚”之句,璉謂清固不當求人知,亦不必畏人知,遂去“畏”字直揭曰“清”。尉鄭伯熊詩云:“樹蕙餘百畝,藝蘭當路歧。清風一披拂,香氣無不之(5)。紉為楚累佩,辱我幽靚姿。小草生澗底,雨露無恩私。不入兒女玩,歲晚得自持。所以古君子,清德畏人知。”
民和堂,在縣圃,嘉定二年令劉鼎孫重建。
摘星樓,在燕堂後,嘉定四年令楊圭重建。
仁政閣,在縣治東廡,嘉定四年令楊圭重建。
舫齋,在民和堂西,開禧三年令趙汝伯建。
飛蓋亭,在舫齋西,嘉定九年令陳夢建建。
淨涼亭,在飛蓋亭北,嘉定五年令趙湜建。
丞廳,在縣東一十二步,嘉定三年丞顧元龍重建。
香遠堂,在廳東。舊名紫翠軒,紹興五年丞趙子英建,嘉定十五年丞趙彥珽更今名。左緯詩云:“試卷珠簾看,青山有幾重。崢嶸秋色老,蒼莽暮煙濃。未辨清猿處,遙知白鳥蹤。藍田無此景,痛掃只雙松。”
真清亭,在香遠堂南,紹興三十一年丞李昱建,今廢。
宜雪亭,在香遠堂東,慶元四年丞何坦建。
喔松亭,在香遠堂後,嘉定三年丞顧元龍重建。
主簿廳,在縣治東二十步,隆興二年主簿趙仁夫重建。後廢,今僦民居。
尉廳,在縣治西一十五步,慶元五年尉徐士表重建。
見山堂,在廳西。
傳香亭,同。
歲寒亭,同。
射亭,在廳東南。
右嘉定四年尉楊璘重建。
買納場廳,在縣東南六十里。乾道三年監官戚大辯建,嘉定十五年潘周伯重建。
押袋廳,在監場廳側,嘉定十一年押袋鮑埜重建。
天 台
縣治,在縣城之中,慶元元年令常建重修。
鼓樓,在縣門上。
班春亭,在縣治東。
宣詔亭,在縣治西。
靜治堂,在廳東,嘉泰元年令丁大榮建。上有閣,榜曰標霞。樓參政鑰為之記。
平心堂,在宅堂西,淳熙三年令薛洪建。
瑞粟堂,在觀政堂北。舊名瑞萱,乾道二年令李異重建。嘉泰二年令丁大榮以得栗一莖六穗,更今名。
觀政亭,在縣圃內。淳熙七年令劉孝建,嘉泰二年令丁大榮名。
問松台,在宅堂後。旁有大松如偃蓋,舊為松風亭,嘉泰三年令丁大榮築為台,更今名。
多錦亭,在縣圃內,嘉定十四年令邵繼元建。
丞廳,在縣門西,乾道五年丞朱皆建。舊與主簿、尉分處縣治內,及是辟縣圃為之。
主簿廳,在縣東二百步,淳熙十三年主簿杜純孝以縣吏沒官屋建。
尉廳,在縣西北一百六十步,紹興二十五年尉李異建。
仙 居
縣治,在城東,建炎二年令張亨重建。
鼓樓,在縣門上。紹興二十六年令梅克明建,開禧二年令姚偓重建。
岩老堂,在廳事東,皇祐元年令陳襄建。按陳《仙居詩》自注云:嘗鑿池引水經竹林間,以“環流釣翁”名台,“習坎嘉魚”名亭,未知在縣治何處,今不可考矣。《岩老堂》詩云:“手持養性書,此地學樵漁。身類蛇龍蟄,情深木石居。先迷成遠復,正靜得中虛。何必求深隱,幽蒙是所廬。” 徐融和詩云:“大老富詩書(6),不煩耕與漁。岩同傅說築,人學仲尼居。靜性觀三極,窮神味六虛。欲知休復意,仁義是蘧廬。” 章望之和云:“岩前未老客,期在老樵漁。拊俗多閒暇,開軒適起居。讀書明治亂,學易體盈虛。頻許相從否,吾將當故廬。”
安樂堂,在縣治後,紹興十二年令杜師旦建。
秀歧堂,在安樂堂東,慶元二年令尤棐以民獻瑞麥而建。
愛山堂,在安樂堂左,嘉定五年令董履道建。
真趣亭,在安樂堂東,嘉定六年令董履道建,取陶潛“是中有真趣”之句。
丞廳,在縣治西,建炎二年令張亨重建。
倚松亭,在廳後,淳熙十二年丞趙善宿建。
三益亭,在廳東,嘉定十二年丞林訪建。
主簿廳,在縣治東南五十步,嘉定六年主簿趙彥儋建。
尉廳,在縣治東一十步,建炎二年令張亨建。
寧 海
縣治,在城內,皇祐二年令李純師建。
鼓樓,在縣治前,景祐元年令張大蒙建(7)。世犖按:《秩官門》作“章大蒙”。
敕書樓,在縣前大門上(8)。後廢,今為大門。
架閣樓,在縣治東廡,嘉定十年令陳宗仁建。
宣詔亭,在縣治西。
