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顆粒(eosinophilic granule)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嗜酸性顆粒
- 外文名:eosinophilic granule
- 所屬學科:組織學與胚胎學
- 公布時間:2014年
嗜酸性顆粒(eosinophilic granule)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
嗜酸性顆粒 嗜酸性顆粒(eosinophilic granule)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定義 白細胞所含的一種粗大、染成橘紅色、略帶折光性的特殊顆粒。為溶酶體,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組胺酶等。出處 《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第二版。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白細胞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白細胞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嗜酸型粒細胞(eosinophil)是直徑約10~15μm的圓形細胞,因其富含嗜酸顆粒而得名。細胞的嗜酸顆粒中含有多種酶類,如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血纖維蛋白溶酶等;還含有較多的鹼性組蛋白,因此使顆粒呈嗜酸性。嗜酸型粒細胞來源於骨髓,愛GM-CSF、IL-2和IL-3的誘導發育成熟。血...
嗜酸性粒細胞可以釋放顆粒中的內容物,引起組織損傷,促進炎症進展。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的0.5%~5%,絕對值0.05~0.5×10⁹/L。若嗜酸性粒細胞高於0.5×10⁹/L,稱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根據所累及的組織器官不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常以不同的疾病名稱描述。主要有:嗜酸性粒細胞肺炎...
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這類白細胞也具有吞噬功能。介紹 嗜酸性粒細胞描述:細胞質內含深紅色大型顆粒。細胞核的形狀與嗜中性白細胞相似,通常有2-3葉,約占白細胞總數的4%。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2%-4%,即100-350個細胞/μ1。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目有明顯的...
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嗜酸性顆粒,早期嗜酸性粒細胞所含的顆粒較大,後期細胞所含的顆粒較小。正常值 血細胞自動計數儀:(50-300)×10/L (50-300/mm)。臨床意義 (1)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① 過敏性疾患: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結節性多動脈炎、藥物過敏、血清病等。 ② 皮膚病:天皰瘡、皰疹性皮炎、...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病是一種疾病過程其特點是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持續性地升高(多於1500嗜酸性粒細胞/立方毫米),沒有明顯的病因。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病有兩種形式:心內膜纖維化和Loeffler氏心內膜炎. 心內膜纖維化(又稱戴維斯病, Davies disease)見於在非洲和南美洲,Loeffler氏心內膜炎沒有明顯的地域性。嗜酸性...
顆粒溶化素是存在於細胞嗜酸性顆粒中的蛋白質。增強細胞膜通透性,具有廣譜抗病原微生物及溶解腫瘤細胞的活性。細胞膜又稱細胞質膜。細胞表面的一層薄膜。有時稱為細胞外膜或原生質膜。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脂類、蛋白質和糖類組成。細胞膜是防止細胞外物質自由進入細胞的屏障,它保證了細胞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嗜酸性細胞是腺垂體遠側部中的一類嗜色細胞,亦稱Hiirthle細胞或Askanazy細胞。在正常甲狀腺中約15%為此細胞。數量較多,約占遠側部腺細胞總數的40%。細胞呈現圓形或橢圓形,細胞體較大,胞質內含有嗜酸性顆粒。根據所分泌的激素不同可分為促生長激素細胞和促乳激素細胞。簡介 嗜酸性細胞(oxyphil cell)的單個或成群...
實驗室檢查:有貧血,大多數患者末梢血白細胞增多,總數為(10~30)×10/L,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達0.3~0.7(30%~70%),甚至達0.9(90%)。骨髓象示顆粒細胞增生,主要為嗜酸性粒細胞。血清IgE增高,IgG、IgA、IgM、γ-球蛋白、CIC、補體亦可增高,類風濕因子和C反應蛋白可陽性。治療方案 皮質類固醇和免疫抑制...
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目有明顯的晝夜周期性波動,清晨細胞數減少,午夜時細胞數增多。這種細胞數的周期性變化與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量的晝夜波動有關。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粒細胞數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細胞數增加。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這類白細胞也...
嗜酸性粒細胞本身有IL-5mRNA轉錄,表達免疫組化能檢出的IL-5蛋白。此外,嗜酸性粒細胞亦能分泌IL-3和GM-CSF,使嗜酸性粒細胞進一步增多。這也可解釋有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者,中性粒細胞也增多。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特別是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中有特異性器官損害。嗜酸性粒細胞特異性顆粒含4種陽離子:過...
顆粒狀血細胞是有吞噬作用的血細胞,細胞質含有嗜酸性的顆粒和粗面內質網。血細胞又稱血球,是存在於血液中的細胞,能隨血液的流動遍及全身。以哺乳動物來說,血球細胞主要含下列三個部分: 紅細胞:主要的功能是運送氧。 白細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當病菌侵入人體時,白細胞能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
顆粒呈鮮紅色,直徑0.5~1.5微米。核為桿形或分葉形。電鏡下,胞質內有較發達的高爾基複合體,少量線粒體,多量糖原顆粒。顆粒分兩型,內含組胺酶、芳基硫酸脂酶、磷脂酶、酸性磷酸酶、氰化物和不敏感的過氧化物酶等。嗜酸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物質簡介 嗜酸粒細胞白血病 本病認為是慢粒的一...
