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浩庭,男,漢族,曾用名單國泰/單永平,筆名紫萱/浩庭,1978年出生於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浩庭
- 別名:紫萱/浩庭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78年
基本概況,個人故事,發展局勢,收藏市場的發展局勢,中國的收藏市場,關於當前的鑑定,市場認識,
基本概況
祖上曾任陶務監督使,受祖輩的真諦親傳,在陶瓷鑑定、古陶瓷修復和古陶瓷複製三大領域均有高深造詣,實力派瓷器,銅器,玉器,木器,鑑賞家,古董投資專業顧問,在海外藏界頗具盛名。
現任:華夏文物收藏鑑定協會 理事
易拍全球、洛杉磯拍賣行中國收藏品顧問
2010年受聘美國拍賣協會名譽理事
美國亞洲藝術品拍賣協會理事
文物收藏報收藏專欄特約編輯
個人故事
單浩庭不否認天下收藏節目,藏友對天下收藏節目的質疑聲剛傳出,著名文化學者、“中國文物黑皮書”系列的作者吳樹便約了兩位收藏圈內的朋友到首都博物館去參觀“王剛砸寶”的殘件,其中一位在權威部門長期從事鑑定工作,另外一位則是被海外藏界公認的“實力收藏鑑賞家—單浩庭”單浩庭不否認天下收藏所砸的都是仿品,一致認為所砸之物都是中低端的仿品。在吳樹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里,單國泰說:當前藏界做仿品就是複製的文物,傳承藝術,商業的角度是給工藝品鍍金,讓工藝品有文物的特點,具備高級工藝品的價值,來滿足千萬收藏大軍的愛好需要,是當前收藏需求所迫,幾千萬收藏愛好者,大家都希望擁有一個官窯,真官窯粉碎成粉末,也不夠分享染指。其次在收藏中多接觸仿品,研究做舊方法,才能辨別真偽,研究仿品做舊也是鑑定文物的重要途徑之一。
發展局勢
收藏市場的發展局勢
收藏前景,中國的企業家很有錢,也很喜歡收藏投資,大多忙於企業經營,沒時間收藏,也不懂收藏,唯一可信賴的就是拍賣行,當拍賣行對藝術品做不到保真時,企業家還可以信賴誰?--------希望未來的拍賣機構是一個正確引導藏友收藏,100%保證買家利益的拍賣機構。
據調查,中國90%的藏家是退休後,是拿著積蓄,無師自通,基本是半道出家的藏家,整天對著電視,書本研究,這些藏家手裡的大開門真品不到三成,80%的藏家都不知道哪件肯定是真的,哪件是假的,這是真實現狀。
中國收藏市場混亂局面,導致85%藏友與大品牌正規拍賣無緣。
其次藏家也好,組織機構也好,不能冒然對某件藏品排斥性的下結論,如某件藏品成交一個億,你們在背後胡亂猜疑,說誰買賣假貨了,這是對行業發展的自殺,其次收藏家也好,組織也好最終給買家留下的印象是恐慌與不可信賴。
中國的收藏市場
據統計,現在全國涉足收藏的人在7千萬左右,如果每人每年在收藏上投入1千元,那么,7千萬人就是700億元;若是投入1萬元,總金額將高達7000億元,其數額之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參與收藏的人會與日俱增,中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收藏市場。作為中國每一位藏家,應該正確分析把握,維護,收藏產業,營造一個和諧、穩定、規範、買家放心的信用產業。藏家才能真正受益。
例如:大前門2013年被同行業,專家與個別藏友網上大肆詆毀後,發生了7000萬的退貨事宜,大前門拍賣公司今年徵集的藏品,交易前由買家自主邀請的五位文物專家進行隔離鑑定,(賣家、買家、舉辦方與專家隔離,避免徇私謀利行為,徹底打消了買家的顧慮,但上拍藏品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請藏家慎重收藏。
關於當前的鑑定
一說起某個專家是故宮或是某個著名博物館的,人們都會以為他們一定有一雙能識真假的火眼睛睛。如果你有這樣的認識,那就大錯特錯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先生曾公開坦言:鑒寶不是故宮專家的特長。那么,身為文博界的那些知名大專家們,為何不會鑒寶呢?