班春亭,在縣治東。舊為茶鹽亭,嘉定十六年權令張修重建。
均政堂,在廳東。舊名問政,嘉定十年令陳宗仁重建。
岸幘亭,在縣圃北,建炎元年令魏賁建。
舫齋,在讀書徑北。
讀書徑,在縣圃西,面水,舊名風漪。隆興二年令薛抗建。朱舍人翌寄詩以“出宰山水縣,讀書松竹林”為韻,遂更今名。
書林,在廳東,隆興二年薛抗建。
松竹林,在縣圃東。下瞰官河,慶元二年令李知微建。
橫翠閣,在雲錦亭後,今廢。
雲錦亭,在縣圃蓮池中,今廢。
丞廳,在縣西五步。政和四年丞劉倚友建,紹熙四年丞耿開重建。劉自為記云:崇寧甲申、大觀戊子,是邑兩置丞,皆逾年詔罷。政和壬辰復置,予以初第,承乏茲任,前此雖閱兩政(9),皆以中廢,而公廨不克治。予至,則僦舍編民,隘陋苦之。既而得地於縣之西隅,以歲在癸巳九月經營,越明年正月告成,址而柱者凡二百二十有二,他木稱是。又辟縣之垣以跨橋,曰通德,因廳之餘以構堂(10),曰松吟,亦足以資出入宴息之便也。一日落成,士民縱觀,有驚視夸睨若見賞者,有俯眉顰語若見勞者,又有欲笑而頤不解、欲言而聲不揚若見誚者。夫見賞者,予知其樂此基構之成也(11);見勞者,予知其恤此造為之勤也;求其見誚者不可得,竊思之,固有在矣,得非以仕宦所寓,比傳舍為稍久,今基構造為之功(12),非不知其備且至也。然斧墨未乾,爨突未黔,代者告至,徒役役為後人資耳,況繼而居者未必察,察而未必德也。雖然,彼見誚者固有理,而所以誚者乃予志也。士之有為於世,期以身任天下之重,要皆使人人獲安利而後已,況朝夕從事,無非盡其所以為人者,於一室勞逸又何較焉。若夫察與不察,德與不德,尤非所問也。雖然,繼是居苟能壞者思全,敝者思新,毋頹我窗牖,毋毀我器用,毋以一時苟簡而忘後人長久之利,使向之見誚者於予心為無愧,亦仁人之賜也。因其落成,故序此,以俟賢者。
松吟堂,在廳南,今名壯觀。
不負軒,在宅堂南,今廢。
主簿廳,在縣治西五步。紹興中廢,徙於迎恩驛。淳熙五年令方杲徙今地。
三瑞堂,在廳西,政和四年主簿洪皓建。時以荷花、桃實、竹乾有連理之瑞,已而生子適,故名。紹興十六年,適以貳車行縣,題詩云:“久矣馳魂夢,今登三瑞堂。故山有喬木,近事話甘棠。展驥慚充位,占熊憶問祥。白雲留不住,極望是吾鄉。”
交翠亭,在廳右池南,政和五年主簿洪皓建。子適後有詩云:“三十年前事,鸞棲築小亭。寒聲長新蘀,清閟拂疏欞。水轉前時綠,山濃遠處青。重來勤問訊,此別記秋螢。”左緯詩云:“地勝多喬木,亭幽闞古墉(13)。春梢經雨合。晚色過煙濃。影落琴書遍(14),聲穿戶牖重。鸞棲應不久。枳棘若為容。”
適志亭,在廳西。慶元四年主簿胡宗建,今廢。
尉廳,在縣治東五步,宣和五年尉王允成建。
清風樓,在廳東。舊名一覽,紹興二年尉馬迥建。
梅軒,在廳西,嘉定十年尉葉象翁建。
校勘記:
⑴“只”,四庫本作“止”。
⑵“殫乏之餘”,“殫”底本作“單”,今從四庫本。
⑶“從母”,四庫本作“後母”。
⑷“三十二年”,底本作“三十一年”,今從四庫本。按《永樂大典》卷7240“清心堂”條所引亦作“三十二年”。
⑸“之”,四庫本作“知”。
⑹“詩書”,底本作“詩畫”,於韻不協,今從四庫本。按《永樂大典》卷7238“岩老堂”條所引亦作“詩書”。
⑺“張大蒙”,四庫本作“張太蒙”。清宋世犖於底本注云:“秩官門作章大蒙”。按四庫本“秩官門”亦自作“章太蒙”。
⑻“縣前”,四庫本作“縣治”。
⑼“閱”,四庫本作“越”。
⑽⑾⑿“構”,底本避高宗趙構諱均作“高廟御諱”,今據四庫本改。
⒀“亭幽”,四庫本作“亭高”。
⒁“琴書遍”,四庫本作“琴書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