8.其他 如嗜酸細胞性胃腸炎和心內膜炎及淋巴肉芽腫等。此外還有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細胞高於1500/µl並持續半年以上,同時伴有多臟器浸潤的表現,預後差,常因心臟病變死亡。可能引起本病的疾病及見疾病分類。發病機制 IHES患者的嗜酸粒細胞胞質內顆粒較少,並含有正常細胞內見不到的體積較大的類晶體結構,胞質...
顆粒血細胞 顆粒血細胞是2000年公布的昆蟲學名詞。定義 有吞噬作用的血細胞,細胞質含有嗜酸性的顆粒和粗面內質網。出處 《昆蟲學名詞》。
根據顆粒對色素的染色性質而區分為嗜中性,嗜酸性,嗜鹼性等各種類型的粒細胞。其中任何一種都具有對過氧化酶和過氧化酶反應呈陽性的骨髓系白血細胞的特徵。(1)嗜中性白細胞。直徑為12—17微米(平均14微米)的圓形細胞,顆粒容易被中性色素(次甲蘭等)著染,少數核呈桿狀,大多數核有2—5個分葉,遊走能力...
白細胞是血液中的一類細胞,當病菌侵入人體體內時,白細胞能通過變形而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如果體內的白細胞的數量高於正常值,很可能是身體有了炎症。人體中正常成熟的白細胞可以分為五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是白細胞...
此病以急性蜂窩織炎樣皮損,病變組織明顯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及真皮膠原纖維束、嗜酸粒細胞及其嗜酸性顆粒形成“火焰樣”浸潤為特徵,是一種臨床罕見病,僅有近百例報導,主要見於成人,好發於女性,偶見於兒童。病因 本病可能為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感染(淺部真菌黴菌病、病毒、寄生蟲等),昆蟲叮咬和...
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徵原因不明,目前認為IHES屬骨髓增生性疾患,其發病與寄生蟲感染及藥物、食物等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徵引起心臟損害的機制是各種原因導致細胞毒性嗜酸性粒細胞過多生成並浸潤心肌,嗜酸性粒細胞顆粒釋放,顆粒中含有的過氧化物酶、主要鹼性蛋白(MBP)、陽離子蛋白(ECP)和乙二醇二...
粒細胞是由於胞漿中常有許多顆粒而得名的。顆粒從Ⅱ型原始粒細胞開始出現,稱為非特異性顆粒(又稱為A顆粒、嗜天青顆粒、嗜苯胺藍顆粒),從中幼粒細胞開始出現特異性顆粒(即S顆粒),S顆粒有三種:嗜中性顆粒、嗜酸性顆粒及嗜鹼性顆粒,因此根據特異性顆粒不同又將中幼粒細胞及以下階段的細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
吉姆薩染液由天青,伊紅組成。染色原理和結果與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嗜酸性顆粒為鹼性蛋白質,與酸性染料伊紅結合,染粉紅色,稱為嗜酸性物質;細胞核蛋白和淋巴細胞胞漿為酸性,與鹼性染料美藍或天青結合,染紫藍色,稱為嗜鹼性物質;中性顆粒呈等電狀態與伊紅和美藍均可結合,染淡紫色,稱為中性物質。PH對細胞染色...
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的中值細胞一般包括嗜酸粒細胞、嗜鹼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病理情況下的異型淋巴細胞、白血病幼稚細胞及其他異常細胞也有相當一部分包括在內。下屬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酶類。該細胞能夠吞噬抗原抗體複合物,減輕其對機體的損害,對抗致炎因子,此外還能釋放某些...
吉母薩,吉姆薩染液由天青,伊紅組成。染色原理和結果與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 嗜酸性顆粒為鹼性蛋白質,與酸性染料伊紅結果,染粉紅色,稱為嗜酸性物質;細胞核蛋白和淋巴細胞胞漿為酸性,與鹼性染料美藍或天青結合,染紫藍色,稱為嗜鹼性物質;中性顆粒呈等電狀態與伊紅和美藍均可結合,染淡紫色,稱為中性物質。基...
溶粒素 溶粒素(granulysin)是2019年公布的結核病學名詞。定義 存在於細胞嗜酸性顆粒中的蛋白質。能增強細胞膜通透性,具有廣譜抗病原微生物及溶解腫瘤細胞的活性。出處 《結核病學名詞》
多形核白細胞,主要是中性粒細胞,包括少量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又稱粒細胞。一類有分節狀細胞核、細胞質內含大量溶酶體顆粒的白細胞。形狀較小(直徑10~15 μm);運動力強(40 μm/min),在骨髓中形成,壽命短(半衰期為6~7h),存在於血流和骨髓中。在其溶酶體中含有殺菌物質和酶類,諸如過氧化氫酶...
漿液細胞,核為圓形,位於細胞偏基底部,基底胞質呈強嗜鹼性染色,頂部胞質含許多嗜酸性的分泌顆粒,稱酶原顆粒,於不同的漿液性細胞含不同的酶類(如各種消化酶)。電鏡下可見胞質中有密集的粗面內質網,在核上區可見較發達的高爾基複合體和數量不等的分泌顆粒,這些都是蛋白質分泌細胞的超微結構特點。這些細胞器的...
2.細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學的親和作用.各種細胞和細胞的各種成份化學性質不同對各種染色料的親和力也不一樣.因此用染色液染色後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色彩,例如血紅蛋白嗜酸性顆粒為鹼性蛋白質與酸性染料伊紅結合染粉紅色稱為酸性物質,細胞核蛋白和淋巴細胞漿為酸性,與鹼性染料美藍或天青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