單院長說了兩點理由,一是博物館門類分得很細,某個領域的專家只能接觸到他研究的領域,無法接觸到其它任何領域;二是博物館專家只識自己館藏的真品,不了解贗品仿品的具體情況,所以沒有識別真假的能力。其實,單院長只說到了某些方面,導致體制內專家不懂鑑定、不會鑒寶的因素還很多。無論宮裡還是館裡的專家,他們根本不需要懂文物鑑定,原因很簡單。
一是官方考古出土的,有明顯的地層關係,只要是他們親自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基本業務水準的、懂點常識的都知道東西出自何朝何代,不需要他們再去考證真假;二是自己的館藏品,大多都是有明確來源和出處的,何朝何代的都標註得清清楚楚,也不需要他們去考證真假;三是流散在外的社會文物到底是真還是假,體制內專家勿需關心。
改革開放前體制內還有文物商店,文物商店包括一些博物館還專門從民間徵集文物,在那樣的情況下,還真有一些文博人員懂得一些鑑定知識,但他們的鑑定能力也是有限的,因為當時沒有現在這樣泛濫的造假業,所以當時在文物真假上不用多考慮,鑑定的主要任務就是斷代。而如今,國藏的大門緊閉,近30多年來幾乎從未向民間徵集過文物,儘管國家每年都下拔給他們大量的文物徵集資金,但他們基本都把這些巨額資金花到海外去了,因為這樣他們可以不用承擔鑑定風險,他們認為,在蘇富比、佳士德上拍的,真假不用他們鑑定了,只管大把花錢就是,反正錢也不是自己的,到那裡買東西還有高額的個人回扣,不承擔鑑定風險還有大把油水,何樂而不為呢?
市場認識
殊不知,他們這樣的文物鑑定方式,使流散民間的社會文物加速外流,因為文物到了國外才會有人認,國內的人才會去買。試想,一點鑑定壓力都沒有、一點鑑定實踐都沒有專家們,怎么可能懂鑑定?
二靠抄書。年頭混夠之後,評職稱總會有些硬扛扛的,一般要先在內部組織人事考核,人事考核也很簡單,通常是找人談個話,看大家對某專家有沒有不好的反映;再就是搞個測評,看民眾滿意度如何;再有就是看看有沒有什麼學術成果,所謂的學術成果,就是發表了什麼論文、編了什麼專著等等,這就是抄書了,所謂的論文和專著,幾乎都是現代抄前代、新人抄老人,據知情人講,有的抄書都抄到五六十年代去了,因為年代離得越久遠,所抄內容更有隱蔽性和欺騙性。試想,靠混年頭和抄書成長起來的專家們,怎么可能懂鑑定?
因此中國的古董鑑定收藏目前還處在牛馬不分的層面上,無論是專家,還是民間收藏群體,要勇敢接受意見,積極學習。只靠看幾本書,去幾次博物館完全是不夠的,就拿我本人說,故宮與各大博物館每年都要去參觀好幾次,累計重複參觀不少於幾百次,每次與每次參觀的心得不一樣。
其次目前很多流通的文物鑑定書籍還是停留在十年前的考古發現基礎上,早年的窯址發現累計不到300個,但目前的考古發現與民間發現,窯址累計已經超過七八百處,那點舊知識根本不夠鋪墊收藏新發現。
舉例說:五年前河北固安修河道,村民挖出一艘宋代沉船,裡面裝載著近千件白胎黑釉瓷器,釉色厚潤錚亮,個別村民拿了幾件上午去故宮找專家斷代,專家說不用細看,新東西,拿回去。正在爭持不下時,又來了一群鑑定的,說明藏品的來源,帶專家去河道現場考察,才正式確定是宋代的沉船,但完整的東西已經所剩無幾。
這也怨不了專家,專家是有體制的,按時按點上班的,所以收藏水平的提高還得靠全民的自發團結努力。
其次每位收藏者要有好心態,別老想著賺錢,收藏就是做學問,一步一步要紮實。